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5G通信、物联网等需求牵引下,信息处理需求呈指数增长。智能集成电路与光电子芯片可显著提升智能计算的速率和效能,得到了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本议题主要研讨智能集成电路芯片、智能光电处理芯片和智能光电感知芯片三大方向,具体内容包括:光子卷积神经网络、光衍射神经网络、光子脉冲神经网络、光子伊辛机、光电储备池计算、光电AI加速芯片、光学矩阵计算芯片、硅基光电计算、光神经拟态计算、光电图像传感、智能化图像信号处理和智能图像信息处理的方法与算法、以及智能光电感知芯片的应用系统成果。
专题主席:李 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分议题:
●智能集成电路芯片
召集人:吴华强,清华大学;孙广宇,北京大学
特邀报告(音序,更新中):
陈 巍(千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适用云计算的先进存算AI芯片
陈晓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神经网络加速器访存优化
杜子东(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支持量化训练的深度学习处理器
华宝洪(北京灵汐科技有限公司)—类脑计算的机遇和挑战
李家骥(赛灵思)—Xilinx 新一代7ns 芯片Versal 架构介绍
鲁辞莽(闪易半导体)—存储器的凸性理论
罗 旭(Graphcore (拟未科技))—人工智能超级大脑:由IPU驱动的AI计算
乔 飞(清华大学)—面向智能持续感知的“感算共融”架构和芯片
谭洪贺(地平线)—汽车智能芯片助力产业技术发展与开放共赢
童 祎(姑苏实验室)—超低功耗忆阻器及其在人工智能任务的应用
王 京(昆仑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昆仑芯,让计算更智能
叶 乐(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超低功耗智能物联网芯片
于 义(北京清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可重构计算芯片助力万物智能发展
张 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后摩尔时代”自旋电子芯片技术
刘洪杰(深圳市九天睿芯科技有限公司)——神经拟态和存内计算的结合
●智能光电处理芯片
召集人:范静涛,清华大学;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特邀报告(音序,更新中):
白 冰(光子算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光通信系统信道损伤光域计算补偿芯片
陈宏伟(清华大学)——光子智能感知
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矩阵计算及其加速器应用
冯 雪(清华大学)—基于离散空间相干模式的可编程光学矩阵变换及应用
郭星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电储备池计算:理论、实验与应用
焦述铭(鹏城实验室)—基于单像素成像的光学逻辑门运算
刘军伟(香港科技大学)—可编程可扩展全光学深度神经网络
石暖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子赋能卷积神经网络及图像分类
田 野(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CUMEC))—硅光赋能的AI芯片技术:进展与挑战
王伟平(中国电科信息科学研究院)—面向深度学习的光计算芯片技术
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光脉冲神经网络:理论、器件、芯片与算法
臧大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基于低秩近似的光子计算芯片构建技术
张伟利(电子科技大学)—光纤激光智能调控及信息应用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的大规模光开关状态校准技术
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光电融合的智能处理芯片技术
●智能光电感知芯片
召集人:吴南健,中科院半导体所;周军,电子科技大学
特邀报告(更新中):
虞志益(中山大学)—下一代处理器研究与探讨
胡 杏(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计算系统安全
徐江涛(天津大学)—感算一体智能图像传感器
孙鸣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高速LED阵列的单像素成像
左鹏飞(华为云)—SEALing Neural Network Models in Secure 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s
诸葛飞(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全光控忆阻器
李卫军(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3D主动视觉
柴 扬(香港理工大学)—Bio-inspired in-sensor vision adaptation for accurate perception
杜 力(南京大学)—卷积神经网络的权重压缩技术的硬件实现
安丰伟(南方科技大学)—融合可见光与红外光的立体视觉处理器
徐 科(中兴微电子)—Computer Vision Hardware Accelerators
张明喆(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通用计算系统访存侧信道攻击防御
邓 磊(清华大学)—类脑计算芯片及应用
司 鑫(东南大学)—SRAM based Computing-in-Memory for AI Edge Applications
石 匆(重庆大学)--面向类脑视觉的神经形态算法及芯片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