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
-
会议时间:9月23-24日
投稿截止:8月31日
会议首页
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航天领域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多国家争相发展航天事业,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宇宙和地球的认识,这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太空力量的发展与建设整体离不开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个层面,包括空间体系设计、星群智能控制、卫星设计等方面。基于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航天事业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组委会特组织本次论坛,论坛将汇聚本领域领军专家和骨干团队,以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规划论证,为各研究机构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兰州大学
真空技术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支持单位:
西安天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
兰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兰州市人民政府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兰州市科技局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联办单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市科技局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联办单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
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兰州大学
真空技术与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支持单位:
西安天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
吕跃广 院士,中国工程院
吕跃广 院士,中国工程院
包为民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周志成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
张伟文 市长,兰州市人民政府
大会共主席:
马小洁 党委书记,兰州大学
赵淳生 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晓静 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赖远明 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维民 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广军 院士,东南大学
马小洁 党委书记,兰州大学
赵淳生 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郑晓静 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赖远明 院士,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刘维民 院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张广军 院士,东南大学
周志鑫 院士,中国科学院
姜会林 院士,长春理工大学
侯 晓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吴建平 院士,清华大学
王沙飞 院士,中国工程院
曹喜滨 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曹喜滨 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左 龙 副市长,兰州市人民政府
大会执行主席:
李得天,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周佐新,研究员,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王小军,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
王润福,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
袁 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
朱伟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副所长
周 峰,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袁 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长
朱伟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副所长
曾占魁,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助理
分专题程序委员会:
专题一、新型空间体系设计
专题主席:
陆伟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周 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陆伟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周 彬,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贝 超,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陈 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胡向晖,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匡麟玲,清华大学
刘乃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罗洪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汪春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张 兴,北京邮电大学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专题主席:
袁 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李恒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专题主席:
袁 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李恒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宝音贺西,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高 扬,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李 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学院
罗亚中,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吕金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
夏元清,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
岳晓奎,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
专题三、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
专题主席:
曹喜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小前,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姜 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金仲和,浙江大学
申旭辉,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曾国强,武汉大学
张晓敏,北京理工大学
周 军,西北工业大学
朱振才,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专题主席:
曹喜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得天,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陈小前,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姜 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金仲和,浙江大学
申旭辉,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曾国强,武汉大学
张晓敏,北京理工大学
周 军,西北工业大学
朱振才,中科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马 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
岳 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专题
岳 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董科研,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
蒋岳新,应急管理部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信息中心
李劲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刘兆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申文明,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孙胜利,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 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朱天林,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专题
专题主席:
张天平,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天平,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 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谢 侃,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曹 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陈茂林,西北工业大学
郭 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郭 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韩先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杭观荣,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沈瑞琪,南京理工大学
汤海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魏立秋,哈尔滨工业大学
夏广庆,大连理工大学
张建国,陕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张建国,陕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专家报告
更新中~
大会报告
包为民,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我国太空力量发展思考
赵淳生,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的发展及其在高端(智能)装备上的应用
刘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在太空远程手术中的探索
陈小前,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智能航天:机遇与挑战
王润福,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聚焦宇航新需求,加速发展电推进技术
专题一、新型空间体系设计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专题三、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
柴国志,教授,兰州大学——卫星磁场环境控制---从仿真到探测
大会报告
包为民,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我国太空力量发展思考
赵淳生,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的发展及其在高端(智能)装备上的应用
刘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在太空远程手术中的探索
陈小前,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智能航天:机遇与挑战
王润福,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聚焦宇航新需求,加速发展电推进技术
专题一、新型空间体系设计
贝 超,研究员,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技术架构及试验星验证情况
杜军朝,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环境下分散计算与边缘智能技术
杜军朝,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环境下分散计算与边缘智能技术
冯志勇,教授,北京邮电大学——面向智能机器的通信与网络技术
李 斌,研究员,电科院——空间网络信息系统下的网络化智能微纳卫星
刘乃金,教授,航天五院钱学森实验室——空间网络化可信计算技术
陆伟宁,研究员,航天科工一院——新一代天基感知网络及关键技术
陆 洲,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电科院——基于空间高效计算的网络体系架构设计
罗洪斌,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天地异构网络安全共生
孙晨华,研究员,中国电科54所——低轨星座互联网网络定义新认识
王 伟,研究员,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基于互联互通的新一代气象智慧协同观测系统
朱伟强,研究员,航天8511所——航天在和多功能一体化发展思考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陈琪峰,教授,中南大学——大规模星群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研究
陈 杨,研究员,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一种被动定位的四星编队方案研究
董希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集群分布式协同制导控制理论与应用
黄攀峰,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智能空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康国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超大口径光学成像的大规模星群组合拼接控制
李恒年,研究员,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北斗导航星座轨道稳定与控制技术
李 爽,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任务自主规划与智能控制
孟云鹤,教授,中山大学——一种新概念分布式空间运输系统研究
王兆魁,研究员,清华大学——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
张 聪,高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航天器自主协同与任务规划技术研究
专题三、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
柴国志,教授,兰州大学——卫星磁场环境控制---从仿真到探测
范 凯,研究员,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面向未来星群协同应用思考
黄首清,高工,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超声电机加速寿命试验及可靠性评估技术研究与航天应用
申旭辉,二级研究员,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星载低频波隐伏地物探测反演系统
施思寒,研究员,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微纳卫星中心——智能微小卫星的思考
孙祚明,高工,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新型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智能总线架构及协议设计
孙祚明,高工,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新型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智能总线架构及协议设计
曾国强,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高精度智能遥感小卫星技术
张晓敏,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太空试验场概念在北理工1号卫星的初步尝试
周 军,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基于标准光学立方星的广域空间碎片感知技术
周 军,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基于标准光学立方星的广域空间碎片感知技术
朱振才,研究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技术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陈凡胜,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飞行器三维视觉的敏感度问题
陈筠力,研究员,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先进高精度微波干涉测量卫星系统
付 强,副教授,长春理工大学——空间碎片多维度光电探测与信息传输技术研究
洪 津,研究员,中科院安光所——高分辨率成像的大气校正与质量提升
焦 月,高工,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基于低轨卫星的导航增强系统设计
刘兆军,研究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在轨航天器实时自感知与智能应对技术研究
隋正伟,研究员,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产陆地观测卫星信息产品应用平台——四维视界
王东亚,研究员,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太空态势感知技术发展思考
王建立,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天基智慧哨兵
吴金建,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仿生动态成像识别一体化技术及其空间应用
徐 鹏,教授,兰州大学——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与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
徐 鹏,教授,兰州大学——高精度空间惯性基准与空间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
赵艳彬,研究员,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面向空间资产服务应用的在轨可维修卫星平台
赵志伟,高工,航天五院——高轨光学卫星在海面运动目标监视中的应用研究
张 博,高工,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在轨维护技能自主学习方法研究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
曹 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基于隐格式IFE-PIC模型对霍尔推进器的模拟
陈茂林,副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多孔型电喷雾推力器实验研究
高 辉,研究员,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低轨星座微纳卫星电推进需求与评价技术
耿 海,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我国离子电推进工程应用现状及未来
郭 宁,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大功率霍尔电推进技术及其应用
杭观荣,研究员,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牛级霍尔推力器研制与初步性能研究
孔文俊,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用于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微推进研究进展
李兴达,高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面向星际探测的多元工质超高比冲射频离子推力器技术
李 永,研究员,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磁等离子体动力推力器技术发展方向与基础理论探讨
孙 斌,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螺旋波电推力器的应用方向以及磁场位形优化
孙 鹏,技术总监,西安天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固体工质电推进器的工作机理及应用
孙新锋,高工,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大功率场反构型等离子团电磁推进技术
王一白,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内电推进发展及思考
魏建国,研究员,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低功率射频离子推进
向 东,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μg级微流量控制系统研究
谢 侃,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空心阴极放电不稳定性研究
张 伟,沈瑞琪,南京理工大学——电化学推进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
议题方向
专题一、新型空间网络体系设计
基于卫星小型化、智能化、一体化、网络化等新兴技术,满足新的空间发展需求,提升空间网络体系的鲁棒性、复杂太空环境的适应能力,研究新型空间网络体系及其关键技术。内容涵盖不限于:新型空间网络体系总体设计技术、空间网络体系架构及标准技术、空间网络体系的接入技术、星间/星地建链与通信链路技术、空间高效计算与智能应用服务、星簇/星座级自主运行与智能任务协同规划技术、低轨综合星座技术、星簇/星座构型与轨道优化、软件定义卫星、多功能综合载荷、网络化制导导航控制、空间高精度相对测量技术、空间频谱聚合技术、空间网络数据传输技术及路由协议技术、智能网络感知技术、空间网络安全技术等。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专题三、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
微小卫星以快响应、高灵活的特点,日益成为国际航天军民商各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智能化、网络化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赋予了微小卫星新的发展活力。内容涵盖但不限于:新概念卫星体系架构、智能微小卫星技术、自主运行与管理、任务智能规划、微小卫星智能控制技术、微小卫星网络化应用、新型载荷与应用、智能感知与多源信息融合、信息智能处理、一体化可重构技术、载荷快速适配与集成、微小卫星快速测试与应用、微小卫星批量化生产。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面向未来太空场景存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研究星群智能控制与自主协同技术,提高星群在轨适应性及智能化应用水平。内容涵盖但不限于:星群自主协同架构与机制、星群智能涌现、空间目标协同感知、群体行为决策与规划、航天器姿态轨道规划、分布式数据融合与导航信息共享、空间目标协同操控、星座构型维持与重构、航天器动力学、群体学习与评价技术。
微小卫星以快响应、高灵活的特点,日益成为国际航天军民商各领域的研究热点,随着智能化、网络化等前沿技术的深入应用,赋予了微小卫星新的发展活力。内容涵盖但不限于:新概念卫星体系架构、智能微小卫星技术、自主运行与管理、任务智能规划、微小卫星智能控制技术、微小卫星网络化应用、新型载荷与应用、智能感知与多源信息融合、信息智能处理、一体化可重构技术、载荷快速适配与集成、微小卫星快速测试与应用、微小卫星批量化生产。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面向军、民领域广泛应用的空间系统,提出行业应用,信息服务的新手段、新方法。内容涵盖但不限于:空间态势感知技术、多源感知信息融合和快速处理技术、太空信息支援技术、天地协同智能管理技术、空间技术应用与空间信息服务、空间荷载定标处理技术、空间资产安全防护技术、天基泛在物联技术等。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专题
面向未来空间任务对推进动力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具有高比冲、长寿命、多模式的电推进技术,提高载荷质量比,突破空间任务动力约束。内容涵盖但不限于:空间飞行任务规划与电推进系统应用;电热、离子、Hall、PPT、MPD、VASIMR等电推力器技术;微推力器和Cubesats的动力推进应用技术;新概念、新原理电推进技术;电推进等离子体及电磁基础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电推进测试、试验与诊断技术;电推进新材料、器件和关键部组件技术;航天器电推进羽流效应及防护技术。
面向军、民领域广泛应用的空间系统,提出行业应用,信息服务的新手段、新方法。内容涵盖但不限于:空间态势感知技术、多源感知信息融合和快速处理技术、太空信息支援技术、天地协同智能管理技术、空间技术应用与空间信息服务、空间荷载定标处理技术、空间资产安全防护技术、天基泛在物联技术等。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专题
面向未来空间任务对推进动力的多样化需求,研究具有高比冲、长寿命、多模式的电推进技术,提高载荷质量比,突破空间任务动力约束。内容涵盖但不限于:空间飞行任务规划与电推进系统应用;电热、离子、Hall、PPT、MPD、VASIMR等电推力器技术;微推力器和Cubesats的动力推进应用技术;新概念、新原理电推进技术;电推进等离子体及电磁基础理论、模型和数值仿真;电推进测试、试验与诊断技术;电推进新材料、器件和关键部组件技术;航天器电推进羽流效应及防护技术。
投稿指南
投稿网址: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SP2020.html
投稿须知:会议邀请作者将原创的论文投往本会议,中英文兼收。
中文稿件模板: 中文模板.doc
截稿时间:8月31日
英文稿件要求: SPIE格式要求.doc
保密承诺书: 会议论文保密承诺.doc
论文发表: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论文全文,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
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择优推荐到正式出版物发表。
英文稿件,择优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
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合作期刊:
《兵工学报》(EI)、《红外与激光工程》(EI)、SPIE会议文集 (EI)、《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s》(EI)、《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文核心)、《航天控制》(中文核心)、《导航与航天运载技术》(中文核心)、《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中文核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数据采集与处理》(中文核心)、《卫星应用》(科技核心)、《现代防御技术》(科技核心)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9月22日14:00-20:00,会议报到
9月23日08:30-12:00,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24日上午
24日下午
24日上午
24日上午
9月23日08:30-12:00,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包为民,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我国太空力量发展思考
赵淳生,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的发展及其在高端(智能)装备上的应用
刘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在太空远程手术中的探索
陈小前,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智能航天:机遇与挑战
王润福,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聚焦宇航新需求,加速发展电推进技术
赵淳生,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声电机的发展及其在高端(智能)装备上的应用
刘荣,教授,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无线信号传输技术在太空远程手术中的探索
陈小前,研究员,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智能航天:机遇与挑战
王润福,研究员,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聚焦宇航新需求,加速发展电推进技术
专题一、新型空间体系设计 & 专题四、空间应用技术
23日下午
第一场,体系架构专题(新型空间体系设计-I),主持人:匡麟玲,清华大学
13:30-13:50, 低轨卫星互联网系统技术架构及实验卫星验证情况——贝 超,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13:50-14:10, 基于空间高效计算的网络体系架构设计——陆 洲,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14:10-14:30, 空天地异构融合安全共生网络——罗洪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30-14:50, 低轨星座互联网网络定义新认识——孙晨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14:50-15:00, SP01-004,SatTCP星地一体化端到端传输架构——张行功,北京大学
15:00-15:10, SP01-006,巨型低轨星座承载网切片划分与容量测算——王宁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15:10-15:20, 茶歇
第二场,态势感知(空间应用技术-I),主持人:朱天林,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15:20-15:40, 在轨航天器实时自感知与智能应对技术研究——刘兆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15:40-16:00, 空间碎片多维度光电探测与信息传输技术研究——付 强,长春理工大学
16:00-16:20, 太空态势感知技术发展思考——王东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16:20-16:40, 仿生动态成像识别一体化技术及其空间应用——吴金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6:40-16:50, SP04-010,空间非合作目标智能感知——万雪,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16:50-17:00,SP04-020,基于张量表征的多源传感器融合空间目标识别——陆亚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
16:50-17:00,SP04-020,基于张量表征的多源传感器融合空间目标识别——陆亚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
17:00-17:10, SP04-013,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卫星自主导航方法——许俊,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24日上午
第三场,空间遥感(空间应用技术-II),主持人:岳涛,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08:30-08:50, 国产陆地观测卫星信息产品应用平台——四维视界——隋正伟,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
08:50-09:10, 先进高精度微波干涉测量卫星系统——陈筠力,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
09:10-09:30, 高分辨率成像的大气校正与质量提升——洪 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机所
09:30-09:50, 高轨光学卫星在海面运动目标监视中的应用——赵志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09:50-10:10, 在轨维护技能自主学习方法研究——张博,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10:10-10:20, SP04-008,空间非合作目标的三目立体视觉测量方法——束安,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0:20-10:30, 茶歇
10:20-10:30, 茶歇
第四场,关键技术专题(新型空间体系设计-II),主持人:胡向晖,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
10:30-10:50, 新一代天基感知网络及关键技术——陆伟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一研究院
10:50-11:10, 空间网络化可信计算技术——刘乃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11:10-11:30, 空天环境下分散计算与边缘智能技术——杜军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1:30-11:50, 面向智能机器的通信与网络技术——冯志勇,北京邮电大学
11:50-12:00, SP01-002,国外天基信息网络体系结构进展与分析——康海龙,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12:00-12:10, SP01-005,天基空间多目标轮询异动检测及轨迹跟踪估计技术——欧阳铭,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24日下午
第五场,应用专题(新型空间体系设计-III),主持人:汪春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13:30-13:50, 空间网络信息系统下的网络化智能微纳卫星——李 斌,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13:50-14:10, 航天载荷多功能一体化发展思考——朱伟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8511研究所
14:10-14:30, 基于互联互通的新一代气象智慧协同观测系统——王 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14:30-14:40, 茶歇
第六场,在轨服务(空间应用技术-III),主持人:马佳,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14:40-15:00, 面向空间资产服务应用的在轨可维修卫星平台——赵艳彬,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15:00-15:20, 飞行器三维视觉的敏感度问题——陈凡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5:20-15:40, 天基智慧哨兵——王建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5:40-16:00, 基于低轨卫星的导航增强系统设计——焦 月,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16:00-16:10, SP04-009,在轨卫星红外特性仿真及应用技术——陶东兴,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16:10-16:20, SP04-005,卫星隐身技术发展现状综述——胡豪斌,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二、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 & 专题三、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
23日下午
第一场,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I,主持人:袁 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13:30-13:50, 北斗导航星座轨道稳定与控制技术——李恒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13:50-14:10, 航天器自主协同与任务规划技术研究——张 聪,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14:10-14:30, 大规模星群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研究——陈琪峰,中南大学
14:30-14:50, 面向超大口径光学成像的大规模星群组合拼接控制——康国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50-15:10, 航天任务自主规划与智能控制——李 爽,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10-15:20, SP02-010,Research on Three-Impulsive Approach of Satellite Formation Reconfiguration in Near Circular Orbit——刘幸川,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5:20-15:30, SP02-017,基于视觉与惯性传感器融合的大型空间碎片质心标定方法研究——姚金铭,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5:30-15:40, 茶歇
第二场,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I,主持人:曹喜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15:40-16:00, 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技术——朱振才,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16:00-16:20, 星载低频波隐伏地物探测反演系统——申旭辉,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16:20-16:40, 基于标准光学立方星的广域空间碎片感知技术——周 军,西北工业大学
16:40-17:00, 智能微小卫星的思考——施思寒,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微纳卫星中心
17:00-17:20, 超声电机加速寿命试验及可靠性评估技术研究与航天应用——黄首清,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
17:20-17:30, SP03-004,基于微小型SAR卫星组网的微波遥感技术发展——邓云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17:30-17:40, SP03-001,空间可展开薄膜遮光罩设计与分析——仝照远,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
17:40-17:50, SP2020-03-005,精致高分微纳卫星的设计理念与在轨验证——张伟、陈晓,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24日上午
第三场,先进微小卫星总体设计-II,主持人:李得天,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08:30-08:50, 太空试验场概念在北理工1号卫星的初步尝试——张晓敏,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08:50-09:10, 高精度智能遥感小卫星技术——曾国强,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09:10-09:30, 面向未来星群协同应用思考——范 凯,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09:30-09:50, 新型卫星综合电子系统智能总线架构及协议设计——孙祚明,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09:50-10:00, SP03-006,面向商业航天的星载智能信息系统——刘凯俊,上海利正卫星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10:00-10:10, 茶歇
第四场,星群智能控制与协同技术-II,主持人:李恒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10:10-10:30, 智能空间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
10:30-10:50, 飞行器集群分布式协同制导控制理论与应用——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50-11:10, 重力与大气科学卫星——王兆魁,清华大学
11:10-11:30, 一种新概念分布式空间运输系统研究——孟云鹤,中山大学
11:30-11:50, 一种被动定位的四星编队方案研究——陈 杨,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11:50-12:00, SP02-015,冻结太阳同步轨道星座最低燃耗保持——叶立军,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
12:00-12:10, SP02-014,Reconfiguration of spacecraft cluster based on distributed local information——于秉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专题五、空间电推进技术
23日下午
第一场,空间电推进技术-I,主持人:郭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汤海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3:30-13:50, 我国离子电推进工程应用现状及未来——耿 海,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13:50-14:10, 磁等离子体动力推力器技术发展方向与基础理论探讨——李 永,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14:10-14:30, 牛级霍尔推力器研制与初步性能研究——杭观荣,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14:30-14:50, 电化学推进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沈瑞琪,张 伟,南京理工大学
14:50-15:10, 用于空间引力波探测的微推进技术研究进展——孔文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10-15:20, SP05-003,钡钨空心阴极点火特性研究——郝广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二研究所
15:20-15:30, SP05-001,环型离子推力器放电室中原初电子约束特性——鹿畅,大连理工大学航空航天学院
15:30-15:40, 茶歇
第二场,空间电推进技术-Ⅱ,主持人:沈瑞琪,南京理工大学;杭观荣,上海空间推进研究所
15:40-16:00, 国内电推进发展及思考——王一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6:00-16:20, 面向星际探测的多元工质超高比冲射频离子推力器技术——李兴达,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16:20-16:40, 低轨星座微纳卫星电推进需求与评价技术——高 辉,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16:40-17:00, 螺旋波电推力器的应用方向以及磁场位形优化——孙 斌,大连理工大学
24日上午
第三场,空间电推进技术-Ⅲ,主持人:韩先伟,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夏广庆,大连理工大学
08:30-08:50, 大功率霍尔电推进技术及其应用——郭 宁,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08:50-09:10, 多孔型电喷雾推力器实验研究——陈茂林,西北工业大学
09:10-09:30, 低功率射频离子推进——魏建国,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09:30-09:50, μg级微流量控制系统研究——向 东,哈尔滨工业大学
09:50-10:00, SP05-017混合离子液体电喷雾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刘旭辉,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10:00-10:10, SP05-009,碳纳米管纤维绳在电动力绳系统上的应用——梁福文,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
10:10-10:20, 茶歇
第四场,空间电推进技术-Ⅳ,主持人:魏立秋,哈尔滨工业大学;陈茂林,西北工业大学
10:20-10:40, 固体工质电推进器的工作机理及应用——孙 鹏,西安天圆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10:40-11:00, 空心阴极放电不稳定性研究——谢 侃,北京理工大学
11:00-11:20, 大功率场反构型等离子团电磁推进技术——孙新锋,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11:20-11:40, 基于隐格式IFE-PIC模型对霍尔推进器的模拟——曹 勇,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11:40-11:50, SP05-011,一维静电激波的离散玻尔兹曼模拟——宋家辉,北京理工大学
11:50-12:00, SP05-015,多模式电推进系统地面试验及在轨验证情况——高俊,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会议注册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参会者请务必到以下网址进行会议注册:
会议费:2810元/人,2020年8月30日前打款优惠为2610元/人。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SP+姓名”,以便核对。
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发票。
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发票。
同期活动
交通住宿
宾馆名称:兰州宁卧庄宾馆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中路20号
交通指南:酒店距兰州中川国际机场70公里,有机场大巴,车程一个小时左右。
组委会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联系酒店,该酒店订房请联系:高经理,邮箱353238897@qq.com,需提交姓名、入住时间、几间、房型,会议协议价:四星单间/标间480元/间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天水中路20号
交通指南:酒店距兰州中川国际机场70公里,有机场大巴,车程一个小时左右。
组委会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联系酒店,该酒店订房请联系:高经理,邮箱353238897@qq.com,需提交姓名、入住时间、几间、房型,会议协议价:四星单间/标间480元/间
联系我们
投稿与参会:
马媛媛,010-63726007,mayuanyuan@csoe.org.cn
企业合作:
战嘉鹤,022-58168878,zhanjiahe@csoe.org.cn
郭 圣,010-83739883,guosheng@csoe.org.cn
马媛媛,010-63726007,mayuanyuan@csoe.org.cn
企业合作:
战嘉鹤,022-58168878,zhanjiahe@csoe.org.cn
郭 圣,010-83739883,guosheng@csoe.org.cn
往届回顾
会员申请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