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
-
截稿时间:2025年9月8日(最终轮)
会议首页
智能技术是提升光信息与光网络技术性能的重要引擎。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与承载底座,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新一代光信息与光网络对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意义重大,其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承载了95%以上信息传输的光通信网络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支撑着“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工程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建设。光通信领域的智能光模块和光器件、超大容量传输、多层协同智能组网等前沿技术演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助推相关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行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制定的重要时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召开“第八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特邀全球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聚集一堂,研讨智能光信息与光网络的研究与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光传输交换与网络、光接入与智能ODN、光纤光缆与特纤、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空间光通信与太赫兹通信、数据中心光互联与组网、光信息处理与AI大模型、量子通信与安全光通信、通感一体光网络等,通过技术专题与应用专题论坛,从发展趋势到技术创新再到解决方案,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助力光信息与光网络发展以及光信息与光网络如何增强AI智算能力,共同搭建产学研用的大平台,促进光信息与光网络学术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承载了95%以上信息传输的光通信网络是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支撑着“东数西算”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工程以及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建设。光通信领域的智能光模块和光器件、超大容量传输、多层协同智能组网等前沿技术演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助推相关技术和产业加速发展。
在国家“十四五”行将收官、“十五五”规划即将制定的重要时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召开“第八届光信息与光网络大会”,特邀全球知名院士、专家、企业家聚集一堂,研讨智能光信息与光网络的研究与产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包括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光传输交换与网络、光接入与智能ODN、光纤光缆与特纤、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空间光通信与太赫兹通信、数据中心光互联与组网、光信息处理与AI大模型、量子通信与安全光通信、通感一体光网络等,通过技术专题与应用专题论坛,从发展趋势到技术创新再到解决方案,共同探讨AI技术如何助力光信息与光网络发展以及光信息与光网络如何增强AI智算能力,共同搭建产学研用的大平台,促进光信息与光网络学术与产业的共同发展。


组织机构
大会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通信与信息网络专业会员会
联办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联通
上海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大会主席:
邬贺铨院士,中国工程院
韦乐平,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大会共主席:
黄善国,北京邮电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唐雄燕,中国联通
程序委员会
主席: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沈纲祥,苏州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陈 伟,上海大学
陈章渊,北京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靳 一,西北工业大学
李 凡,中山大学
李俊杰,中国电信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欧燕妮,北京邮电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汪 莱,清华大学
王 东,中国移动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王廷云,上海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王昭诚,清华大学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徐 建,中天科技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张 帆,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张德朝,中国移动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邓 宁,大湾区大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世奎,中国联通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许建春,北京邮电大学
杨大全,北京邮电大学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
朱睿杰,北京邮电大学了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通信与信息网络专业会员会
联办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
中国联通
上海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光通信与网络研究中心
中南民族大学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大会主席:
邬贺铨院士,中国工程院
韦乐平,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大会共主席:
黄善国,北京邮电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唐雄燕,中国联通
程序委员会
主席: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沈纲祥,苏州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陈 伟,上海大学
陈章渊,北京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靳 一,西北工业大学
李 凡,中山大学
李俊杰,中国电信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欧燕妮,北京邮电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汪 莱,清华大学
王 东,中国移动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王廷云,上海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王昭诚,清华大学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徐 建,中天科技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张 帆,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张德朝,中国移动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组织委员会:
主席: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委员(按姓氏拼音音序排列):
邓 宁,大湾区大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沈世奎,中国联通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许建春,北京邮电大学
杨大全,北京邮电大学
于迅博,北京邮电大学
朱睿杰,北京邮电大学了
专家报告
技术专题:
专题一: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赋能AI
主席:
陈章渊,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 姗,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云,烽火飞思灵——智算光互联中高速光器件技术趋势研讨
李 雨,上海交通大学——硅基高速器件及集成系统方案的研究
祁 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I/O芯片与片间光互连技术
宋锡耀,南开大学——微波光子集成助力结构微波时空控制
谭 旻,华中科技大学——用于闭环控制的光电融合集成线性相位感知技术:需求、挑战与实例
王建帅,北京交通大学——光通信信道均衡芯片
王俊嘉,东南大学——面向高性能光计算的异质集成光电芯片研究
徐小川,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下一代光互连的高性能硅基聚合物电光调制器
张金双,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光互连释放AI算力潜能
张有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二维材料的超快光电探测器及可见光通信应用
专题二:AI智能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主席:
张 帆,北京大学
张德朝,中国移动
共主席: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 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多层智能架构赋能光网服务提质升级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多维概率整形的光传输非线性串扰建模及优化设计
谷志群,北京邮电大学——通感融合光网络态势智能感知技术
管冬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AI时代光传输网络的关键技术
卢东旭,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基于自相干技术的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牛泽坤,上海交通大学——基于AI的光纤非线性建模与补偿
涂 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光谱多模态数据融合解译
陶振宁,富士通公司中国研究中心——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相干发射机在线监测——误差反向传播法的贡献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下一代相干光接入网中的非正交接入
王演祎,上海大学——面向移动场景下的光子毫米波通感一体化研究
张宸博,北京大学——基于克隆光梳的时频同步高性能光载无线接入系统研究
专题三:光接入与智能ODN技术
主席:
沈纲祥,苏州大学
邓 宁,大湾区大学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主席: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专题秘书:
李 军,苏州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蒋 铭,中国电信——光接入网发展与实践
金显庆,大湾区大学——面向直接检测单模光纤传输的数字线性化算法
李 凡,中山大学——相干光接入网中高效前导码与低复杂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李良川,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下一代PON的关键技术挑战
李伊川,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支持多样化业务的高能效PON异构接入机制探讨
刘 飞,北京科技大学——光纤通信网络通感一体化研究现状与挑战
孙 越,中国联通——超融合光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应用
王 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一代PON技术趋势与需求
吴杰云,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基于氮化硅/聚合物电光调谐滤波器的快速可调外腔激光器
杨 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50G-PON三代时分共存方案:实现平滑演进的中国路径
杨 奇,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原生系统的数智化ODN技术
张 帆,北京大学——基于大线宽激光器的相干光通信技术
张佳伟,北京邮电大学——时间确定性光接入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下一代200G高速灵活智能相干光接入
周 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兆光网,智启新时代
专题四:光纤光缆与特纤制备技术
主席:
王廷云,上海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共主席:
陈 伟,上海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艳华,上海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范存政,华中科技大学——面向灾害监测的特种光纤光缆及分布式传感技术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空芯光纤超大容量传输及放大技术
何 俊,深圳大学——单晶蓝宝石光纤超高温多物理场原位传感技术
李巨浩,北京大学/鹏城实验室——少模光纤传输体系架构和线网示范进展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超快激光柔性传输的空芯反谐振光纤
文建湘,上海大学——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进展
张 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长飞空芯光纤助力光通信发展
周桂耀,华南师范大学——多芯Er3+/Yb3+共掺双包层微结构光纤及放大器
圆桌讨论(workshop):空芯光纤研发与应用
主持人:陈 伟,上海大学
嘉宾:
丁 伟,暨南大学
杜 城,锐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葛大伟,中国移动
郭 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秦 钰,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
于 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五: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
主席: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共主席:
王昭诚,清华大学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秘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程之申,大湾区大学——基于日盲相机的紫外非视距源定位技术(keynote)
龚 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动态水-空跨域无线光通信(keynote)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关键光学技术及研究进展(keynote)
刘波,南开大学——面向光通信的多维模式复用全光衍射神经网络(keynote)
汪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空间高速光交换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大规模卫星网络激光通信与弹性组网技术(keynote)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光声通信与传感技术(keynote)
杨辉,北京邮电大学——天地一体的光交换与光组网技术研究(keynote)
杨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深空光通信前沿(keynote)
张在琛,东南大学——6G光移动通信(keynote)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光子芯片在空间激光系统中的应用及其相位精整技术研究(keynote)
白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机器学习的VLC室内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蔡善勇,北京邮电大学——认知型空间光通信自适应传输技术
陈晨,重庆大学——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RO-ISAC: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未来展望
陈如翰,国防科技大学——直调直检光通信几何成形:理论与低复杂度算法
董宇涵,清华大学——使能水下移动光通信的光学半波振子天线设计与验证
方俊彬,暨南大学——用光“欺骗”人工智能系统-基于光学的AI视觉物理对抗攻击
方稳,同济大学——腔内激光系统中的安全自保护传输机制研究
费超,浙江大学——基于FPGA的高速实时水下/大气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冯斯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低空复杂环境的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
高冠军,北京邮电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和实践
黄欢,苏州大学——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信系统:从无线到无线光通信
黄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链路相关性的无线光通信与感知技术
江明,中山大学——面向可见光通信的增强型复数颜色键控OFDM系统
孔美巍,同济大学——浑浊动态水体中无线光通信鲁棒传输方法研究
李兆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光通信中的智能湍流补偿与抑制技术研究
廉杰,西北工业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与定位一体化技术
林邦姜,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光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非视距可见光通信系统
刘明清,同济大学——基于耦合腔设计的腔内激光系统移动性安全性提升
刘伟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深海的长距离无线光通信样机与跟瞄系统研制
刘晓东,南昌大学——面向高速可见光通信的LED 表征和阵列光源研究
马庆力,国防科技大学——高相似度近红外量子关联成像
毛天奇,北京理工大学——宽频带里德堡原子通信感知一体化
孟佳成,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星载激光传输与交换技术研究
钱磊,天津工业大学——可见光通信系统安全及时延保障研究
石瑾,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单光源定位技术研究
汤璇,华东师范大学——复杂干扰下FSO协作无人机通信和自主路径规划研究
田朋飞,复旦大学——基于氮化镓micro-LED阵列的通信传感系统
王倩,浙江工业大学——激光相位噪声下联合模型与数据驱动的相干收发器算法设计
王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星地高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发展
王永进,南京邮电大学——全映射光通信芯片、网络及理论
吴廷伟,重庆邮电大学——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演示及其安全技术
熊明亮,同济大学——空间分布式腔激光的自感知原理及其数能同传应用
徐冠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复杂深空环境下光信道研究挑战与进展
徐禺昕,浙江工业大学——C+L波段任意谱形信号的物理层损伤建模
鄢秋荣,南昌大学——基于删除信道特性的水下光子计数无线光通信纠错编码研究
杨昉,清华大学——面向无线光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
杨桃,北京邮电大学——高速长距“日盲”紫外通信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
杨洋,北京邮电大学——高精度可见光定位技术:背景、现状与展望
姚海峰,北京理工大学——近地激光通信信道精确建模与试验监测分析
尹珊,北京邮电大学——基于感知的光网络智能规划与自适应调控机制
袁仁智,北京邮电大学——紫外光通信定位一体化技术最新进展
张鹏,长春理工大学——大气激光通信中湍流抑制技术与实验研究
张清清,浙江工业大学——共振光无线携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张鑫源,国防科技大学——空间碎片尺度的激光识别技术
张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锋芒稳态激光及其泛化应用技术
赵琼,西安邮电大学——VLC系统基于姿态信息修正的量化信道建模
周炳朋,中山大学——可见光通信赋能无线定位
朱秉诚,东南大学——无线光定位“降本增效”关键技术
庄园,武汉大学——可见光智能定位
应用专题:
专题六:AI大模型时代的算网融合光通信
主席:
李俊杰,中国电信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李 凡,中山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宇旸,中国电信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罗 鸣,中国信科——AI赋能下的光传输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光网络大模型进展与挑战(keynote)
诸葛群碧,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大模型AI智能体的“自动驾驶”光网络(keynote)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高速光通信的软/硬判决混合智能纠错码
陈小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光数据中心中分布式机器学习训练加速技术研究
窦 亮,阿里云——构建更大更快的数据中心光网络
李 聪,中国电信——基于光电协同的智算网络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泳成,苏州大学——面向智算中心光网络的算网协同业务部署策略研究
刘 卓,中国移动——多模态确定性网络应用
唐 宇,中国联通——AI算力需求爆发下的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实践
杨彦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算短距光互联的波特率采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张 静,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智算网的高速光通信技术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光交换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面向算网融合的超宽带光互连与智能光接入
周 雯,复旦大学——AI助力的光子辅助太赫兹长距离传输技术
周 谞,百度 ——智算中心光通信技术趋势
专题七:数据中心光互联组网
主席: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沈世奎,中国联通
共主席: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专题秘书:
黄帅洛,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晓刚,苏州海光芯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算力需求驱动下的光模块和光互联技术(keynote)
曹丽,LightCounting——AI发展新阶段下的光电互联市场分析
陈琤,百度——后AIGC时代的数据中心光互连技术
桂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光交换和互联重构AI智算中心网络
李文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面向AI任务的快速可扩展光网络架构
李新,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间资源高效且高可靠光组网技术
向梦,广东工业大学——低时延、大容量数据中心光互联
闫付龙,北京邮电大学——微缓存磁光快速光交换网络
袁玉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空芯光纤的数据中心光互联探讨
张欢,阿里云智能——L波段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张世成,秩联科技——光交换智算中心的应用与发展
专题八:量子通信网络与光通信安全
主席: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共主席: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原,南京邮电大学——多协议量子网络研究进展
成家霖,山西大学——基于量子态光场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研究
黄安琪,国防科技大学——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
江 宁,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微环谐振器的混沌频率梳产生及应用研究
姜 聪,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高实际安全性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蒋学芹,东华大学——基于矩阵交叉旋转的超高维CV-QKD信息协商技术
赖俊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李华生 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廖胜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及应用
马雄峰,清华大学
潘 栋,北京量子院
孙仕海,中山大学——高性能参考系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网络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迎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量子分发网络部署方案研究
徐兵杰,中电30所——高性能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尹华磊,中国人民大学——基于量子网络的通信与计算任务研究
郁小松,北京邮电大学——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进展
专题九:通感一体智能光网络
主席: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共主席: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子惠,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俊忠,中国联通天津市分公司——光网络通感一体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李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双脉冲直接探测的低成本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潘晓龙,北京理工大学
庞拂飞,上海大学——异质材料集成光纤及传感技术
杨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能运维的光纤链路前向通感一体化技术
岳耀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1000km有中继海底光缆分布式振动测试的实验研究
张梓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光子学宽带通信感知一体化
专题十:具身智能通信与光学神经网络
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共主席: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专题秘书:
张天悦,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
陈书青,深圳大学 —模分复用光通信与光计算
桂丽丽,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全光交互技术的离体神经细胞智能计算
任建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新型空芯光纤通信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田 凤,北京邮电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激光器芯片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王 超,北京邮电大学——硅光传感与智能计算:从器件设计到系统集成
王凯辉,复旦大学
肖江南,上海理工大学
特别活动
空间光通信与智能互联
主席: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共主席:
靳一,西北工业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秘书:
魏新龙,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博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陈 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侯 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康治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李盈祉,吉林大学
王 强,哈尔滨工业大学
吴 超,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张耀元,哈尔滨工业大学
邹 毅,上海科技大学
信息光电子与微电子人才发展论坛
主 席: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共主席:
汪 莱,清华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朱 磊,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方春燕,工信部电子标准院——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岗位图谱研究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
秦 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施跃春,南京大学
孙玉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光网络技术产品与需求展示对接会
光信息与光网络优秀成果展
快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
专题一: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赋能AI
主席:
陈章渊,北京大学
张 贺,中国联通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郭 霞,北京邮电大学
张文富,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 姗,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云,烽火飞思灵——智算光互联中高速光器件技术趋势研讨
李 雨,上海交通大学——硅基高速器件及集成系统方案的研究
祁 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I/O芯片与片间光互连技术
宋锡耀,南开大学——微波光子集成助力结构微波时空控制
谭 旻,华中科技大学——用于闭环控制的光电融合集成线性相位感知技术:需求、挑战与实例
王建帅,北京交通大学——光通信信道均衡芯片
王俊嘉,东南大学——面向高性能光计算的异质集成光电芯片研究
徐小川,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下一代光互连的高性能硅基聚合物电光调制器
张金双,成都新易盛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光互连释放AI算力潜能
张有为,华中科技大学——基于二维材料的超快光电探测器及可见光通信应用
专题二:AI智能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主席:
张 帆,北京大学
张德朝,中国移动
共主席:
周 娴,北京科技大学
邓 磊,华中科技大学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 勇,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多层智能架构赋能光网服务提质升级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多维概率整形的光传输非线性串扰建模及优化设计
谷志群,北京邮电大学——通感融合光网络态势智能感知技术
管冬根,华为技术有限公司——AI时代光传输网络的关键技术
卢东旭,西湖大学光电研究院——基于自相干技术的高速光纤通信技术研究
牛泽坤,上海交通大学——基于AI的光纤非线性建模与补偿
涂 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光谱多模态数据融合解译
陶振宁,富士通公司中国研究中心——低成本和低功耗的相干发射机在线监测——误差反向传播法的贡献
魏子贤,香港理工大学——下一代相干光接入网中的非正交接入
王演祎,上海大学——面向移动场景下的光子毫米波通感一体化研究
张宸博,北京大学——基于克隆光梳的时频同步高性能光载无线接入系统研究
专题三:光接入与智能ODN技术
主席:
沈纲祥,苏州大学
邓 宁,大湾区大学
常泽山,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共主席:
付松年,广东工业大学
顾仁涛,北京邮电大学
孙 越,中国联通
专题秘书:
李 军,苏州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蒋 铭,中国电信——光接入网发展与实践
金显庆,大湾区大学——面向直接检测单模光纤传输的数字线性化算法
李 凡,中山大学——相干光接入网中高效前导码与低复杂度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李良川,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下一代PON的关键技术挑战
李伊川,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支持多样化业务的高能效PON异构接入机制探讨
刘 飞,北京科技大学——光纤通信网络通感一体化研究现状与挑战
孙 越,中国联通——超融合光接入网技术发展与应用
王 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一代PON技术趋势与需求
吴杰云,电子科学技术大学——基于氮化硅/聚合物电光调谐滤波器的快速可调外腔激光器
杨 波,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50G-PON三代时分共存方案:实现平滑演进的中国路径
杨 奇,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原生系统的数智化ODN技术
张 帆,北京大学——基于大线宽激光器的相干光通信技术
张佳伟,北京邮电大学——时间确定性光接入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下一代200G高速灵活智能相干光接入
周 巍,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万兆光网,智启新时代
专题四:光纤光缆与特纤制备技术
主席:
王廷云,上海大学
沈 平,南方科技大学
王光全,中国联通
共主席:
陈 伟,上海大学
丁 伟,暨南大学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董艳华,上海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范存政,华中科技大学——面向灾害监测的特种光纤光缆及分布式传感技术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空芯光纤超大容量传输及放大技术
何 俊,深圳大学——单晶蓝宝石光纤超高温多物理场原位传感技术
李巨浩,北京大学/鹏城实验室——少模光纤传输体系架构和线网示范进展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面向超快激光柔性传输的空芯反谐振光纤
文建湘,上海大学——超宽带光纤放大器研究进展
张 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长飞空芯光纤助力光通信发展
周桂耀,华南师范大学——多芯Er3+/Yb3+共掺双包层微结构光纤及放大器
圆桌讨论(workshop):空芯光纤研发与应用
主持人:陈 伟,上海大学
嘉宾:
丁 伟,暨南大学
杜 城,锐光信通科技有限公司
葛大伟,中国移动
郭 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廉正刚,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秦 钰,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
于 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五: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
主席:
徐正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共主席:
王昭诚,清华大学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
郭 磊,重庆邮电大学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专题秘书:
黄 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程之申,大湾区大学——基于日盲相机的紫外非视距源定位技术(keynote)
龚 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动态水-空跨域无线光通信(keynote)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自由空间光传输系统关键光学技术及研究进展(keynote)
刘波,南开大学——面向光通信的多维模式复用全光衍射神经网络(keynote)
汪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空间高速光交换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大规模卫星网络激光通信与弹性组网技术(keynote)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光声通信与传感技术(keynote)
杨辉,北京邮电大学——天地一体的光交换与光组网技术研究(keynote)
杨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深空光通信前沿(keynote)
张在琛,东南大学——6G光移动通信(keynote)
周立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光子芯片在空间激光系统中的应用及其相位精整技术研究(keynote)
白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机器学习的VLC室内无线定位技术研究
蔡善勇,北京邮电大学——认知型空间光通信自适应传输技术
陈晨,重庆大学——逆反射光通感一体化RO-ISAC: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未来展望
陈如翰,国防科技大学——直调直检光通信几何成形:理论与低复杂度算法
董宇涵,清华大学——使能水下移动光通信的光学半波振子天线设计与验证
方俊彬,暨南大学——用光“欺骗”人工智能系统-基于光学的AI视觉物理对抗攻击
方稳,同济大学——腔内激光系统中的安全自保护传输机制研究
费超,浙江大学——基于FPGA的高速实时水下/大气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冯斯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低空复杂环境的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
高冠军,北京邮电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和实践
黄欢,苏州大学——智能超表面辅助的通信系统:从无线到无线光通信
黄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链路相关性的无线光通信与感知技术
江明,中山大学——面向可见光通信的增强型复数颜色键控OFDM系统
孔美巍,同济大学——浑浊动态水体中无线光通信鲁棒传输方法研究
李兆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无线光通信中的智能湍流补偿与抑制技术研究
廉杰,西北工业大学——水下无线光通信与定位一体化技术
林邦姜,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光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非视距可见光通信系统
刘明清,同济大学——基于耦合腔设计的腔内激光系统移动性安全性提升
刘伟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面向深海的长距离无线光通信样机与跟瞄系统研制
刘晓东,南昌大学——面向高速可见光通信的LED 表征和阵列光源研究
马庆力,国防科技大学——高相似度近红外量子关联成像
毛天奇,北京理工大学——宽频带里德堡原子通信感知一体化
孟佳成,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星载激光传输与交换技术研究
钱磊,天津工业大学——可见光通信系统安全及时延保障研究
石瑾,武汉理工大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单光源定位技术研究
汤璇,华东师范大学——复杂干扰下FSO协作无人机通信和自主路径规划研究
田朋飞,复旦大学——基于氮化镓micro-LED阵列的通信传感系统
王倩,浙江工业大学——激光相位噪声下联合模型与数据驱动的相干收发器算法设计
王强,哈尔滨工业大学——星地高速激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发展
王永进,南京邮电大学——全映射光通信芯片、网络及理论
吴廷伟,重庆邮电大学——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演示及其安全技术
熊明亮,同济大学——空间分布式腔激光的自感知原理及其数能同传应用
徐冠军,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复杂深空环境下光信道研究挑战与进展
徐禺昕,浙江工业大学——C+L波段任意谱形信号的物理层损伤建模
鄢秋荣,南昌大学——基于删除信道特性的水下光子计数无线光通信纠错编码研究
杨昉,清华大学——面向无线光的通信感知一体化技术
杨桃,北京邮电大学——高速长距“日盲”紫外通信关键技术与系统研制
杨洋,北京邮电大学——高精度可见光定位技术:背景、现状与展望
姚海峰,北京理工大学——近地激光通信信道精确建模与试验监测分析
尹珊,北京邮电大学——基于感知的光网络智能规划与自适应调控机制
袁仁智,北京邮电大学——紫外光通信定位一体化技术最新进展
张鹏,长春理工大学——大气激光通信中湍流抑制技术与实验研究
张清清,浙江工业大学——共振光无线携能通信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
张鑫源,国防科技大学——空间碎片尺度的激光识别技术
张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锋芒稳态激光及其泛化应用技术
赵琼,西安邮电大学——VLC系统基于姿态信息修正的量化信道建模
周炳朋,中山大学——可见光通信赋能无线定位
朱秉诚,东南大学——无线光定位“降本增效”关键技术
庄园,武汉大学——可见光智能定位
应用专题:
专题六:AI大模型时代的算网融合光通信
主席:
李俊杰,中国电信
义理林,上海交通大学
共主席:
刘伯涛,香港理工大学
唐晓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李 凡,中山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宇旸,中国电信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罗 鸣,中国信科——AI赋能下的光传输技术研究进展(keynote)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光网络大模型进展与挑战(keynote)
诸葛群碧,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大模型AI智能体的“自动驾驶”光网络(keynote)
陈 斌,合肥工业大学——面向高速光通信的软/硬判决混合智能纠错码
陈小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光数据中心中分布式机器学习训练加速技术研究
窦 亮,阿里云——构建更大更快的数据中心光网络
李 聪,中国电信——基于光电协同的智算网络技术研究与实践
李泳成,苏州大学——面向智算中心光网络的算网协同业务部署策略研究
刘 卓,中国移动——多模态确定性网络应用
唐 宇,中国联通——AI算力需求爆发下的光通信关键技术与实践
杨彦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算短距光互联的波特率采样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张 静,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智算网的高速光通信技术
张佳玮,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光交换网络技术思考与探索
张俊文,复旦大学——面向算网融合的超宽带光互连与智能光接入
周 雯,复旦大学——AI助力的光子辅助太赫兹长距离传输技术
周 谞,百度 ——智算中心光通信技术趋势
专题七:数据中心光互联组网
主席:
谢崇进,苏州奇点光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沈世奎,中国联通
共主席:
薛旭伟,北京邮电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朱 宸,抖音有限公司
曹 云,中国信科集团烽火通信飞思灵微电子
专题秘书:
黄帅洛,中国联通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陈晓刚,苏州海光芯创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I算力需求驱动下的光模块和光互联技术(keynote)
曹丽,LightCounting——AI发展新阶段下的光电互联市场分析
陈琤,百度——后AIGC时代的数据中心光互连技术
桂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全光交换和互联重构AI智算中心网络
李文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面向AI任务的快速可扩展光网络架构
李新,北京邮电大学——智算中心间资源高效且高可靠光组网技术
向梦,广东工业大学——低时延、大容量数据中心光互联
闫付龙,北京邮电大学——微缓存磁光快速光交换网络
袁玉峰,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空芯光纤的数据中心光互联探讨
张欢,阿里云智能——L波段技术在数据中心的应用
张世成,秩联科技——光交换智算中心的应用与发展
专题八:量子通信网络与光通信安全
主席:
曾贵华,上海交通大学;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李永民,山西大学;
共主席:
周 强,电子科技大学;
黄 鹏,上海交通大学;
周颖明,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 原,南京邮电大学——多协议量子网络研究进展
成家霖,山西大学——基于量子态光场的实用化量子通信研究
黄安琪,国防科技大学——量子密钥分发实际安全性
江 宁,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微环谐振器的混沌频率梳产生及应用研究
姜 聪,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高实际安全性量子密钥分发协议
蒋学芹,东华大学——基于矩阵交叉旋转的超高维CV-QKD信息协商技术
赖俊森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李华生 上海循态量子科技有限公司
廖胜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卫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及应用
马雄峰,清华大学
潘 栋,北京量子院
孙仕海,中山大学——高性能参考系无关量子密钥分发
王 涛,上海交通大学——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网络方案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迎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量子分发网络部署方案研究
徐兵杰,中电30所——高性能连续变量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尹华磊,中国人民大学——基于量子网络的通信与计算任务研究
郁小松,北京邮电大学——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组网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进展
专题九:通感一体智能光网络
主席:
梁 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高 然,北京理工大学
共主席:
张治国,北京邮电大学
张益昕,南京大学
张传彪,中国联通
李亚杰,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刘子惠,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俊忠,中国联通天津市分公司——光网络通感一体的应用实践与展望
李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基于双脉冲直接探测的低成本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
潘晓龙,北京理工大学
庞拂飞,上海大学——异质材料集成光纤及传感技术
杨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面向智能运维的光纤链路前向通感一体化技术
岳耀笠,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1000km有中继海底光缆分布式振动测试的实验研究
张梓平,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光子学宽带通信感知一体化
专题十:具身智能通信与光学神经网络
主席:
张 杰,北京邮电大学
余建军,复旦大学/紫金山实验室
共主席:
董 泽,北京理工大学
徐兴元,北京邮电大学
张杰君,暨南大学
专题秘书:
张天悦,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
陈书青,深圳大学 —模分复用光通信与光计算
桂丽丽,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全光交互技术的离体神经细胞智能计算
任建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面向新型空芯光纤通信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田 凤,北京邮电大学——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激光器芯片损伤检测方法研究
王 超,北京邮电大学——硅光传感与智能计算:从器件设计到系统集成
王凯辉,复旦大学
肖江南,上海理工大学
特别活动
空间光通信与智能互联
主席: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共主席:
靳一,西北工业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秘书:
魏新龙,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博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陈 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侯 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康治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李盈祉,吉林大学
王 强,哈尔滨工业大学
吴 超,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张耀元,哈尔滨工业大学
邹 毅,上海科技大学
信息光电子与微电子人才发展论坛
主 席: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共主席:
汪 莱,清华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朱 磊,北京邮电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方春燕,工信部电子标准院——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岗位图谱研究
刘元安,北京邮电大学
秦 军,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施跃春,南京大学
孙玉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智能光网络技术产品与需求展示对接会
光信息与光网络优秀成果展
快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
议题方向
投稿指南
征文方向(包含但不限于以下):
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
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光接入与智能ODN
光纤光缆与特纤
空间光通信
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
数据中心光互联与组网
光信息处理与AI大模型
量子通信与安全光通信
通感一体光网络等
投稿链接: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GoInc2025.html
截稿时间:2025年9月8日(最终轮)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稿件,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主要发表物为SPIE文集(EI检索)。
光电芯片器件与模块
光传输交换与网络
光接入与智能ODN
光纤光缆与特纤
空间光通信
智能无线光通信与感知
数据中心光互联与组网
光信息处理与AI大模型
量子通信与安全光通信
通感一体光网络等
投稿链接: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GoInc2025.html
截稿时间:2025年9月8日(最终轮)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稿件,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主要发表物为SPIE文集(EI检索)。
审稿周期一般为2-3周左右。
录用通知按照投稿时间先后顺序陆续发送,以邮件形式发送至通信作者邮箱。
英文稿件:
英文稿件投稿时,需先在会议网站上先提交英文摘要(300-500单词左右),摘要审稿通过后,再去SPIE网站提交全文,SPIE全文提交网址稍后通知。
英文稿件通过审稿后,将被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收录。
中文稿件:
中文稿件投稿时,需在会议网站上直接提交稿件全文。
中文稿件通过审稿后,择优推荐至E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若不发表文章:
只申请做口头或张贴交流,请提交摘要和个人简介信息,并在投稿系统的期刊上选择“不发表,仅交流”。
口头报告准备(通过专家评委初选的作者将作口头报告,我们会以邮件或者电话的形式通知,如果没有收到通知,则需要准备海报)
建议作者在评选活动前15分钟到达会议室,将ppt拷贝到会场电脑上。
报告时长:10分钟
报告语言:中英文皆可
海报准备
9月10日前,作者可将电子版海报发送至chenjinglei@csoe.org.cn,由组委会统一打印。9月10日后,请作者自行打印海报,在报到时交给注册台会务人员,由组委会统一张贴。
口头报告作者也可以张贴海报。
推荐海报尺寸:0.8m(宽)*0.9m(高)海报模板(中文英文版皆可):
中文:

英文:

英文稿件摘要模板:

英文稿件全文模板:


详细信息请查阅:https://spie.org/conferences-and-exhibitions/event-resources/manuscript-guidelines-and-policies
中文稿件模板:

稿件保密承诺书: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无论是否投稿,均欢迎参会
会议注册链接: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GoInc2025_cn.html
会议费:
普通代表3285元/人,学生代表2085元/人;
9月12日前缴费优惠:普通代表3085元/人,学生代表1885元/人;
CSOE学会会员优惠:普通代表2885元/人,学生代表1885元/人。
会议注册链接: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GoInc2025_cn.html
会议费:
普通代表3285元/人,学生代表2085元/人;
9月12日前缴费优惠:普通代表3085元/人,学生代表1885元/人;
CSOE学会会员优惠:普通代表2885元/人,学生代表1885元/人。
付款方式:
① 优选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付款,支付完毕后请在线申请发票。
② 汇款转账:汇款时请务必注明“GoInc+姓名”,以便核对,缴费后请登录会议的注册网址上传汇款凭证,在线申请发票。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③.现场缴费:支持刷卡、支付宝、现金。
特别提示:
③.现场缴费:支持刷卡、支付宝、现金。
特别提示:
1. 退款:会议费在会前2周之前可退全款,会前2周以后因产生会议成本将不再支持退款;
2. 发票:会议费发票将在会前两周至会后两周内集中处理,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发票(优选电子发票,发票定向发送至注册人电子邮箱;纸票和专票出票周期较长);
3. 如果您计划先个人垫付再报销,请先跟单位财务确认好是否支持这种方式;
4.注册时的分会场选择仅用于组委会预估专题分会规模,注册人届时可自由参加会议期间的任何会议;5.会议费不含论文出版费,中文稿件出版费由期刊收取,spie英文稿件出版费由组委会代收;
会议费包括:
1、第1-3日所有会场和展区入场;
2、第2-3日的午餐,第1-3日的晚餐,会议期间茶歇;
3、会议手册、资料袋。
企业赞助
同期活动
空间光通信与智能互联
主席: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共主席:
李 立,西北工业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魏新龙,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信息光电子与微电子人才发展论坛
主 席: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共主席:
汪 莱,清华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朱 磊,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光网络技术产品与需求展示对接会
光信息与光网络优秀成果展
快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
主席:
徐常志,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共主席:
李 立,西北工业大学
杨春勇,中南民族大学
杨 雷,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磊,北京邮电大学
王 伟,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秘书:
魏新龙,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信息光电子与微电子人才发展论坛
主 席:
王志君,北京邮电大学
纪江峰,北京奕摩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共主席:
汪 莱,清华大学
王兴军,北京大学
聂天晓,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司黎明,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朱 磊,北京邮电大学
智能光网络技术产品与需求展示对接会
光信息与光网络优秀成果展
快报告及优秀论文评选
交通住宿
联系我们
大会联系人
陈晶磊 ,电话:18611889864 ;邮箱:chenjinglei@csoe.org.cn
大会赞助及展桌联系人
郭 圣,电话:18710157604(同微信); 邮箱:guosheng@csoe.org.cn
徐老师,15620516539,1103647731@qq.com
鄂荣鹏, 电话:13001030561;邮箱:erongpeng@csoe.org.cn
陈晶磊 ,电话:18611889864 ;邮箱:chenjinglei@csoe.org.cn
大会赞助及展桌联系人
郭 圣,电话:18710157604(同微信); 邮箱:guosheng@csoe.org.cn
徐老师,15620516539,1103647731@qq.com
鄂荣鹏, 电话:13001030561;邮箱:erongpeng@csoe.org.cn
往届回顾
往届活动请点击下面链接:
http://www.goinc.com.cn/review.html
http://www.goinc.com.cn/review.html
会员申请
欢迎加入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招募新会员,诚邀您加入!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填写。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相关文件:
学会章程: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