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尹浩院士,军事科学院
唐雄燕,中国联通
敖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谢崇进,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常天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专题:
专题一: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赋能AI
主 席:
肖 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陈章渊,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张敏明,华中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蔡鑫伦,中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高速铌酸锂薄膜光电子器件与芯片
常 林,北京大学——面向下一代通信的片上高相干并行技术
郭旭涵,上海交通大学
梁亦铂,海思光电子有限公司——AI光互联模块技术演进探讨
林宏焘,浙江大学
刘 阳,华中科技大学——掺铒集成光子器件及光子雷达应用
吕名扬,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超高波特率的路径
陶 金,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基于超表面技术的光无线通信系统
王 伟,天津见合八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光放大器SOA新应用与展望
杨 蕊,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相变光子突触器件
俞海江,武汉华工正源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迈向800G-1.6T智算中心的超宽光连接
郑 爽,华中科技大学——硅基集成光子信号处理芯片与技术
朱 盈,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硅基光电子AI计算加速器
专题二:AI智能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主 席:
李 晗,中国移动
余长源,香港理工大学
刘 宁,苏州大学
张 帆,北京大学
周 骥,暨南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杜新炜,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基于ML/MAP的相位恢复及线宽估计理论及应用
桂 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800G/1.6T时代光传输网络标准与技术
韩柳燕,中国移动研究院——智能光网络发展与展望
胡雅坤,中国联通
李 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相干光通信系统中的发射机损伤抑制技术研究
罗 鸣,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一代光传输技术研究进展:新介质、新波段与新器件
任建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神经网络拟合的低复杂度联合判决方案
王海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快速收敛相干光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魏金龙,鹏城实验室——Lite coherent DSP for AI clusters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面向算力的下一代智能光网络技术与思考
叶 尧,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短距AI之光发展趋势与技术挑战
于振明,北京邮电大学——面向内容的一体化光通信系统
赵 平,四川大学——基于超低损耗色散管理氮化硅集成非线性波导的连续波全光信号处理
朱华涛,国防科技大学——通感一体光隐藏通信研究
邹冬冬,苏州大学——Envelope Control Enabled Probabilistic Shaping for Peak Power Constrained IM-DD Systems
专题三:光接入与智能ODN技术
主 席:
沈纲祥,苏州大学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邓 宁,大湾区大学(筹)
王 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邀请报告(更新中):
Roberto Gaudino,Politecnico di Torino——Evolution of Passive Optical Networks (PON) towards coherent transmission
程远兵,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无源光网络关键光器件进展及挑战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高波特率相干光收发芯片、模块和系统全性能分析技术
李 凡,中山大学——基于数字符号重映射的性能增强高阶级联DA-RoF系统
李 军,苏州大学——面向C-WAN的光接入网架构及资源分配策略
李 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一代200Gb/s相干PON关键技术与展望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多维短距光传输技术
刘大建,浙江大学——面向无源光网络的高性能硅光滤波器
刘德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高速光接入PON网络发展趋势及200G-PON技术展望
孙 越,中国联通——光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展望
唐 明,华中科技大学
魏子贤,麦吉尔大学——基于硅光-磷化铟异质集成平台的接入网系统级示范
闫志君,华中科技大学——无源光网络光纤光学标签与应用
张 鹿,浙江大学——光子太赫兹宽带接入技术
张德朝,中国移动——万兆光网创新与实践
张德智,中国电信研究院——万兆光接入的关键技术发展和应用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新型低成本、广覆盖、高灵活度的超100G相干光接入关键技术研究
周 骥,暨南大学——Beyond 50G PON的架构与算法研究
专题四:光纤光缆与特纤制备技术
主 席: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王廷云,上海大学
张 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汪滢莹,暨南大学
楚玉石,哈尔滨工程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杜 城,锐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通感网络应用系列特种光纤光缆制备技术研究
高寿飞,暨南大学/领纤科技(南通)有限公司——0.1 dB/km超低损耗反谐振空芯光纤及其应用展望
胡志家,安徽大学——随机激光构筑及调控研究
江 昕,罗素先进光波科学中心——Recent Advances in Microstructured Optical Fibres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传感应用的特种光纤研制
秦冠仕,吉林大学
孙 伟,江苏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大容量多芯光纤制备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
肖力敏,复旦大学——多芯光纤和空芯光纤光互连器件
谢尚然,北京理工大学——空芯光纤中单颗粒测量技术
杨 晨,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特种光纤与新型光纤技术在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应用
张 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种半导体纤维的制备、调控与应用
张小贝,上海大学——空芯光纤及其传感技术
应用专题:
专题一:AI大模型及其行业应用
主 席:
李俊杰,中国电信
师 严,中国联通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王 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匡立伟,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窦 亮,阿里云智能集团
邀请报告(更新中):
班 瑞,中讯邮电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通信网络全域数字孪生研究及在光网络的研发实践
陈 玺,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释放AI力量,赋能光网运维
郝 飞,陕西师范大学——大语言模型和社区影响力协同的光网智慧运维
匡立伟,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大模型在光器件光模块失效分析场景的应用
李 冬,华中科技大学——多模态网络AI应用探索和实践
戚宝侃,快手科技——大模型中的光互联
秦 忻,中国电信——光网络智慧运营实践
唐 宇,中国联通——光传送网智能运维中AI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王 郁,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AI大小模型协同联动,共绘光网络自智愿景
王大江,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采用LLM-Based智能体实现OTN网络高阶自智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光网络智能运维大模型应用与发展
王加龙,阿里云智能集团——基于大模型的时序监控及因果推理
杨志敏,南方电网——人工智能技术与光通信网运维业务融合探索与实践
臧裕斌,南京邮电大学——原理驱动型智能光纤模型的发展与挑战
朱 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光接入智能引擎(FIE): 驱动光接入网迈向智能化
专题二:数据中心光互联与智能组网
主 席:
谢崇进,阿里巴巴
唐 明,华中科技大学
李建强,LightsAI
沈世奎,中国联通
邀请报告:
冯立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AI时代下光网络技术发展与探索
李泳成,苏州大学——数据中心全光交换网络架构研究进展
刘 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面向智算中心的新型光互联技术
刘晓村,中国联通湖北分公司——联通数据中心互联组网解决方案及省内应用实践
马广鹏,朗美通通讯技术(深圳)有限公司——面向数据中心互联的下一代相干器件和模块演进
沙慧军,VIAVI——1.6T for Next-Gen AI/ML Network Infrastructure
沈 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面向DC和算力网络的新型光纤光缆
唐 琦,武汉光安伦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数据应用光芯片技术发展与探讨
万助军,华中科技大学——光线路交换和波长交换技术
汪若虚,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数据中心短距光互联技术趋势和挑战
王 东,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光网络技术探讨
王 雪,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AI网络光互联的需求与变化
张 欢,阿里云智能集团——大带宽,高可靠----数据中心光互联的技术演进之路
Panel邀请嘉宾:
吕名扬,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李方超,腾讯
待 定,九峰山
孙 旭,海光芯创
王 鹏,阿里云
专题三:量子通信与光通信安全
主 席: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卫红权,信息工程大学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邀请报告(更新中):
曹 原,南京邮电大学——大规模量子网络路由优化与演进策略
程孟凡,华中科技大学——面向一次一密的高速密钥分发技术研究
方 昊,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
巩小雪,重庆邮电大学——光网络物理层安全性增强技术
黄安琪,国防科技大学——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研究
江 宁,电子科技大学——抗湍流空间混沌光通信
蒋学芹,东华大学——面向连续变量量子密钥分发系统的低复杂度自适应协商协议研究
赖俊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量子通信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态势
龙桂鲁,清华大学/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信息安全的量子矛与盾
王 川,北京师范大学——相干伊辛计算的加速机制及应用研究
王光全,中国联通研究院
王 琴,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增强的量子保密通信系统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基于连续变量的量子通信网络研究
尹华磊,中国人民大学——测量后匹配理论及其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
郁小松,北京邮电大学——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组网技术及标准进展
郑吉林,陆军工程大学——物理层安全光通信系统实现方法研究
专题四:通感一体智能光网络
主 席:
郭经红,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传感所
刘立海,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通号院
王光全,中国联通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国明,华北电力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陈松涛,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江 翼,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光纤传感技术在架空输电线路覆冰监测中的应用
吕安强,华北电力大学——基于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海底电缆状态监测
裴 丽,北京交通大学——掺铋光纤放大器的性能优化研究
赵志勇,华中科技大学
王迎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无源传输网络资源数智化管理现网实践
吴广哲,国网信通公司——面向电力光缆网的通感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实践探索
闫琪琳,西安雷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面向算力的光网络感知通信技术与思考
杨智生,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光脉冲编码的光纤通感一体系统
张 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张传彪,中国联通研究院——面向多场景应用的光网络通感一体化技术研究
钟 颖,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基于oDSP通感一体助力下一代光网络
特别活动
空间光通信与智能互联----“航天科技交流合作”
活动日期:
10月11日-13日;10月24日-26日
活动地点:
湖北省武汉市;甘肃省酒泉市(神舟十九号发射观礼)
组织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酒泉科学技术协会
特别专题活动内容:
❖专家特邀报告
❖航天科技讲座与圆桌讨论
❖航天城参观考察
❖神舟十九号发射观礼
主 席:
李 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
张 雷,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伟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杨 奇,华中科技大学
柯昌剑,华中科技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倪文军,中南民族大学
邀请报告(更新中):
鲍智康,氦星光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轻量化、低成本星地协同高速激光链路技术
丛润民,山东大学——光学遥感图像显著性目标检测初探
冯向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星间激光链路通信技术工程化应用关键技术简介
高铎瑞,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蒋大钢,电子科技大学——面向空间光通信的链路状态感知方法研究
李 岩,北京邮电大学——面向星地激光链路的实时化速率自适应通信技术
李允博,中国移动研究院——空间智能光传送网组网技术探讨
林 灿,原战略支援部队驻川某基地某部政治工作部
汪逸群,之江实验室——面向巨星座组网的激光通信技术挑战与思考
魏步征,中国联通——地面无线激光回传网络应用与标准进展
薛志鹏,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一号”卫星激光通信终端的光机系统设计和加工技术
杨 凯,北京理工大学——空间激光链路通信测距关键技术
杨一超,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商业激光通信终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俞杭华,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低轨激光星间链路实践与大规模组网应用思考
张 静,电子科技大学
张深茂,华中科技大学——高速率实时空间激光通信平台设计
朱玉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激光通信卫星多级回路跟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