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ortant Dates
-
会议时间:2025年5月9-11日
截稿时间:2025年4月20日(第三轮)
Home
红外及夜视技术在国防、工业和民生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促进了我国光电材料、先进器件和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逐步迈向自主化时代。当前随着光电子、微电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获取与感知领域方向朝着多手段、多功能、智能化、网络化和信息化迈进,多专业技术交叉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形成完整的技术创新链,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联合成员单位,定于2025年5月9-11日在西安举办“第六届红外技术及其应用大会”。组委会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共同研讨并交流相关技术,促进行业上下游交流与合作,搭建协同创新的技术交流平台,诚挚欢迎广大科研人员、教师和研究生踊跃投稿并参会。
主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西北工业大学、中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昆明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红外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大会主席:
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郝 跃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建宇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欢迎加入学会:
目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正在扩展新会员,诚挚邀请您加入!
会员注册链接:https://b2b.csoe.org.cn/member/invite.php?user=liuyan&goto=account
会员注册链接:https://b2b.csoe.org.cn/member/invite.php?user=liuyan&goto=account
Committee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联办单位(更新中):
支持单位(更新中):
大会主席: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更新中):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技术及应用专业委员会
西北工业大学
中北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
昆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红外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
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办单位(更新中):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中国兵器工业第二一四研究所
复旦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
宁波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院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散射辐射全国重点实验室
西安市红外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
微光机电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
复杂环境智能感测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空天宽谱段探测与智能感知工信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兵工学会夜视技术专委会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信号处理分会
支持单位(更新中):
北京摩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维开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盈盛源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费勉仪器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广东星空科技装备有限公司
合肥天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诺派激光技术有限公司
奇翼光学仪器 (成都) 有限公司
上海红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天枢智测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武汉安扬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拓感科技有限公司
中航凯迈(上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中科爱毕赛思(常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中芯热成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大会主席:
褚君浩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郝 跃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建宇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会共主席(音序):
陈 钱,中北大学
陈 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陈建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胡以华,国防科技大学
蒋亚东,电子科技大学
刘兆军,山东大学
王才喜,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喻松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德智,北京理工大学
朱 勇,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朱颖峰,昆明物理研究所
专题分会:
学术交流专题:
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专题主席:
林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子骥,电子科技大学
刘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刘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
专题主席:
沈祥,宁波大学
饶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郝小鹏,清华大学
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
专题主席: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王岭雪,北京理工大学
秦翰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专题主席:
王泽高,四川大学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叶振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徐跃杭,电子科技大学
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
专题主席:
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曹东晶,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6. 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曹俊诚,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施卫,西安理工大学
工程应用专题:
专题1.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专题主席: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
李旭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2.安全与环境检测应用
专题主席:
肖安山,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若岚,北方夜视研究院集团
专题3.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应用
专题主席:
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汪待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程序委员会:
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4. 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
专题主席:
姜雨彤,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吕恒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赵宇宸,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王鹏,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
专题5.空间/航空遥感探测应用
专题主席:
彭富伦,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李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李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
专题6.探测/导引与预警应用
专题主席:
石晓荣,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刘云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李跃,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李建华,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Invited talk
特邀报告名单:
大会报告(更新中):
郝群,长春理工大学
喻松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刘若尘,应急管理大学(筹)
学术交流专题:
专题4: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及应用
专题5: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及应用
专题6: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大会报告(更新中):
郝群,长春理工大学
喻松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刘若尘,应急管理大学(筹)
学术交流专题:
专题1: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及应用
龚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专题主旨)
周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多维感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专题主旨)
但亚平,上海交通大学——金属等离子滤波器继承的的广告多光谱芯片
胡旭,昆明物理研究所——甚大规模短波探测器研制路径探讨
李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延伸波长铟镓砷探测器研究进展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宽光谱胶体量子点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
王成,上海科技大学——中红外激光混沌源及混沌激光雷达
吴东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二类超晶格中波高温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究进展
徐刚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波/长波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
庄新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光电探测器件计量技术研究及进展
专题2: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及应用
专题3: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及应用
王漱明,南京大学——光学超构表面成像研究(专题主旨)
陈博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红外遥感卫星的人工智能辐射定标研究(专题主旨)
冯丽军,昆明物理研究所——折超混合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黄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规模化红外透射系统的精密在线装检技术
刘自军,宁波大学——红外消色差/热差硫系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海洋,昆明物理研究所——远程红外预警雷达光学方案
王军华,复旦大学——基于波前编码的景深扩展技术及其应用
熊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光学系统宽温域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杨晓飞,苏州大学——离轴自由曲面高精度加工方法研究
易飞,华中科技大学——超构光学多维探测成像技术
杨忠明,山东大学
专题3: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及应用
黄坤,华东师范大学——中红外单光子上转换多维成像(专题主旨)
魏振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稀疏相机阵列的超分辨成像(专题主旨)
程海娟,云南北方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性红外成像窗口
丁浩林,国防科技大学——高速光学头罩气动光学效应研究进展
冯斌,西北工业大学——强激光致盲威胁下波前编码红外成像技术优势与应用探讨
韩静,南京理工大学——跨模态红外增强与识别感知技术
李佳男,北京理工大学——低空复杂背景无人机目标跟踪
李宁,南京理工大学——基于多界面异质架构的红外探测器技术
李强,浙江大学——光子结构热辐射调控及红外隐身应用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红外光谱小目标检测识别关键技术
彭志勇、张方远,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气动光学效应研究进展与思考
秦翰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外成像小目标探测技术进展
王艳永,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外军事车辆中的红外成像系统
张瑞,中北大学——凝视型大视场高精度激光探测识别技术
张鑫,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张鑫,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专题4: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及应用
王泽高,四川大学——二维半导体晶圆制备与光电探测效应研究(专题主旨)
周喻,中南大学——二维电极化材料与器件探索(专题主旨)
陈晓龙,南方科技大学——磷基红外光电器件
冯晴亮,西北工业大学——黑磷纳米带的偏振光电探测器件
李国辉,太原理工大学——高灵敏近红外有机光电图像传感器研究
李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李渊,华中科技大学——晶圆级二维半导体材料与光电集成器件
毛书漫,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QPZD物理基模型及其应用
苗金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探测光电调控物理及其智能芯片
宋贤林,南昌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傅里叶单像素高速高分辨成像与探测
田博博,华东师范大学——铁电智能传感器件
张泽民,兰州大学——氧化物基日盲紫外探测和类脑神经态器件
朱梦剑,国防科技大学——石墨烯热电子红外辐射调控
朱智涵,哈尔滨理工大学——空间多模态经典及量子光场表征技术
专题5: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及应用
苑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空间碎片区域探测方向(专题主旨)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宽谱段视频光谱探测技术进展(专题主旨)
常军,北京理工大学——基于数字孪生的红外psf仿真方法
刘栋,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复杂环境光学特性场景高效生成技术
苏瑛,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红外系统工程研制中的若干因素分析与思考
王春阳,西安工业大学——激光远程探测中的稀疏点云处理与目标识别:挑战与创新
王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A向球面蓝宝石双折射效应抑制技术研究
熊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光学系统宽温域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徐丽娜,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星载红外遥感相机新一代电子学系统架构研究
张文娟,中科院空天研究院——基于多角度光学图像的新视角特性智能生成
赵思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光谱遥感亚像元目标智能检测方法研究
专题6: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韩张华,山东师范大学——高相干中红外热辐射(专题主旨)
谭智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光电探测技术与成像系统(专题主旨)
葛宏义,河南工业大学——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里德堡原子太赫兹波探测器研究进展
邱付成,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探测技术及其成像应用
易飞,华中科技大学——红外多维集成成像
工程应用专题:
专题1.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胡耀航,昆明物理研究所
黄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源,南京理工大学
王加国,苏州致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徐丽霞,北京卫星制造厂
闫树军,杭州紫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专题2.安全与环境检测应用
曹伟,北京智慧共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陈林森,南京大学
高松,上海大学环化学院
顾明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国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李俊,西安科技大学
刘若尘,应急管理大学(筹)
刘统玉,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
马云宾,国家管网研究总院
王镭,深圳市英宝硕科技有限公司
王懋,安徽砺剑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张润琦,昆明物理研究所
专题3.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应用
秦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胡文博,西北工业大学
马晓鹏,山东大学
孙明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汪待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沛沛,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专题4. 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
陈登凯,西北工业大学
黄宇杰,上海宇勘科技有限公司
刘环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吕恒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孙武,中国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
王明宇,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杨鑫,大连理工大学
杨忠琳,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张雪涛,西安交通大学
武汉轩辕智驾科技有限公司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5.空间/航空遥感探测应用
白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奇,南京大学
陈世国,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何楚,武汉大学
姜文涛,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李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
任元,航天工程大学
唐国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于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袁立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专题6.探测/导引与预警应用
蔡慧敏,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陈际玮,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邓伟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费锦东,北京仿真中心
贾红辉,湖南大学
刘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刘书信,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相伟,北京小眼探索科技有限公司
刘云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钮赛赛,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潘东,中南大学
徐志成,中科爱毕赛思(常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张丽琴,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专家讲堂——光电系统现状与发展
蔡毅,北京理工大学——热成像在无人系统作战的应用
闫杰,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数字信息时代军用光电系统应用与发展
Topics
议题方向:
学术交流方向:
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及应用
新型红外器件材料与制备技术
红外焦平面技术
新型红外探测器技术
红外器件测试与试验技术
微光器件制备及封测技术
制冷机控制与集成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仿真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封测技术
专用芯片设计及集成技术
集成电路芯片功能性能测试与评估技术
光电器件与集成电路芯片可靠性及试验技术
自主化器件与芯片工程应用验证技术
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及应用
红外光学材料与制备技术
超精密红外光学加工与测试技术
先进光学薄膜设计与制备技术
微纳光学设计与制备技术
复杂红外光学系统设计与测试技术
超构材料和超构表面技术
亚像元和波前编码成像技术
光学合成孔径技术
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及应用
目标与背景的红外辐射技术
大数据与系统建模技术
红外辐射大气传输建模与仿真技术
弱小目标红外探测技术
复杂场景红外目标识别技术
新体制复合探测制导技术
计算光学成像技术
红外偏振成像与探测识别技术
光电对抗技术
空间遥感与光谱成像技术
新体制成像侦察与预警技术
气动光学效应分析与仿真技术
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及应用
先进光电传感与微系统技术
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技术
光电子与微电子组件/系统集成技术
MEMS设计及工艺技术
微系统与集成电路协同设计
微系统构架设计技术
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射频传感与测量技术
微波光子学
微波信号处理技术
惯性导航与微系统技术
光电探测与微系统技术
光谱测量与微系统技术
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及应用
红外辐射与传输特性建模仿真技术
红外成像与光谱辐射特性测试、处理及识别技术
复杂环境红外高光谱测量、处理与大模型技术
激光远程探测与处理技术
光电与红外系统的仿真建模技术
红外成像系统的测试与评价技术
多模光电系统的检测技术
复杂环境光电系统测试与评估技术
6. 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太赫兹材料与制备技术
太赫兹探测器工艺技术
太赫兹探测器测试技术
太赫兹探测模块化技术
太赫兹光学系统设计与测试技术
太赫兹阵列探测技术
太赫兹阵列测试技术
太赫兹频率上转换探测技术
太赫兹主动成像技术
太赫兹被动成像技术
太赫兹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太赫兹通信信道模型
太赫兹通信技术
太赫兹通信系统
太赫兹通信空间应用
太赫兹实时成像系统
工程应用方向:
1.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3D成像与机器视觉技术应用
AR/VR技术
场景机器视觉建模及仿真技术
工业产品缺陷检测技术
工业过程自动化
光通信器件检测
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红外技术与工业过程自动化
红外技术与工业检测
红外技术与智能制造
近场光谱分析与测量技术及应用
人工智能+红外技术
微电子领域技术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
智能物流
2. 环境监控与气体检测应用
辐射特性与环境建模技术
多/高光谱成像技术
光谱型气体检测技术
光学气体成像技术
城市环境监测
大气环境监测应用
电力、石化巡检与工业监测
电力检测、质量检测、工业控制中的应用
海洋环境监测应用
海洋溢油与环境监测
红外成像在物候中的检测应用
红外辐射传输
红外气体反演
红外在安防领域中的应用
空天地全时空一体化监测预警
矿业安全(煤矿瓦斯浓度检测)应用
石油化工泄漏监测应用
水体环境监测
土壤环境监测
微量气体泄露检测
温室气体探测
污染气体探测
消防、应急减灾及森林防火监测
周界安防领域应用
3.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
早期医学诊断
药物成分分析
近红外显微镜
近红外活体检测、成像与分析
近红外光干预与治疗
靶向荧光成像
近红外二区成像
近红外荧光探针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
光谱成像与组织成分分析
药物筛选
近红外手术导航
近红外可穿戴设备
近红外内窥镜
近红外成像辅助药物开发
近红外成像智慧养老
红外成像与热疗
生物医学适用的低噪声探测器部件
生物医学用红外光源系统
红外成像临床医疗器械
4.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
红外ADAS技术及应用
红外与可见光视觉感知融合应用
红外三维感知技术及应用
多模感知/融合/配准/决策技术及应用
红外/融合SLAM技术
车联网应用技术
车路协同技术应用
高清点云成像技术及应用
多场景自动驾驶红外技术及应用
5.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
新机理/新体制航空载荷技术
多模复合光电探测与识别技术
航空高/多光谱探测技术
偏振探测与识别技术
基于机载平台红外目标/背景辐射特性技术
低成本空间/航空载荷工程技术
航空光电载荷与人工智能
航空光电载荷的量子技术应用
航空光电载荷与大数据技术
航空光电载荷与国产元器件
机载光电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技术
机载光电系统测试与试验技术
高精度定量化遥感与反演技术
红外遥感与人工智能
深低温光学技术及应用
新机理红外遥感技术
新体制空间对地观测技术
月球与深空红外探测技术应用
6. 探测/导引与预警
新体制探测与导引技术
光电多模复合探测与识别技术
多谱段目标探测识别技术
低成本小型化光电探测与导引技术
新机理光电预警技术
红外成像技术的预警应用
紫外告警技术应用
抗自然干扰光电探测与识别技术
抗光电干扰技术
新体制光电对抗技术
光电对抗效能仿真与评估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建模、仿真与评估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开放式架构、数字工程、软件敏捷设计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动态性能建模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通用化测试与自动化测试
红外成像制导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抗干扰能力评估 Submission
投稿须知: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稿件,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
审稿周期一般为2-3周左右。
录用通知按照投稿时间先后顺序陆续发送,以邮件形式发送至通信作者邮箱。
英文稿件:
英文稿件投稿时,需先在会议网站上先提交英文摘要(300-500单词左右),摘要审稿通过后,再去SPIE网站提交全文,SPIE全文提交网址稍后通知。
英文稿件通过审稿后,将被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收录。
中文稿件:
中文稿件投稿时,需在会议网站上直接提交稿件全文。
中文稿件通过审稿后,择优推荐至SCI、EI、中文核心期刊发表。
截稿时间:
2025年4月20日(第三轮)
英文稿件摘要模板:
中文稿件模板:
会议论文保密审查证明模板:
专家报告保密审查证明模板:

SPIE会议文集:
请接到组委会发送的SPIE会议文集录用通知的作者去以下链接提交英文全文。
SPIE会议论文集全文投稿链接:TBC
SPIE英文稿件全文投稿要求:TBC
SPIE英文稿件全文作者信息要求:TBC
SPIE英文稿件全文投稿其他要求:TBC
SPIE英文稿件全文提交截止时间:TBC
Publication
会议文集:
SPIE会议论文集 (EI)
支持期刊:
PhotonicX(SCI)
PhotonicX(SCI)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
《红外与激光工程》(EI)
《光学精密工程》(EI)
《中国光学》(EI)
《光子学报》(ESCI,EI)
《红外技术》(中文核心)
《电光与控制》(中文核心)
《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中文核心)
《应用光学》(中文核心)
《量子电子学报》(中文核心)
《半导体光电》(中文核心)
《半导体光电》(中文核心)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CSCD核心)
《光学与光电技术》(科技核心)
《飞控与探测》(科技核心)
《红外》
《航天电子对抗》
《激光与红外》
Program
会议整体日程:
5月10日
09:00-09:20 大会开幕式
5月11日
08:30-12:00
学术专题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
会议日程PDF下载
会议日程.pdf
5月9日
14:00-20:00 会议注册
14:00-18:00
红外专委会工作会(闭门会)
链长会议
14:00-20:00 会议注册
14:00-18:00
红外专委会工作会(闭门会)
链长会议
专家讲堂
标准工作会
青年报告专场
17:30-19:00 晚餐
5月10日
09:00-09:20 大会开幕式
09:20-12:00 大会主旨报告
12:00-13:00 午餐
13:30-17:30
学术专题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学术专题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学术专题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工程专题2 安全与环境检测应用
工程专题5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
17:00-18:00 海报交流与评选
18:00-19:00 晚餐
5月11日
08:30-12:00
学术专题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
学术专题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
工程专题1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工程专题4 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
12:00-13:00 午餐
13:30-17:30
学术专题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
学术专题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
学术专题6 太赫兹探测技术
工程专题3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
工程专题6 探测/导引与预警
18:00-19:00 晚餐

Registration
会议注册链接:
会议费:
正式代表:3208元/人(2025年3月15日后汇款)
正式代表:3008元/人(2025年3月15日前汇款)
学生代表:2008元/人(2025年3月15日后汇款,需全日制在读学生且携带学生证参会)
学生代表:2008元/人(2025年3月15日后汇款,需全日制在读学生且携带学生证参会)
学生代表:1808元/人(2025年3月15日前汇款,需全日制在读学生且携带学生证参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2808元/人 (需注册学会会员并缴纳会费,将姓名和会员号发送至:liuyan@csoe.org.cn)
银行汇款时请务必注明“IR+姓名+稿件编号”,以便核对。
欢迎加入学会会员!
也可以扫码注册会员:

会议费包括:

会议费包括:
1、大会报告、分会报告、张贴报告和展区入场
2、午餐、晚餐、会议期间茶歇
3、会议手册、会议文集(电子版)、资料袋。
会议费说明:
1. 会议费不含稿件版面费。
2. 会议费不含住宿费,住宿费由酒店收取。
2. 会议费不含住宿费,住宿费由酒店收取。
3. 汇款时请务必在附言中备注“IR+姓名+稿件编号”,以便核对(IR为会议名称缩写)。
版面费说明:
1. 如稿件推荐至中文合作期刊发表,稿件版面费由合作期刊收取,作者收到期刊编辑部发送的版面费收费通知后,再缴纳版面费。
2. 如稿件推荐至SPIE会议文集发表,稿件版面费由SPIE协会收取(学会代收),版面费需和会议费一起汇到学会账号。
付款方式:
1. 银行汇款:
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2. 在线支付:
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发票说明:
1. 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电子发票,会前一周左右统一开具。
2. 发票申请:
会前汇款:请先进行会议注册,然后在注册系统中自行申请开票。如银行汇款,需要上传汇款凭证后,才能申请开票。
现场缴费:在会议现场开具发票。
3. 发票修改:
请务必提前与单位财务确认好开票信息,开票一经开具,除票面内容有误外,一律不予重开。
发票修改方式:请在注册系统中申请重开发票,只能重开一次。
4. 会议注册系统将于会前关闭,请尽快申请开票,后续不再提供开票服务。
投稿作者参会说明:
1. 每篇论文必须至少有一位作者注册参会,不得与其他论文作者重复,否则论文不予发表。
2. 参会作者需要做口头报告或张贴海报交流(投稿时可以选择交流形式)。
3. 口头报告时间长度为5分钟左右,包括提问,中文或英文交流均可,请作者准备好报告PPT文件,会前使用U盘将PPT拷贝到会场电脑中。
4. 张贴海报作者请按照海报模板,自行打印海报并带到会场,海报尺寸为:80cm*80cm,需打印成彩色。海报需包括稿件编号、论文题目、作者和单位,论文内容需包括引言,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数据和结果,可以配图。海报模板请参见会议官网的Download页面。
Sponsorship
会议同期举办红外技术与产品展、红外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欢迎相关企业参会参展!
展位正在征集中,额满为止,报名从速!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2-58168510
Email:liuyan@csoe.org.cn
展位正在征集中,额满为止,报名从速!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2-58168510
Email:liuyan@csoe.org.cn
Download
Activities
同期活动:
1. 工程及产业应用交流会: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交流会
环境监控与气体检测应用交流会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应用交流会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交流会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应用交流会
探测/导引与预警应用交流会
2. 专家讲堂:军用光电系统现状与发展
时间:5月9日下午
地点:会议中心一层长乐B厅
地点:会议中心一层长乐B厅
13:30-14:15 蔡毅,中兵北斗应用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热成像在无人系统作战的应用
14:15-15:00 闫杰,北方光电集团——数字信息时代军用光电系统应用与发展
3. 青年报告专场
4. 红外技术与产品创新展
5. 人才招聘 6. 链长分会等
Hotel & Travel
会议酒店:
西安建国饭店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互助路2号
住宿费:
住宿费自理,会议协议房价:380元/天(含早)
酒店预订:
请自行预订酒店,预订请联系:白经理,18966811173
预订时请报:红外大会,可以享受会议协议价

Contact us
大会负责人:
邓老师
邓老师
秘书处:
学术交流、会议投稿、报名参会:
刘老师,Tel:022-58168510,Email: liuyan@csoe.org.cn
工程应用专题:
毛老师,Tel:022-58168875,Email: cmao@csoe.org.cn
Review
Membership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