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
-
会议时间:2022年7月13-15日
会议首页
线上报名系统已经关闭,请您于7月13日前往会议现场报名!!!
会议召开时间:2022年7月13-15日
会议召开时间:2022年7月13-15日
参会提示:
天津防疫政策: 7.5政策明细表+8时.xls
疫情防控告知函: 疫情防控告知函.docx
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及其在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空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各类装备面临严峻的电磁安全问题。中国工程院发布我国电子信息科技“十六大挑战”,其中关于电磁方向发布了两大类:电磁空间、电磁场与电磁环境效应,并提出要突破传统思维和方法束缚,建立电磁环境效应与防护新理论,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件,提升我国信息电子及其应用的电磁环境适应性和电磁制衡能力是该领域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届时将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研究机构权威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高级代表与会,围绕高速通信、无人系统、工业互联网、先进能源、先进空天等领域重点探讨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EMC测试、电磁安全系统、目标电磁特性识别、电磁态势可视化、电磁环境频谱感知、复杂电磁环境等技术方向。以探讨最新技术,汇聚领域专家,对接行业需求为活动目标。
大会收录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重要学术会议指南。(可扫码证书文件查看)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泛在感知协同创新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系
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
“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刘尚合 院士(陆军工程大学)
大会主席
专题主席
戴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宋振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前沿计量科学中心副主任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樊海明,西北大学教授
蒋卫祥,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
李 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宜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
李 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沙 威,浙江大学研究员
陶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科研院副院长
唐 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题二: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
专题主席
陈亚洲,陆军工程大学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马弘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书记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陈 燕,工信部电子5所研究员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冯 跃,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陆高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王玉明,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
赵 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 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题三:复杂电磁环境分析与仿真
专题主席
张 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郑生全,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姜 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孟 萃,清华大学研究员
陶 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万国宾,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徐 军,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高工
尹文言,浙江大学教授
专题四: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
专题主席
汤仕平,东南大学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雷 虹,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冀 航,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李万玉,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六研究所研究员
李志宝,航空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部长、高工
唐 宇,中电天奥有限公司、成都天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 申,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可靠性总体研究室副主任、高工
张安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周忠元,东南大学教授
专题五: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刘泰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研究员
黄贤俊,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邓联文,中南大学教授
江大志,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林铭团,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苏文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许晓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研究员
邹艳红,湖南大学教授
朱卫仁,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题六:电磁频谱管理技术
专题主席
黄纪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谭 辉,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肖秋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
张春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专题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泛在感知系统
专题主席
李 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泛在感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张建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贾 杰,东北大学教授
匡 银,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任 凌,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品牌官、高级工程师
宿绍莹,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周亚同,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钟志农,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专题八:物联网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与探索
专题主席
刁节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吴 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马永涛,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唐明春,重庆大学教授
周 峰,中国泰尔实验室副总工程师
郑黎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郑少勇,中山大学教授
查 淞,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
专题九:医疗设备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发展与应用
专题主席
孟志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电磁兼容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高 中,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电磁兼容检测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李建民,天津大学副教授
李艳华,通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有源医疗器械实验室高级经理
任 杰,GE医疗集团产品质量认证经理
王伟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徐 扬,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总工、高工
专题十:5G/6G时代通信设备面临的EMC挑战
专题主席
洪 伟,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段向阳,中兴通讯副总裁,无线架构总经理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蒋之浩,东南大学教授
刘 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洪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副总工
王海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岳光荣,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杨 帆,清华大学教授
专题十一: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探索
专题主席
张 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研究员
孙红鹏,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部长、研究员
张 勇,海军电磁兼容研究检测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陈 亮,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检测中心主任
黄文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院长助理
蒋寻涯,上海东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周丽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天线与电磁兼容技术研究室高工
专题十二:汽车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技术发展
专题主席
丁一夫,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电磁兼容部技术总监
范 峻,浙江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李珊瑚,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翟 丽,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石 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张 镇,天津大学教授
周 香,东南大学副教授
专题十三:器件、芯片电磁兼容与环境适应性
专题主席
赵 宇,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质检中心主任,研究员
吴建飞,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处长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崔 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无干委A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杜关祥,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方文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及团队总师、研究员
廉鹏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8研究所高工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电子学会
中国通信学会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泛在感知协同创新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电子科学系
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
“智能系统与装备电磁环境效应”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联办单位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
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合肥航太)
电磁兼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船701所)
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601所)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航天五院501部)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局
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合肥航太)
电磁兼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船701所)
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601所)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航天五院501部)
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
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北京长鹰恒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安方高科电磁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致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斯利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必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爱邦电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大会名誉主席 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安方高科电磁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致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斯利德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成都必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西安爱邦电磁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刘尚合 院士(陆军工程大学)
大会主席
苏东林 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会共主席
陆 军 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毛军发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孙逢春 院士(北京理工大学)
毛 明 院士(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王秋良 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姚富强 院士(国防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王雪松 院长(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大会共主席
郭桂蓉 院士(中国工程院)
王小谟 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黄培康 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杨凤田 院士(中航工业沈阳设计所)
吕跃广 院士(中国工程院)
王小谟 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黄培康 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杨凤田 院士(中航工业沈阳设计所)
吕跃广 院士(中国工程院)
陈志杰 院士(空军研究院)
朱英富 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段宝岩 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费爱国 院士(空军研究院)
何 友 院士(海军航空大学)
王 巍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欧阳晓平 院士(湘潭大学)
樊邦奎 院士(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
朱英富 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段宝岩 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费爱国 院士(空军研究院)
何 友 院士(海军航空大学)
王 巍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欧阳晓平 院士(湘潭大学)
樊邦奎 院士(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
孙 聪 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
范国滨 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永坚 院士(空军研究院)
王沙飞 院士(中国工程院)范国滨 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永坚 院士(空军研究院)
陆 军 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毛军发 院士(上海交通大学)
孙逢春 院士(北京理工大学)
毛 明 院士(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王秋良 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姚富强 院士(国防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王雪松 院长(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大会执行共主席
刘培国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洪 伟 教授(东南大学)
程序委员会
陈爱新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亚洲 教授(陆军工程大学)
褚庆昕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崔 翔 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
杜正伟 教授(清华大学)
冯全源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冯一军 教授(南京大学)
付云起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顾 宁 院士(东南大学)
郭陈江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胡 飞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胡皓全 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李尔平 教授(浙江大学)
刘元安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李 龙 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宜彬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潘时龙 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苏 涛 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孙玲玲 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石立华 教授(陆军工程大学)
陶 飞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 旻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王学田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闻映红 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吴先良 教授(安徽大学)
夏明耀 教授(北京大学)
尹成友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尹文言 教授(浙江大学)
张安学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张卫东 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朱洪波 教授(南京邮电大学)
孟 进 研究员(海军工程大学 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磁兼容研究室)
徐 丰 研究员(复旦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陈爱新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陈亚洲 教授(陆军工程大学)
褚庆昕 教授(华南理工大学)
崔 翔 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
杜正伟 教授(清华大学)
冯全源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冯一军 教授(南京大学)
付云起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
顾 宁 院士(东南大学)
郭陈江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
胡 飞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胡皓全 教授(电子科技大学)
李尔平 教授(浙江大学)
刘元安 教授(北京邮电大学)
李 龙 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宜彬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潘时龙 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苏 涛 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孙玲玲 教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石立华 教授(陆军工程大学)
陶 飞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唐 旻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
王学田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闻映红 教授(北京交通大学)
吴先良 教授(安徽大学)
夏明耀 教授(北京大学)
尹成友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
尹文言 教授(浙江大学)
张安学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
张卫东 教授(华北电力大学)
朱洪波 教授(南京邮电大学)
孟 进 研究员(海军工程大学 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电磁兼容研究室)
徐 丰 研究员(复旦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分专题程序委员会
专题一:EMC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专题主席
戴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宋振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前沿计量科学中心副主任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樊海明,西北大学教授
蒋卫祥,东南大学青年首席教授
李 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李宜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教授
李 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沙 威,浙江大学研究员
陶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北航科研院副院长
唐 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吴晓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专题二: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
专题主席
陈亚洲,陆军工程大学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马弘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书记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陈 燕,工信部电子5所研究员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冯 跃,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陆高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
王玉明,陆军工程大学石家庄校区 电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
赵 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 亮,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专题三:复杂电磁环境分析与仿真
专题主席
张 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郑生全,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姜 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孟 萃,清华大学研究员
陶 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高级工程师
万国宾,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徐 军,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高工
尹文言,浙江大学教授
专题四: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
专题主席
汤仕平,东南大学电磁环境效应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雷 虹,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冀 航,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李万玉,中国兵器工业第二0六研究所研究员
李志宝,航空工业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部长、高工
唐 宇,中电天奥有限公司、成都天奥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 申,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可靠性总体研究室副主任、高工
张安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周忠元,东南大学教授
专题五: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刘泰康,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研究员
黄贤俊,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邓联文,中南大学教授
江大志,中山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林铭团,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苏文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许晓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三研究所研究员
邹艳红,湖南大学教授
朱卫仁,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题六:电磁频谱管理技术
专题主席
黄纪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谭 辉,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肖秋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
张春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专题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泛在感知系统
专题主席
李 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智能泛在感知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张建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贾 杰,东北大学教授
匡 银,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副主任、高级工程师
任 凌,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首席品牌官、高级工程师
宿绍莹,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周亚同,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钟志农,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专题八:物联网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与探索
专题主席
刁节涛,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
吴 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马永涛,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
唐明春,重庆大学教授
周 峰,中国泰尔实验室副总工程师
郑黎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
郑少勇,中山大学教授
查 淞,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教授
专题九:医疗设备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发展与应用
专题主席
孟志平,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电磁兼容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高 中,上海市医疗器械检验研究院电磁兼容检测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李建民,天津大学副教授
李艳华,通标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有源医疗器械实验室高级经理
任 杰,GE医疗集团产品质量认证经理
王伟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徐 扬,湖北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总工、高工
专题十:5G/6G时代通信设备面临的EMC挑战
专题主席
洪 伟,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段向阳,中兴通讯副总裁,无线架构总经理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蒋之浩,东南大学教授
刘 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洪博,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副总工
王海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岳光荣,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杨 帆,清华大学教授
专题十一: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探索
专题主席
张 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研究员
孙红鹏,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部长、研究员
张 勇,海军电磁兼容研究检测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陈 亮,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检测中心主任
黄文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院长助理
蒋寻涯,上海东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周丽萍,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天线与电磁兼容技术研究室高工
专题十二:汽车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技术发展
专题主席
丁一夫,中汽研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电磁兼容部技术总监
范 峻,浙江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李珊瑚,河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翟 丽,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石 丹,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张 镇,天津大学教授
周 香,东南大学副教授
专题十三:器件、芯片电磁兼容与环境适应性
专题主席
赵 宇,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质检中心主任,研究员
吴建飞,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处长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崔 强,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无干委A分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杜关祥,南京邮电大学教授
方文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及团队总师、研究员
廉鹏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第808研究所高工
专家报告
议题方向
专题一:EMC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
围绕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基础领域的最新发现,以及在电力、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对电磁兼容领域的创新方法、技术和设备开展讨论。电磁兼容理论,及其与优化理论、量子化电磁测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涡旋电磁场、微纳技术、光学及太赫兹、仿生技术等方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突破等。
专题二: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
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方向围绕电磁兼容与防护新器件、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开展讨论。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性能评估、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雷电防护理论与技术、射频前端高功率防护方法、空间装备电磁防护方法、电磁防护新器件新原理、智能化电磁防护、电磁防护仿生等。
专题三:复杂电磁环境分析与仿真
电磁模型构建与分析计算;电源完整性(PI)分析设计;信号(SI)完整性分析设计;SIPI联合仿真分析;高速总线和链路EMC设计;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分析;复杂系统和电路EMC分析;电磁环境动态分析;电磁频谱工程等。
电磁模型构建与分析计算;电源完整性(PI)分析设计;信号(SI)完整性分析设计;SIPI联合仿真分析;高速总线和链路EMC设计;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分析;复杂系统和电路EMC分析;电磁环境动态分析;电磁频谱工程等。
专题四: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
复杂系统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复杂电磁环境测量与模拟,电磁干扰实时检测及故障诊断,电磁防护性能验证,新型器件、材料等电磁性能测量与评价,智能化电磁环境效应试验设备与系统等。
专题五: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
针对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需求,征集电磁防护材料,壳体、孔缝等屏蔽复合材料,透光电磁防护/屏蔽材料,电磁调控材料,人工电磁周期结构等的分析、设计、加工及应用等研究等。
专题六:电磁频谱管理技术
电磁频谱管理模型构建及其规划理论与方法,EHF/THF筹未开发资源的电波传播特性、承载业务和组网方法,动态频谱管理技术,电磁环境重构与电磁污染防治技术,电磁频谱监测检测探测新技术,以及电磁频谱域博弈斗争的理论与方法等。
专题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泛在感知系统
复杂电磁环境下,基于天、空、地、海各类传感器手段获取环境和目标数据的新技术和新应用,以及高性能时空大数据处理和服务技术。征文方向包含北斗导航应用;多源遥感技术与应用;雷达探测技术;电磁频谱感知与管理;无源探测技术与应用;室内定位技术与应用;视觉感知与分析;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时空大数据分析与挖掘等。
专题八:物联网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与探索
物联网的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的设计;物联网芯片设计中的电磁干扰设计;物联网中的电磁环境适应性与发展;系统级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中物联网的评估方法和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中的电磁环境分析;物联网技术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应用法分析;物联网在电磁环境中具有的特点;5G环境下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探讨;物联网终端电磁安全与防护等。
专题九:医疗设备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发展与应用
医疗设备电磁兼容与信号完整性设计,医疗设备电磁兼容注册检测要点、整改案例解析、标准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新版医疗设备电磁兼容标准(YY 9706.102)与国际最新标准的差异,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医疗设备风险,智慧医疗、移动医疗应用场景下的电磁兼容安全,电磁场与生物体的效应;医用机器人电磁兼容标准及相关要求等。
专题十:5G/6G时代通信设备面临的EMC挑战
5G以及未来6G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其安全性。本专题将重点研讨核脉冲以及高压非核脉冲作用于5G/6G网络、节点设备、元器件及芯片导致系统故障甚至瘫痪的机理以及防护措施等。
专题十一: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兼容性设计与探索
复杂环境下飞行器、船舶的适应性、可靠性设计与测试;高压部件瞬态传导抗扰性研究;系统间和系统内电磁兼容设计技术;系统电磁兼容试验技术;数据管理平台设计;电气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信号的电磁兼容性处理;人体静电的预防和消除;:整机、船电磁兼容精确化协同优化设计等。
专题十二:汽车电磁兼容性分析与技术发展
汽车通信性能评价系统研究;电磁环境智能驾驶的电磁安全;复杂环境下网联驾驶的适应性、可靠性设计与测试;5G与汽车的OTA测试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级电磁兼容研究;高压部件瞬态传导抗扰性研究;车辆电磁场人体防护研究;汽车整车的电磁抗扰性研究与测试研究等。
专题十三:器件、芯片电磁兼容与环境适应性
面向5G等新应用的SOC、SiP、智能功率等器件的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试方法;;芯片级电磁兼容建模仿真技术与工具设计;无线通信等场景和恶劣环境对芯片级电磁兼容的影响效应;多物理场融合下的微纳器件电磁特性和表征方法;电磁脉冲作用下芯片的电磁防护分析与设计;器件和芯片级电磁兼容优化设计等。
投稿指南
(一)优秀论文评选
1.组委会将开展“十佳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大会开幕式颁发奖项。
2.所有优秀论文可作口头交流、海报张贴。
(二)征稿要求2.所有优秀论文可作口头交流、海报张贴。
1.论文要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观点明确,数据可靠,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精练通顺,未在国内外杂志或会议上公开发表。
2.中英文兼收,文章长度为4-8页,同一研究内容,作者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语言投稿。
3.论文必须经过投稿单位的保密审查,并提供保密审查证明。
4.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
5.优秀论文可作口头交流、海报张贴。
6.注:提交论文全文,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非正式出版),择优推荐到正式出版物发表。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二)稿件提交
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并将结集为会议论文集,优秀稿件将根据方向推荐至正式出版物发表。
(三)合作期刊
EI期刊:《电子学报》、《航空学报》、《北航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子与信息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英文稿件,择优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
SCI期刊:《红外与毫米波》、《中国通信》;
中文核心期刊:《电子元件与材料》、《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电波科学学报》;
期刊杂志:《安全与电磁兼容杂志》。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大会整体日程
7月14日下午
7月15日上午
DAY3 上午
7月15日下午
会议注册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会议注册费:2805元/人。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优选):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电磁兼容+姓名”,以便核对。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企业赞助
同期活动
一、两大产业论坛
论坛一: “细化防护需求,追求最优防护”主题分享会
电磁安全防护是指为防止电磁场对设备(系统)或人身产生负面效应而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电磁安全防护技术广泛应用到涉密、军用领域,可以降低设备(系统)运行中产生的电磁干扰,提升设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特殊电磁能量对人身和系统的伤害,减少电磁泄漏发射带来泄密事件发生。本次会议将围绕电磁安全应用技术与电磁安全防护创新产品,开展主题演讲;针对电磁安全威胁、电磁安全防护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产业技术瓶颈和特色电磁安全防护产品需求等议题展开讨论。诚邀您前来参与,发表不同学术见解,同时希望通过与您的沟通交流,产生跨界思维碰撞,助力电磁安全行业和谐发展。
电磁安全防护是指为防止电磁场对设备(系统)或人身产生负面效应而采取的综合技术措施,电磁安全防护技术广泛应用到涉密、军用领域,可以降低设备(系统)运行中产生的电磁干扰,提升设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降低特殊电磁能量对人身和系统的伤害,减少电磁泄漏发射带来泄密事件发生。本次会议将围绕电磁安全应用技术与电磁安全防护创新产品,开展主题演讲;针对电磁安全威胁、电磁安全防护技术最新发展动态、产业技术瓶颈和特色电磁安全防护产品需求等议题展开讨论。诚邀您前来参与,发表不同学术见解,同时希望通过与您的沟通交流,产生跨界思维碰撞,助力电磁安全行业和谐发展。
组织单位
安方高科电磁安全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论坛二: “电磁环境新基建”主题分享会
论坛随着军民用产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纳特通信抓住该历史机遇。不断开拓进取,在军民用方面均构建了不同的电磁环境系统。在军用方面,依据国军标GJB1389A和GJB8848,基于近场聚焦和相控阵天线技术,构建了高场强辐射场(HIRF)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电磁环境适应性保驾护航。在民用通信方面,将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与电子测量仪器融合,提出了云仪器的概念和发展方向,搭建了业内第一个电子测量仪器业务云平台。除此之外在传统的EMC领域继续发力,发挥在抗扰度测试中传统优势。
论坛随着军民用产品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深入,伴随而来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纳特通信抓住该历史机遇。不断开拓进取,在军民用方面均构建了不同的电磁环境系统。在军用方面,依据国军标GJB1389A和GJB8848,基于近场聚焦和相控阵天线技术,构建了高场强辐射场(HIRF)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电磁环境适应性保驾护航。在民用通信方面,将智能物联网(AIoT)技术与电子测量仪器融合,提出了云仪器的概念和发展方向,搭建了业内第一个电子测量仪器业务云平台。除此之外在传统的EMC领域继续发力,发挥在抗扰度测试中传统优势。
组织单位
南京纳特通信电子有限公司
参展说明:现场邀请设备方、技术方进行产品展示展览,重点邀请30-50家大应用单位进行现场需求交流。解决需求对接障碍,开拓应用单位产品渠道。
参展范围:电磁辐射分析仪,光波导电场测量系统,滤波器,滤波组件,雷电与电磁防护综合解决方案,电磁兼容预测试系统,通用型EMI电源滤波器和电磁屏蔽材料,宽频带测试测量等。
三、人才招聘
大会提供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应用细分领域的专项人才招聘平台(CSOE-job)。主要面向国际院校的青年学者、国内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等。用人单位包括国内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
四、参观考察
邀请重点参与企业、单位,前往天津先进技术研究院参观、交流。
五、联盟理事会
邀请成员单位和联盟专委会委员,共同梳理并汇报联盟今年工作,探讨规划明年工作。
欢迎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有关企业、单位加入到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当中。
交通住宿
酒店名称:天津·滨海新区于家堡洲际酒店,标间、大床/550元/间•天
地 址:天津市滨海新区新华路3360号
交通指南:乘高铁至天津滨海站,步行800米。
住 宿:组委会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联系酒店022-59868888,报电磁兼容大会享协议价。
联系我们
组委会联系人:
任老师
任老师
电话:010-63728336
邮箱:renjie@csoe.org.cn
展览负责人:
齐 杰
电话:18610155222
邮箱:qijie@csoe.org.cn
往届回顾
会员申请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学会以学术交流、工业展览、技术评估、项目转化、教育培训、融资对接、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搭建产学研大平台,以培养助推光学工程年轻领军人才。学会官网:www.csoe.org.cn
当前,正值光电技术高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学会将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以丰富的活动,积极为广大委员搭建平台,相信您一定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热诚欢迎您!
委员申请流程:1. 系统提交信息;2. 报送专家委员会审查;3. 通过后缴费;4. 秘书处颁发聘书
请您在采集系统“推荐人”这一栏填写活动名称“任老师”,组委会将协助跟进后续审核等具体事宜。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