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
-
2021年9月24日-26日
全文截稿时间:9月10日
地点:长春
会议首页
随着智能科技快速兴起并广泛应用,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技术在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坛围绕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学术研讨,从系统顶层入手,将智能感知技术、跨域协同技术的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实施科学决策做好研究论证工作,努力提升我国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技术创新能力,推进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技术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论坛将汇聚本领域领军专家和骨干团队,以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推进科学研究、技术发展和规划论证,为各研究机构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会议公开非密。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
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三研究所(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长春理工大学
联办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国防科技大学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实验室
组织机构
大会主席
吕跃广院士 中国工程院
包为民院士 中国科学院
大会共主席
陈志杰院士 中国工程院
姜会林院士 中国工程院
邱志明院士 中国工程院
刘永坚院士 中国工程院
王沙飞院士 中国工程院
周志成院士 中国工程院
苏东林院士 中国工程院
苏东林院士 中国工程院
大会执行主席
张维刚,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李 陟,中国航天科工防御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曹 哲,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所长
王波兰,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所长
苏日新,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所长
张学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张学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关松研,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研究所副所长
郝 群,长春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姜东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所长
王蒙一,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副所长
万佳庆,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副所长
史泽林,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
张 钧,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张 钧,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科技委主任
董科研,长春理工大学光电工程学院院长
孙晓泉,国防科技大学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彤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研究所研究员
专题一: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
专题主席:
李劲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总指挥、总师
袁健全,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
李思宁,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陆伟宁,南京电子设备研究所研究员
田金文,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魏 巍,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研究员
徐德刚,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
杨 坚,空军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专题二: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专题主席:
刘宏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史泽林,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副所长、研究员
李英超,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光学研究室主任、教授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杜 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高 贵,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刘云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刘 智,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宋 闯,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专题三: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专题主席:
李新德,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刘 伟,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
万佳庆,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何佳洲,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研究员
胡宏亮,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高工
金学波,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刘 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 军,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教授、省科研平台主任
专题四: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
专题主席:
顾 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研究员
李学龙,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智能学院院长
张 迪,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副所长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池庆玺,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程嗣怡,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主任、副教授
方学立,复杂航空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高工
李永祯,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员
施健康,河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高级工程师
王玉茜,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高工
薛晓光,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副研究员
钟都都,中国人民解放军96901部队主任
专题五: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专题主席:
王蒙一,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研究员
甘明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基础科学研究院院长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曾宏刚,中国航空研究院技术三部部长、研究员
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何 荧,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高工
全 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王 程,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王祥科,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专题六: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专题主席:
龙 腾,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
郭 劲,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李丽娟,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李 昂,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型号副总师
专题程序委员(音序):
胡 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孙晓泉,国防科技大学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王成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焦平面事业部主任、研究员
闫秀生,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集团首席专家、研究员
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赵 威,光电对抗测试评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高工
专家报告
持续更新中~
分专题会议:
专题一: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 & 专题二: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地点:1000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协同探测与控制
13:30-13:50 协同目标探测识别技术思考——钟 胜,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13:50-14:10 基于灵巧传感器的分布式智能成像技术探讨——魏宇飞,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副总师
14:10-14:30 分布式雷达协同成像与对抗技术——李亚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4:30-14:50 未知大区域概略定位目标探测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思考——郝明瑞,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4:50-15:10 天基分布式多源雷达智能协同技术探讨——夏正欢,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总师
15:10-15:30 太赫兹探测与通信应用技术——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
15:30-15:40 Oral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5:40-16:00 ATR工程化的技术挑战与发展展望——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16:00-16:20 简缩极化SAR海上目标检测研究进展——高 贵,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6:20-16:40 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主动感知技术——朱 枫,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中科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6:40-17:00 恶劣成像环境下的多源信息感知与理解——张文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17:00-17:20 先进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探讨——钟晓明,五院508所研发中心副主任、高工
17:20-17:40 水下高光谱成像探测技术研究——薛庆生,中国海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17:40-17:50 Oral
26日上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激光探测与通信
09:00-09:20 多波束激光雷达探测技术——李 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09:20-09:40 天基空间目标测距成像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付 强,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09:40-10:00 盖革模式焦平面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研究进展——孙剑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10:00-10:20 美国低轨预警系统发展与启示——王思恒,航天武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高工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0:20-10:40 分焦平面偏振成像技术及其抗干扰性能研究——罗海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10:40-11:00 雷达智能感知与干扰对抗——赵英海,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研究员
11:00-11:20 智能协同下的抗干扰与自动目标识别技术——黄钰林,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11:20-11:40 新体制波形阵列雷达抗干扰技术——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1:40-12:00 高性能金属基光学系统全链路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张继真,长春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研究员
26日下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红外成像探测
13:30-13:50 弹上红外探测制导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李 昂,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型号副总师
13:50-14:10 基于实战化牵引的防空武器探测器发展——李 晨,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4:10-14:30 基于光谱成像的空中小目标识别技术——厉小润,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4:30-14:50 先进光电与红外探测技术——董 浩,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4:50-15:00 Oral
15:00-15:10 Oral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5:10-15:30 精确打击体系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范晋祥,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5:30-15:50 EEG视觉重构技术——尹奎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公司首席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15:50-16:10 面向红外探测盲区抑制的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研究员
16:10-16: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异源遥感影像配准——王 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6:30-16:50 海面溢油高光谱深度学习探测——马 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6:50-17:10 空间碎片宽视场光电望远镜的建设与研究——李振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副研究员
17:10-17:20 Oral
17:20-17:30 Oral
专题三: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 专题四: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
地点:1001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13:30-13:50 人机、深度态势感知、计算计——刘 伟,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
13:50-14:10 基于任务规划的自主感知与决策研究——苏成志,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14:10-14:30 基于多特征信息的目标综合识别技术探讨——胡宏亮,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4:30-14:50 多电飞机绝缘放电性故障感知与检测——张潮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4:50-15:10 问题驱动的军事认知决策引擎——丁 军,海乂知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CEO
15:10-15:30 基于云技术的多域协同组织模式与智能分析——王 淼,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助理研究员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5:30-15:50 反蜂群无人机雷达探测系统设计——王鹏飞,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导引部副部长
15:50-16:10 基于元课程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自主协同技术——马喆,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未来实验室副主任
16:10-16:30 强对抗环境下的群体协同侦察技术——毕 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工
16:30-16:50 海空跨域无人系统集群协同——张海涛,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16:50-17:10 分布式协同探测应用及发展——孙晓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
17:10-17:30 反抵近电磁信号侦察的理论技术与协同方法——王洪迅,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
26日上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09:00-09:20 面向图像处理应用的人在回路混合增强智能研究——刘 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09:20-09:40 面向高光谱图像分类的稀疏表示增广神经网络模型——曲徽,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未来实验室高工
09:40-10:00 基于光谱视频的特征目标凸显技术——姚 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0:00-10:20 界面互联技术及其应用——邹 伟,北京仁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10:20-10:30 Oral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0:30-10:50 跨域协同作战关键技术认识与思考——惠俊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
10:50-11:10 多飞行器跨域协同决策技术研究——石晓荣,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1:10-11:30 跨域协同智能管控体系研究——徐 骋,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1:30-11:40 Oral
26日下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13:30-13:50 军用知识工程研究与智能化应用实践——段 立,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13:50-14:10 机载分布式OODA信息组织与管理技术分析——康敏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14:10-14: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智能目标感知——朱 斌,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导航制导系副主任、副教授
14:30-14:50 智能化作战推演技术应用与发展——杨 涛,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14:50-15:00 Oral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5:00-15:20 异构飞行器跨域协同技术探讨——郭晓云,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5:20-15:40 无人系统的智能任务规划方法——辛 斌,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15:40-16:00 异构群体协同拦截技术及发展探讨——徐胜利,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6:00-16:20 无人飞行器协同态势感知技术思考——张 航,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16:20-16:30 Oral
专题五: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 专题六: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地点:1003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13:30-13:50 自主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尚克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三所副所长、研究员
13:50-14:10 基于星间链路的星座自主导航技术与实践——王海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研究员
14:10-14:30 天问一号火星进入下降着陆自主GNC技术——黄翔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4:30-14:50 强化学习在无人机群编组导航中的应用初探——陶先平,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14:50-15:10 卫星拒止环境下的高精度导航技术及应用——陈熙源,东南大学教授
15:10-15:30 组合导航不相关转换非线性滤波技术——兰 剑,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
15:30-15:50 新型传感器的智能处理与低空场景多维感知——刘 春,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5:50-16:10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智能处理与实时服务——王 密,武汉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助理、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研究室主任
16:10-16:30 遥感卫星星上人工智能处理技术——陈 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6:30-16:50 人工智能数据集三维仿真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卞紫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光电系统部高工
16:50-17:10 太赫兹雷达系统及成像技术进展——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17:10-17:30 毫米波与太赫兹测试解决方案——邓建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研究员
26日上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09:00-09:20 精确打击体系智能协同规划技术运用与发展——李秀敏,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09:20-09:40 博弈对抗条件下智能导引律研究——王晓东,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控制室主任、副总师
09:40-10:00 集群系统协同控制理论及在飞行器集群中的应用——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0:00-10:20 基于视觉的无人系统自主定位与目标跟踪技术研究进展——孟子阳,清华大学副教授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0:20-10:40 光电融合信息处理与集成技术——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研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
10:40-11:00 高光谱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王经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焦平面事业部研究员
11:00-11:20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光频梳——黎 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1:20-11:40 光场调控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叶 庆,国防科技大学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6日下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13:30-13:50 多簇博弈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分布式优化与非合作博弈的一个统一架构——叶茂娇,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13:50-14:10 多智能体分布式优化算法设计——王 东,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教授
14:10-14:30 基于网络的无人船路径跟踪与协同控制——彭周华,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14:30-14:50 智能决策规划技术及其在无人机集群中的应用——李 杰,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教授
14:50-15:10 带有时空约束的无人系统协同控制及其应用——杨庆凯,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
15:10-15:30 复杂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及在智能博弈中的应用——王庆领,东南大学副研究员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5:30-15:50 面向电磁空间一体化的微波光子学——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15:50-16:10 微波光子检测技术——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16:10-16:30 回波光子邻域二阶相关探测技术——宋毅恒,中国电科第五十三研究所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工
16:30-16:50 面向星载应用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研究——周佳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
16:50-17:10 基于码域特征识别的激光探测技术——王 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研究员
17:10-17:20 Oral
17:20-17:30 Oral
大会报告:
邱志明院士,中国工程院——海上无人系统智能技术发展研究
苏东林院士,中国工程院——待定
江碧涛,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待定
张学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空间光学载荷技术研究进展
张学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空间光学载荷技术研究进展
王雪松,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院长——关于雷达极化问题的几点思考与研究
分专题会议:
专题一: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 & 专题二: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地点:1000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协同探测与控制
13:30-13:50 协同目标探测识别技术思考——钟 胜,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13:50-14:10 基于灵巧传感器的分布式智能成像技术探讨——魏宇飞,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副总师
14:10-14:30 分布式雷达协同成像与对抗技术——李亚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4:30-14:50 未知大区域概略定位目标探测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思考——郝明瑞,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4:50-15:10 天基分布式多源雷达智能协同技术探讨——夏正欢,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副总师
15:10-15:30 太赫兹探测与通信应用技术——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
15:30-15:40 Oral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5:40-16:00 ATR工程化的技术挑战与发展展望——郁文贤,上海交通大学信息技术与电气工程研究院院长、教授
16:00-16:20 简缩极化SAR海上目标检测研究进展——高 贵,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6:20-16:40 复杂战场环境下的主动感知技术——朱 枫,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中科院光电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16:40-17:00 恶劣成像环境下的多源信息感知与理解——张文生,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17:00-17:20 先进光谱探测技术及应用探讨——钟晓明,五院508所研发中心副主任、高工
17:20-17:40 水下高光谱成像探测技术研究——薛庆生,中国海洋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17:40-17:50 Oral
26日上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激光探测与通信
09:00-09:20 多波束激光雷达探测技术——李 超,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八五一一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09:20-09:40 天基空间目标测距成像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付 强,长春理工大学空间光电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09:40-10:00 盖革模式焦平面激光成像雷达技术研究进展——孙剑峰,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副教授
10:00-10:20 美国低轨预警系统发展与启示——王思恒,航天武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高工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0:20-10:40 分焦平面偏振成像技术及其抗干扰性能研究——罗海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10:40-11:00 雷达智能感知与干扰对抗——赵英海,北京华航无线电测量研究所研究员
11:00-11:20 智能协同下的抗干扰与自动目标识别技术——黄钰林,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务处副处长、教授
11:20-11:40 新体制波形阵列雷达抗干扰技术——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1:40-12:00 高性能金属基光学系统全链路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张继真,长春长光智欧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副研究员
26日下午
第一场: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红外成像探测
13:30-13:50 弹上红外探测制导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李 昂,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型号副总师
13:50-14:10 基于实战化牵引的防空武器探测器发展——李 晨,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
14:10-14:30 基于光谱成像的空中小目标识别技术——厉小润,浙江大学系统科学与控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14:30-14:50 先进光电与红外探测技术——董 浩,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4:50-15:00 Oral
15:00-15:10 Oral
第二场: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15:10-15:30 精确打击体系智能化技术的发展——范晋祥,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5:30-15:50 EEG视觉重构技术——尹奎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公司首席研究员、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
15:50-16:10 面向红外探测盲区抑制的红外偏振成像探测——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研究员
16:10-16: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异源遥感影像配准——王 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16:30-16:50 海面溢油高光谱深度学习探测——马 毅,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16:50-17:10 空间碎片宽视场光电望远镜的建设与研究——李振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副研究员
17:10-17:20 Oral
17:20-17:30 Oral
专题三: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 专题四: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
地点:1001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13:30-13:50 人机、深度态势感知、计算计——刘 伟,北京邮电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研究员、人机交互与认知工程实验室主任
13:50-14:10 基于任务规划的自主感知与决策研究——苏成志,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
14:10-14:30 基于多特征信息的目标综合识别技术探讨——胡宏亮,江南机电设计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4:30-14:50 多电飞机绝缘放电性故障感知与检测——张潮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4:50-15:10 问题驱动的军事认知决策引擎——丁 军,海乂知信息科技(南京)有限公司CEO
15:10-15:30 基于云技术的多域协同组织模式与智能分析——王 淼,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助理研究员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5:30-15:50 反蜂群无人机雷达探测系统设计——王鹏飞,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导引部副部长
15:50-16:10 基于元课程强化学习的多智能体自主协同技术——马喆,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未来实验室副主任
16:10-16:30 强对抗环境下的群体协同侦察技术——毕 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高工
16:30-16:50 海空跨域无人系统集群协同——张海涛,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16:50-17:10 分布式协同探测应用及发展——孙晓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级高工
17:10-17:30 反抵近电磁信号侦察的理论技术与协同方法——王洪迅,空军工程大学航空工程学院副教授
26日上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09:00-09:20 面向图像处理应用的人在回路混合增强智能研究——刘 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09:20-09:40 面向高光谱图像分类的稀疏表示增广神经网络模型——曲徽,中国航天科工二院未来实验室高工
09:40-10:00 基于光谱视频的特征目标凸显技术——姚 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0:00-10:20 界面互联技术及其应用——邹 伟,北京仁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级顾问
10:20-10:30 Oral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0:30-10:50 跨域协同作战关键技术认识与思考——惠俊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
10:50-11:10 多飞行器跨域协同决策技术研究——石晓荣,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1:10-11:30 跨域协同智能管控体系研究——徐 骋,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11:30-11:40 Oral
26日下午
第一场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13:30-13:50 军用知识工程研究与智能化应用实践——段 立,海军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
13:50-14:10 机载分布式OODA信息组织与管理技术分析——康敏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研究员
14:10-14:30 基于深度学习的多模态智能目标感知——朱 斌,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导航制导系副主任、副教授
14:30-14:50 智能化作战推演技术应用与发展——杨 涛,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副教授
14:50-15:00 Oral
第二场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侦察与探测
15:00-15:20 异构飞行器跨域协同技术探讨——郭晓云,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5:20-15:40 无人系统的智能任务规划方法——辛 斌,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15:40-16:00 异构群体协同拦截技术及发展探讨——徐胜利,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6:00-16:20 无人飞行器协同态势感知技术思考——张 航,北京机电工程研究所复杂系统控制与智能协同技术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16:20-16:30 Oral
专题五: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 专题六: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地点:1003会议室
25日下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13:30-13:50 自主导航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尚克军,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三所副所长、研究员
13:50-14:10 基于星间链路的星座自主导航技术与实践——王海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研究员
14:10-14:30 天问一号火星进入下降着陆自主GNC技术——黄翔宇,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14:30-14:50 强化学习在无人机群编组导航中的应用初探——陶先平,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
14:50-15:10 卫星拒止环境下的高精度导航技术及应用——陈熙源,东南大学教授
15:10-15:30 组合导航不相关转换非线性滤波技术——兰 剑,西安交通大学电信学部教授
15:30-15:50 新型传感器的智能处理与低空场景多维感知——刘 春,同济大学特聘教授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5:50-16:10 光学卫星遥感影像高精度智能处理与实时服务——王 密,武汉大学教授、实验室主任助理、航空航天摄影测量研究室主任
16:10-16:30 遥感卫星星上人工智能处理技术——陈 亮,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16:30-16:50 人工智能数据集三维仿真构建技术及应用研究——卞紫阳,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光电系统部高工
16:50-17:10 太赫兹雷达系统及成像技术进展——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教授
17:10-17:30 毫米波与太赫兹测试解决方案——邓建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研究员
26日上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09:00-09:20 精确打击体系智能协同规划技术运用与发展——李秀敏,北京机电工程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09:20-09:40 博弈对抗条件下智能导引律研究——王晓东,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控制室主任、副总师
09:40-10:00 集群系统协同控制理论及在飞行器集群中的应用——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10:00-10:20 基于视觉的无人系统自主定位与目标跟踪技术研究进展——孟子阳,清华大学副教授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0:20-10:40 光电融合信息处理与集成技术——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科研院副院长、科研质量管理处处长、教授
10:40-11:00 高光谱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王经纬,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焦平面事业部研究员
11:00-11:20 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光频梳——黎 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11:20-11:40 光场调控成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叶 庆,国防科技大学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26日下午
第一场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13:30-13:50 多簇博弈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研究——分布式优化与非合作博弈的一个统一架构——叶茂娇,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13:50-14:10 多智能体分布式优化算法设计——王 东,大连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教授
14:10-14:30 基于网络的无人船路径跟踪与协同控制——彭周华,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14:30-14:50 智能决策规划技术及其在无人机集群中的应用——李 杰,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副教授
14:50-15:10 带有时空约束的无人系统协同控制及其应用——杨庆凯,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学院副研究员
15:10-15:30 复杂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及在智能博弈中的应用——王庆领,东南大学副研究员
第二场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15:30-15:50 面向电磁空间一体化的微波光子学——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15:50-16:10 微波光子检测技术——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16:10-16:30 回波光子邻域二阶相关探测技术——宋毅恒,中国电科第五十三研究所光电信息控制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高工
16:30-16:50 面向星载应用的光学频率梳技术研究——周佳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光纤激光技术实验室副研究员
16:50-17:10 基于码域特征识别的激光探测技术——王 巍,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副研究员
17:10-17:20 Oral
17:20-17:30 Oral
议题方向
专题一:先进探测传感器与协同飞行控制技术
围绕传感探测需求包括但不限于:计算光学成像技术;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高光谱、多光谱探测技术;先进雷达探测、成像技术;SAR图像理解与解译技术;多手段多平台协同探测技术;微动特征提取与识别;智能处理技术;智能传感探测技术;群体动力学建模、编队协同控制、自组网数据链建模、协同地面仿真验证方法等。
专题二: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技术
围绕多维数据获取与目标智能识别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旨在提高自动目标分类识别的水平以及对复杂对抗条件的适应性。研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红外成像智能目标分类识别;雷达目标检测与识别;基于模板匹配的自动目标识别;目标识别特征数据库;异源样本的利用与学习;信号提取与目标检测;光谱成像、探测与识别;偏振成像、探测与识别;复杂环境适应性问题;干扰对抗策略智能学习;多模信息融合技术;仿真与性能评估技术等。
专题三: 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
围绕全域态势感知,人工智能、网络技术、云储存、云计算、物联网、机器学习等智能大数据与全域态势感知技术深度融合。研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感知、智能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5G物联等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与广域信息获取;数据融合、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可视化等研究;资源动态调度与管控技术;指挥控制系统结构与流程研究;大数据与自动化响应处置技术等。
专题四: 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技术
围绕跨域协同与自主决策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涵盖跨域协同指标体系框架;动态任务规划与目标分配;自然语言理解与协同指令设计;航迹规划与跟踪;编队保持与重构;跨域协同态势感知与协同探测;通信网络架构与互操作;资源管理与调度;分布式预警;分布式杀伤火力控制;一体化综合防御;在线决策与控制;自主组网与抗干扰;信息缺失条件下的协同任务;自主可控协同软件与硬件;效能评估与试验等。
专题五: 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技术
围绕自主导航与智能互联领域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旨在汇集学术界和工业界相关领域研究者们围绕未来各种先进飞行器(航行器)的实际需求,结合智能相关理论,提高自主导航精度和智能自主控制能力及集群智能协同水平,更好地适应复杂对抗环境,提高导航技术智能化程度。研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拒止环境下高精度导航技术;多源组合导航技术;集群协同技术;弱模型依赖智能控制技术;复杂多扰环境下智能自主控制技术;GNC系统验证评估技术。
专题六: 光电探测新体制与前沿技术
围绕新型光电探测体制与前沿技术,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多平台下的光电侦察、光电干扰、光电防御、效应与评估等。探测体制包括但不局限于紫外/可见光/红外/太赫兹探测、激光探测、量子探测、偏振探测、多光谱/高光谱/超光谱探测、复合探测等;前沿性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超连续谐激光器、短/超短脉冲激光器、量子级联激光器、高光束质量半导体激光器、激光防护材料与器件、新型光学材料与制造、信号处理方法与检测等。
投稿指南
(一)征稿要求
1.论文要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观点明确,数据可靠,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精练通顺,未在国内外杂志或会议上公开发表。
2.中英文兼收,文章长度为4-8页,同一研究内容,作者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语言投稿。
3.论文必须经过投稿单位的保密审查,并提供保密审查证明。
4.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
5.优秀论文可作口头交流、海报张贴。
6.注:提交论文全文,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非正式出版),择优推荐到正式出版物发表。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二)稿件提交
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并将结集为会议论文集,优秀稿件将根据方向推荐至正式出版物发表。
(三)合作期刊
EI期刊:《兵工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光学精密工程》;
英文稿件,择优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
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防御技术》、《飞航导弹》、《战术导弹技术》、《航空兵器》、《信息与控制》、《电光与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仿真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四)截稿时间:9月10日
EI期刊:《兵工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光学精密工程》;
英文稿件,择优推荐至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出版;
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防御技术》、《飞航导弹》、《战术导弹技术》、《航空兵器》、《信息与控制》、《电光与控制》,《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仿真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
(四)截稿时间:9月10日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9月24日全天:大会报到
9月25日上午: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体系研究前沿论坛开幕式、主旨报告
9月25日下午-9月26日全天:专题论坛
9月25日上午: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体系研究前沿论坛开幕式、主旨报告
9月25日下午-9月26日全天:专题论坛
会议注册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会议注册费:2805元/人。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优选):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智能感知+姓名”,以便核对。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企业赞助
同期活动
1. 考察参观(定向邀请):邀请院士、重点企业、单位领导,对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考察、参观、指导。
2. 展览展示对接中心:现场邀请设备方、技术方进行产品展示展览,重点邀请30-50家大应用单位进行现场需求交流。解决需求对接障碍,开拓应用单位产品渠道。
3. 三大合作论坛:面向企业、单位公开招募合作,选出三家进行合作,打造定制化论坛,如产品发布、方案征集、技术研讨,产品推介等。
4. 青年科学家论坛:为促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发挥青年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先锋作用,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
5. 人才招聘平台:会议组织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细分领域的专项人才招聘平台(CSOE-job)。主要面向国际院校的青年学者、国内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等。用人单位包括国内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
2. 展览展示对接中心:现场邀请设备方、技术方进行产品展示展览,重点邀请30-50家大应用单位进行现场需求交流。解决需求对接障碍,开拓应用单位产品渠道。
3. 三大合作论坛:面向企业、单位公开招募合作,选出三家进行合作,打造定制化论坛,如产品发布、方案征集、技术研讨,产品推介等。
4. 青年科学家论坛:为促进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培育创新意识,激发创新活力,发挥青年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先锋作用,组织青年科学家论坛。
5. 人才招聘平台:会议组织智能感知与跨域协同细分领域的专项人才招聘平台(CSOE-job)。主要面向国际院校的青年学者、国内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等。用人单位包括国内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
交通住宿
酒店名称:长春五环国际酒店
地 址:吉林大路与东盛大街交汇处
交通指南:轨道交通2号线东盛大街站 B口出站,步行 300米。
食宿住宿:食宿自理。组委会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联系酒店,330元/间/晚,该酒店订房电话:赵经理15904432305
联系我们
组委会联系方式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袁志丹,010-83326359,yuanzhidan@csoe.org.cn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任 洁,010-63728336,renjie@csoe.org.cn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袁志丹,010-83326359,yuanzhidan@csoe.org.cn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任 洁,010-63728336,renjie@csoe.org.cn
往届回顾
会员申请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