-
截稿时间:
2025年3月25日(第一轮)
2025年4月18日(第二轮)
2025年5月6日(最终轮)
2025年5月16-18日 成都
空间信息产业是全互联时代的前沿新兴产业,支撑数字转型并引领全球经济,其中卫星通信、导航、遥感是核心方向。随着万物互联,空间信息数据流动量激增。低空经济作为新兴形态,与空间信息产业紧密融合,通过无人机等创新应用,丰富应用场景,与卫星系统互补,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提升服务精准度与覆盖面。两者结合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加速技术创新与应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新增长点。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空间信息产业与低空经济将在更广泛领域深度融合,共同开启数字经济新篇章,成为腾“空”而起的新增长极。
今年5月16-18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承办的“第二届空间信息技术大会”将在成都兴隆湖润扬希尔顿逸林酒店(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青蓉路388号)召开,本次大会将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精英开展技术交流、产学研讨论以及实地调研,目的是搭建交流平台、研讨技术发展,并紧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研讨,为国家相关部门献计献策。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电子科技大学
天府绛溪实验室
四川天府新区智能制造局
联办单位(更新中):
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智能协同计算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
自适应光学全国重点实验室
空间信息体系与融合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信息安全研究中心
目标认知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微波成像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智能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
支持单位(更新中):
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寰信驿联(上海)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Exail
西安朗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山东中科际联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大会主席:
江碧涛(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大会共主席:
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李劲东(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张学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孙胜利(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童小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罗光春(电子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共主席:
付 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徐 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智能科学研究院)
陈金宝(国防科技大学)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
杨必胜(武汉大学)
陈 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张旭辉(中国航天科技体系与创新研究院)
丁 睿(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常 明(空间信息体系与融合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胡炳樑(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杨建宇(电子科技大学/天府绛溪实验室)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陈占胜(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 立(西北工业大学)
赵艳彬(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张庆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刘兆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高会军(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永祥(国防科技大学)
游小明(天府绛溪实验室)
于 乐(电子科技大学)
葛建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孙晨华(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
周必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王 鹏(西北工业大学)
李 波(电子科技大学)
韩 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雷印杰(四川大学)
沈春华(浙江大学)
孙瑾秋(西北工业大学)
张雅鑫(电子科技大学)
钟 兴(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杨 星(国防科技大学)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卢国明(电子科技大学)
仇晓兰(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唐丹丹(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路兴强(中科卫星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闫庆森(西北工业大学)
董 震(武汉大学)
大会组织委员会委员:
张林超(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智能科学研究院)
张树英(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周一鸣(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刘 柳(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梁福逊(武汉大学)
焦泽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陈 惠(天府绛溪实验室)
专题1:先进空间平台技术
专题2:先进载荷技术——空间通信、导航、遥感技术
专题3:多模态智能处理
专题4:复杂星座组网与应用
专题5:面向低空经济的空间信息技术
专题6: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专题7:航天数智转型
若不发表文章:
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即可,系统中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选择参与优秀报告评选的作者也可以在专题交流时选择做口头报告或粘贴交流。

保密承诺书:

PhotoniX、SPIE会议文集(EI)、《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红外与激光工程》(EI)、《电子与信息学报》(ESCI、EI)、《卫星导航(英)》(Satellite navigation)(SCI)、《中国图像图形学报》、《雷达学报》(EI)、《遥感学报》(EI)、《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文核心)、《航天器工程》(中文核心)、《航天控制》(中文核心)、《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中文核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数据采集与处理》(中文核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中文核心)、《网络空间安全科学学报》等。
日期 |
内容 |
地点 |
5月16日下午 |
会议报到 |
会场酒店大堂 |
5月16日下午 |
链长制会议——遥感卫星工程对产品、技术、服务的需求对接交流会 |
会场酒店会议室 |
5月17日上午 |
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大会报告(更新中): 1) 杨宏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题目待定 2) 罗光春(电子科技大学)——题目待定 3) 张艳宁(西北工业大学)——极端条件动态视觉计算 4) 徐 鸣(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低轨星座重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卫星工业化量产与通遥融合新范式 |
二层润扬厅 |
5月17日下午 |
² 专题1:先进空间平台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1 |
² 专题2:先进载荷技术——空间通信、导航、遥感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2 |
|
² 专题4:复杂星座组网与应用 |
会场酒店会议室3 |
|
² 专题5:面向低空经济的空间信息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4 |
|
² 链长制会议——通遥一体化技术在空间信息中的产业化应用研讨会 |
会场酒店会议室5 |
|
5月18日上午 |
² 专题3:多模态智能处理 |
会场酒店会议室1 |
² 专题2:先进载荷技术——空间通信、导航、遥感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2 |
|
² 专题7:航天数智转型 |
会场酒店会议室3 |
|
² 专题6: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4 |
|
5月18日下午 |
² 专题3:多模态智能处理 |
会场酒店会议室1 |
² 青年报告专场及青年座谈会 |
会场酒店会议室2 |
|
² 专题7:航天数智转型 |
会场酒店会议室3 |
|
² 专题6: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
会场酒店会议室4 |
|
5月18日下午5点 |
闭幕式(简短总结,优秀学生报告、学术新星报告颁奖) |
会场酒店会议室2 |
5月17日至18日 |
企业展示 |
会场酒店走廊展览区 |
专题1:先进空间平台技术
地点:分会场1
5月17日 下午 |
|
第一场 先进空间平台技术 主持人:周必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
13:30-13:55 |
新一代柔性化、通用化、智能化卫星平台——廖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Keynote |
13:55-14:20 |
空间人工智能计算平台——王中山,全爱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Keynote |
14:20-14:40 |
天空地一体化空间通信关键技术及展望——张俊文,复旦大学 |
14:40-15:00 |
星载信息系统智能化发展与应用——田文波,上海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 |
15:00-15:10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先进空间平台技术 主持人:徐毅,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
15:10-15:30 |
大规模直联卫星对太阳翼的需求变化与趋势——保玲,重庆开拓卫星科技有限公司 |
15:30-15:50 |
人工智能大模型赋能卫星任务规划——李献斌,国防科技大学 |
15:50-16:10 |
国外先进卫星通用平台发展现状与趋势——陈培永,上海航天技术基础研究所 |
16:10-16:30 |
先进航天器精密测量与控制技术发展思考——韩飞,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专题2:先进载荷技术(含空间遥感技术、空间通信技术、空间导航技术)
地点:分会场2
5月17日 下午 |
|
第一场 通信网络 主持人:金世超,空间信息体系与融合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 |
|
13:30-13:55 |
高动态卫星激光组网关键技术研究——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Keynote |
13:55-14:20 |
未来卫星互联网资源管理关键技术——张海君,北京科技大学 Keynote |
14:20-14:40 |
全灵活宽带通信卫星技术研究与应用——周业军,五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
14:40-15:00 |
低轨卫星免调度随机接入——高镇,北京理工大学 |
15:00-15:20 |
星载多波束相控阵天线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万继响,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
15:20-15:30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遥感 主持人: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15:30-15:55 |
航天遥感大模型及相关应用研究进展——史振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Keynote |
15:55-16:20 |
运动目标 SAR成像技术——丁泽刚,北京理工大学 Keynote |
16:20-16:40 |
风云降水测量卫星的“神机妙算”——陈林,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
16:40-17:00 |
星载激光雷达测探技术挑战与研究进展——尚卫东,北京空间机电技术研究所 |
17:00-17:20 |
商业遥感卫星技术的发展与实践——郇一恒,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月18日 上午 |
|
第三场 导航 主持人: 李由,武汉大学 |
|
08:30-08:55 |
基于低轨卫星信号的导航观测量获取及定位技术——秦红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Keynote |
08:55-09:15 |
空间场景智能感知与自主导航——万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中心 |
09:15-09:35 |
低轨轻量化卫星时频系统关键技术——高帅和,中国科学院授时中心 |
09:35-9:55 |
面向大规模分布式星群的在轨边缘微云技术研究——冉德超,军事科学院创新院 |
9:55-10:15 |
软件定义可重构电磁孔径综合探索与思考——王建,军事科学院创新院 |
茶歇 Coffee Break |
|
第四场 融合应用 主持人: 吴泳澎,上海交通大学 |
|
10:25-10:50 |
面向空间目标的大规模新型异构混合MIMO阵列的感知及通感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束锋,海南大学 Keynote |
10:50-11:10 |
低轨卫星通信新波形关键技术研究——徐胤,上海交通大学 |
11:10-11:30 |
太赫兹通信探测一体化技术与应用——李玲香,电子科技大学 |
11:30-11:50 |
超构表面赋能空间光信息感知与调控——胡跃强,湖南大学 |
专题3:多模态智能处理
地点:分会场1
5月18日 上午 |
|
第一场 遥感图像智能处理与目标识别 |
|
08:30-08:55 |
AI图像增强与自学习目标识别——孙宏滨,西安交通大学 Keynote |
08:55-09:15 |
光计算智能感知与处理技术——阮宁娟,航天五院508所 |
09:15-09:35 |
光学遥感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程塨,西北工业大学 |
09:35-09:55 |
吉林一号遥感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张鹏,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09:55-10:15 |
大模型驱动的多模态遥感信息智能处理——张乐飞,武汉大学 |
10:15-10:25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多模态大模型与知识增强 |
|
10:25-10:45 |
面向视觉-语义关联学习的多模态预训练模型知识增强——李泽超,南京理工大学 |
10:45-11:05 |
空天多模态遥感智能基础模型研究新进展——孙显,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11:05-11:25 |
从多模态大模型到具身智能的发展启发——宋井宽,同济大学 |
11:25-11:45 |
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图像处理——张宇伦,上海交通大学 |
11:45-12:05 |
多模态细粒度理解与生成——李亮,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5月18日 下午 |
|
第三场 图像增强与视觉感知技术 |
|
13:30-13:55 |
面向复杂环境的低质图像识别——董伟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Keynote |
13:55-14:15 |
资源受限遥感图像处理——方乐缘,湖南大学 |
14:15-14:35 |
视觉模型的结构与算子设计——叶齐祥,中国科学院大学 |
14:35-14:55 |
视觉信号增强与压缩关键技术——顾舒航,电子科技大学 |
14:55-15:15 |
复杂场景中的视觉感知技术及应用——聂秀山,山东建筑大学 |
15:15-15:25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四场 生成式模型与具身智能应用 |
|
15:25-15:55 |
可解释神经网络及其图像处理领域应用——徐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5:55-16:15 |
面向人类与机器视觉语义的混合压缩方法——李胜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6:15-16:35 |
可控生成式模型及其在物理场重构的应用——邓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6:35-16:55 |
面向机械手操作的具身感知与学习——郑伟诗,中山大学 |
²专题4:复杂星座组网与应用
地点:分会场3
5月17日 下午 |
|
第一场 复杂星座组网与应用 主持人:丁睿,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
|
13:30-13:55 |
通导遥一体化低轨卫星网络关键技术——盛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Keynote |
13:55-14:20 |
遥感卫星数据传输与星间链路技术及发展——李立,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Keynote |
14:20-14:40 |
星地融合卫星网络空口传输体制的发展思考——刘丽哲,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研究员 |
14:40-15:00 |
卫星互联网组网技术思考——刘江,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15:00-15:20 |
巨型低规星座组网路由规划与信关站部署研究——杨旭,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15:20-15:40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复杂星座组网与应用 主持人:杨凯,北京理工大学 |
|
15:40-16:00 |
星地融合探索——蔡亚星,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首席专家 |
16:00-16:20 |
关于新一代卫星互联网系统发展的思考——刘晓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商业卫星有限公司研究员 |
16:20-16:40 |
大规模星座馈电链路抗干扰频率资源分配——王闻今,东南大学教授 |
16:40-17:00 |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关键技术——朱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
17:00-17:20 |
复杂星座网络多类型探测技术研究——刘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研究员 |
专题5:面向低空经济的空间信息技术
地点:分会场4
5月17日 下午 |
|
第一场 面向低空经济的空间信息技术 主持人:刘怡,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
|
13:30-13:55 |
低空交通智能管控服务的实践探索——张建平,西南交通大学 Keynote |
13:55-14:20 |
中国移动基于5G-A网联监管关键技术探索与实践——周剑,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 Keynote |
14:20-14:40 |
多相机协同的无人机目标追踪——方黎勇,电子科技大学 |
14:40-15:00 |
激光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及其在临地安防中的应用——黄冠,西北工业大学 |
15:00-15:20 |
用于低空经济中长航时无人机的高精度光学式加速度计——姚远,华中科技大学 |
15:20-15:30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面向低空经济的空间信息技术 主持人:蒋大钢,电子科技大学 |
|
15:30-15:55 |
城市环境非通视激光通信技术——刘怡,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Keynote |
15:55-16:20 |
激光通信赋能低空经济:潜力初探与展望——刘超,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Keynote |
16:20-16:40 |
星地激光通信西藏阿里地面站——钱璇,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
16:40-17:00 |
光纤激光相控阵技术及其在低空经济中的应用前景——左竞,重庆理工大学 |
专题6: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地点:分会场4
5月18日 上午 |
|
第一场 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主持人:肖存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
|
08:30-08:55 |
地月空间感知现状及展望——王鹏,东方红卫星公司 Keynote |
08:55-09:20 |
空间碎片光学测角技术现状与思考——张晓祥,紫金山天文台 Keynote |
09:20-09:40 |
地月空间碎片及小行星监测系统技术发展与展望——陆希,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09:40-10:00 |
基于深度学习的单目RGB空间碎片位姿估计方法研究——张璐,西安交通大学 |
10:00-10:10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主持人:王鹏,东方红卫星公司 |
|
10:10-10:30 |
空间碎片碰撞风险发展趋势分析和思考——王荣兰,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
10:30-10:50 |
空间碎片动力学建模及其应用——肖伟科,哈尔滨工业大学 |
10:50-11:10 |
基于COSMIC资料的边界层顶高度诊断和预测研究——廖麒翔,国防科技大学 |
11:10-11:30 |
多普勒差分风成像仪载荷研制及在轨应用进展——傅頔,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5月18日 下午 |
|
第三场 空间环境探测技术 主持人:张晓祥,紫金山天文台 |
|
13:30-13:55 |
临近空间多尺度数据同化关键术研究及应用进展——肖存英,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 Keynote |
13:55-14:15 |
临近空间静态风成像迈克尔逊干涉仪(SWIMI)及其正/反演研究进展——郭世平,西安交通大学 |
14:15-14:35 |
热层大气密度全域数据实时重构方法的探索——禹智斌,哈尔滨工业大学 |
14:35-14:55 |
F-P标准具在被动光学探测中的应用——谷升阳,武汉大学 |
14:55-15:05 |
深度学习方法在空间碎片探测任务中的应用研究——张高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专题7:航天数智转型
地点:分会场3
5月18日 上午 |
|
第一场 空天智能设计技术 主持人:陈爱国,电子科技大学 |
|
08:30-08:55 |
飞行器气动外形生成式设计研究进展——钱炜祺,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Keynote |
08:55-09:15 |
数字卫星研制工程实践——董泽政,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09:15-09:35 |
空间开放式智能信息系统探索与实践——桑峰,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
09:35-09:55 |
题目待定——杨宇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七研究院 |
09:55-10: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第二场 空间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 主持人:陈爱国,电子科技大学 |
|
10:05-10:30 |
空间非合作目标多模态智能感知技术——孙光辉,哈尔滨工业大学 Keynote |
10:30-10:50 |
飞行器具身感知技术思考与实践——陈勇,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 |
10:50-11:10 |
空间高效能智能计算——徐勇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
11:10-11:30 |
空间低特征目标红外微分感知技术——饶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5月18日 下午 |
|
第三场 空间智能感知与计算技术 主持人:陈爱国,电子科技大学 |
|
13:30-13:55 |
智能化空间云边协同计算思考与实践——陈议,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Keynote |
13:55-14:15 |
火箭飞行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应用——赵博,北京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14:15-14:35 |
AI Matrix智能体交互互联网——吴怀谷,天府绛溪实验室 |
14:35-14:55 |
航天数智孪“真”探索思考——陈彬,电子科技大学 |
1、青年报告专场
为进一步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激发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支持鼓励各层次青年学者的成长,本次大会由各专题与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人才培养工作组共同组织,在会议期间举办青年学者报告专场并颁发参与证书,并评出优秀报告授予证书,报告环节结束后会举办青年学者座谈交流会。参与方式及相关信息参见下表,专场具体举办时间及安排将另行通知,欢迎广大青年学者积极投稿报名参与,截止时间为5月6日。
*说明:青年报告专场与各专题口头报告可同时报名参与,请报名者投稿时注明参与内容,并按照专场与专题的具体要求分别准备。
2、空间信息技术三年成果展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于2025年5月16-18日在成都召开“第二届空间信息技术大会”,重点关注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进展和目前面临亟需解决的挑战。以此为契机,将同期举办“空间信息技术及产业三年优秀成果展”,旨在全面回顾和展示空天信息领域的学术成果和与产业链相关的理论、技术、产品的发展。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揭示其生态圈中的薄弱环节,为未来发展方向提供有力支撑,更好促进空间信息技术自身发展和其在多领域的应用。
成果展只面向有自主研发能力的团队。根据申请的单位分为“学术”和“产业”两个通道征集。高校和科研院所可通过“学术通道”提交成果信息,企业可通过“产业通道”提交成果信息。每个团队提交成果不超过两项。
学会针对所有提交的成果组织专家评审,入选结果将以多种形式公布并在会议和学会平台展出。请各团队将成果申请书和附加证明材料合成单个PDF文件(加盖单位公章)发送到组委会邮箱:吕子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13810226340,lvzichen@csoe.org.cn。本次成果展不接收涉密成果,请各团队在提交成果前在单位内部做好审查流程,并提交保密审查证明。学会针对所有提交的成果组织专家评审,入选结果将以多种形式公布并在会议和学会平台展出。
学术通道:
https://b2b.csoe.org.cn/form/show-151.html
产业通道:
https://b2b.csoe.org.cn/form/show-152.html
3、产业化链长会议:
1)通遥一体化技术在空间信息中的产业化应用研讨会
为推进智能技术与空间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于2025年5月17日在成都召开“通遥一体化技术在空间信息中的产业化应用”研讨会,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推动通遥一体化技术在空间信息中的创新探索与应用落地,促进产学研用的紧密结合。具体会议内容如下: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主席(音序):
段 晓,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卫星总师
贺小军,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卫星总师
邀请嘉宾(音序):
仓基荣,星测未来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CEO
曹 强,中国星网易联供应链公司
郝雪涛,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裁
汤大权,株洲太空星际 副总经理
王 雪,吉林大学 教授
杨志高,中科卫星科技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中科卫星(安徽)数据科技公司总裁
于振明,北京邮电大学 副教授
张 鹏,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决方案部总经理
参会主体:
拟邀请: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中国星网易联供应链公司、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中科卫星、开运集团、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中国科学院西光所、电子科技大学等空间通遥一体化相关的技术、器件、系统等科研院校、先进企业、投融资机构等。
2)遥感卫星工程对产品、技术、服务的需求对接交流会
遥感卫星工程是典型的专业性、高技术、高质量系统工程,对于卫星平台及平台结构件(如壁板、支撑结构、自动度结构等)、传感器系统(如可见光、红外、激光、微波等)、探测器组件(如探测器、数字读出电路等)、具有好用功能的新型分系统、先进部组件和元器件、先进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等,具有广泛的需求,并具有很强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拓展引领作用。
为汇聚国内有潜力用于遥感卫星工程的研发、制造、服务力量,探索构建持续互动、共赢发展的遥感类供需对接平台和机制,牵引国内航天传统企业和新兴商业企业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发展。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于2025年5月16日在成都召开“遥感卫星工程对产品、技术、服务的需求对接交流会”,助力国内航天遥感领域的新质、快速发展。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CSOE)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专家委员会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拟参加单位(更新中):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伊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浦芮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参会对象:
1.空间、航天领域国家重点研发单位、高校研究院所;
2.光电元器件制造商、卫星系统集成商、商业航天公司等;
3.航天领域专项基金、产业资本等投融资机构。
活动形式
1.前沿研讨与需求发布;
2.企业宣讲与成果展示;
3.圆桌交流与对接洽谈。
产业化链长会议联系人:
宁家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13167353886
4、产品展示
5、标准培训会等其他活动
会议秘书处:
杨明昊(中国光学工程学会)010-83678172,yangminghao@csoe.org.cn
宁家明(中国光学工程学会)010-83326359,ningjiaming@csoe.org.cn
武 鑫(电子科技大学)15902842936
展览(企业参展、赞助):
吕子辰(中国光学工程学会)13810226340,lvzichen@csoe.org.cn
优秀成果展览展示:
赵海卫(中国光学工程学会)13521507339,zhaohaiwei@csoe.org.cn
优秀报告评选(学术之星、学术新秀、学生报告):
梁福遜(武汉大学)15623632295,liangfuxun@w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