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学会-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
快速投稿分享好友 会议会展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

2022-11-25~2022-11-277384成都
地址:成都彭山恒大酒店(点击查看地图)
场馆: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牧马镇
快速投稿:
提交稿件
活动说明

图片20

会议最新通知: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1118.pdf
会议地点:成都彭山恒大酒店(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牧马镇)
会议针对正式注册代表,开放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模式。如您届时无法亲临现场,可线上参与会议交流,会议使用腾讯会议平台,申请线上参会(会议注册)页面


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相关政策,请参会代表关注以下信息:
1.有高风险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请不要到现场参会;
2.所有会议期间从本市以外城市到达的人员12小时内需做核酸检测,可在机场和火车站直接落地检,参会途中做好自我防护;
3.参会人员须持双绿码及48小时核酸检测报告阴性证明进行会议签到,双绿码即“四川天府健康码”和“行程码”绿码,参会期间非必要不离开酒店;
4.省外客人在眉山完成3天3检;
5.组委会于会议期间(11月25-27日)每天17:00-19:00,在酒店大堂设置核酸采样处,请参会代表依据个人情况完成检测,建议会议期间每天都参与做检测;
6.所有客人在会议中心、酒店、康体检查后会发贴标(建议贴在左手臂膀上),连续2天以上会议,次日在酒店会议中心入口处凭前日贴标领取当日贴标(提醒客人贴标尽量避免遗失,方便客人进出会议中心和酒店住宿大堂);
7.会议期间全程佩戴口罩。
 


电磁领域的争夺是大国博弈的前沿,关乎国防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大局,因此电磁领域安全2020年被列入国防法。为促进我国从电磁大国向电磁强国跨越,促进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催生新的研究热点,亟需通过高端学术研讨将国内外学术力量向电磁领域汇聚。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主要瞄准新一代通信、高铁、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网络与装备的电磁安全与发展需求,以“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战略为背景和依托,广泛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以重大基础设施网络的电磁安全为主题,围绕电磁环境、电磁兼容、电磁防护、电磁制衡、领域交叉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开展学术交流。旨在建立以“电磁安全”为主题的开放式、合作式国际学术交流共同体,提升国际上对于“电磁安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视程度,同时促进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国际学术影响力。会议公开非密

主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承办单位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
中国电磁环境效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四川大学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西安交通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公司第十研究所
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
国防科工局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中心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联办单位
电磁兼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中船701所)
电磁环境效应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601所)
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航天五院501部)
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深圳市电磁信息重点实验室
支持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
北京长鹰恒容电磁科技有限公司
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广州广电计量检测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泰思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罗德与施瓦茨(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组织机构
大会名誉主席 
刘尚合 院士(陆军工程大学)
大会主席
苏东林 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大会共主席
郭桂蓉 院士(中国工程院)    
黄培康 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杨凤田 院士(中航工业沈阳设计所)    
吕跃广 院士(中国工程院)
陈志杰 院士(空军研究院)     
朱英富 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段宝岩 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费爱国 院士(空军研究院)
王    巍 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欧阳晓平 院士(湘潭大学)
孙   聪 院士(中国航空研究院)
范国滨 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刘永坚 院士(空军研究院)
王沙飞 院士(中国工程院)
王秋良 院士(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邓龙江 院士(电子科技大学)
李尔平 院士(新加坡工程院)
大会执行主席
胡   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黄卡玛,四川大学教授
王晓云,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技术部总经理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陈爱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陈益凯,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陈   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高   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蒋   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领域总师、研究员
张   华,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
张   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研究员
陈   亮,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分专题程序委员会
专题一:EMC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
专题主席
戴   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沙   威,浙江大学研究员
闫丽萍,四川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
刘长军,四川大学教授 
专题二: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
专题主席
范   峻,浙江大学教授
任华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电磁防护实验室主任
程序委员会委员
李建星,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题三:复杂电磁环境与高性能电磁仿真
专题主席
盛新庆,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郑生全,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院长、教授
程序委员会(音序
姜   弢,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
万国宾,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专题四: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
专题主席
唐   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天奥校准,检测实验室高工
郭恩全,西安工业大学教授
王东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三研究所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副总工程师、研究员
陈晓明,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专题五: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陈红胜,浙江大学教授
周佩珩,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王海成,有研科技集团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
施宏宇  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专题六:电磁频谱工程与管理技术
专题主席
韩熙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高工
郭兰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研究员
李尧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
程序委员会委员
尹   鹏,国防科工局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中心副研究员
论坛一:未来通信系统电磁安全前沿技术
专题主席
洪   伟,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梁应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蒋之浩,东南大学教授
林先其,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湖州)副院长
论坛二: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安全设计与探索
专题主席
张   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航空工业首席专家、研究员
孙红鹏,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副部长、研究员
冀   航,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电磁兼容性重点实验室高级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音序)
刘其凤,重庆大学副研究员
张   涛,航空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电磁兼容室高级工程师、副主任
张   雷,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艺师(正高级工程师)
论坛三: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前沿技术
专题主席
文光俊,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李国庆,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副主任
张   狂,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黄勇军,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
刘斌辉,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项目总监
朴昌浩,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
吴   群,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王   平,重庆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汪海洋,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
论坛四:器件、芯片电磁安全与环境适应性
专题主席
赵东艳,北京智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乔   明,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论坛五:国家电力设施网络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张小松,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黄   琦,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电力系统广域测量与控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
马   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仪控中心党支部书记、研高
程序委员会(音序)
常政威,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
贺玉彬,国能大渡河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高级工程师
李洪伟,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温   蜜,上海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论坛六: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电磁环境孪生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专题主席
陈   娟,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官   科,北京交通大学宽带移动信息通信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
邓志翔,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铁四院通号院副总工程师
程序委员会(音序)
陈   乐,北京六捷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发)
闫   莉,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
杨轶轩,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基础装备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
专家报告
大会报告-1117-1

大会报告-1117-2

大会报告-1117-3

大会报告-1117-5

大会报告-1117-8

议题方向
六大技术方向专题
专题一:EMC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
       围绕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医学等基础领域的最新发现及交叉;以及在电力、电子、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对电磁兼容领域的创新方法、技术和设备开展讨论。电磁兼容理论及其与优化理论、微波化学、量子化电磁测量、人工智能、数字孪生、涡旋电磁场、微纳技术、光学及太赫兹、仿生技术等方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突破等。
专题二: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
       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技术方向围绕电磁兼容与防护新器件、新原理、新技术、新应用开展讨论。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性能评估、电磁兼容性设计方法、雷电防护理论与技术、射频前端高功率防护方法、空间装备电磁防护方法、电磁防护新器件新原理、智能化电磁防护、电磁防护仿生等。
专题三:复杂电磁环境与高性能电磁仿真
       电磁模型构建与分析计算;电源完整性(PI)分析设计;信号(SI)完整性分析设计;SIPI联合仿真分析;高速总线和链路EMC设计;电磁、热、力等多物理场分析;复杂系统和电路EMC分析;电磁环境动态分析;复杂系统的电磁高、低频建模与分析;高性能并行计算技术;高效电磁数值仿真方法等。
专题四: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
       复杂系统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试验与评估,复杂电磁环境测量与模拟,电磁干扰实时检测及故障诊断,电磁防护性能验证,新型器件、材料等电磁性能测量与评价,智能化电磁环境效应试验设备与系统等。
专题五:电磁材料技术及应用
       针对电磁兼容与电磁防护需求,征集电磁防护材料,壳体、孔缝等屏蔽复合材料,透光电磁防护/屏蔽材料,电磁调控材料,人工电磁周期结构等的分析、设计、加工及应用等研究等。
专题六:电磁频谱工程与管理技术
       电磁频谱管理模型构建及其规划理论与方法,电磁频谱工程,EHF/THF筹未开发资源的电波传播特性、承载业务和组网方法,动态频谱管理技术,电磁环境重构与电磁污染防治技术,电磁频谱监测检测探测新技术,以及电磁频谱域博弈斗争的理论与方法等。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七大产业应用论坛)
论坛一:未来通信系统电磁安全前沿技术
       5G以及未来6G移动通信网络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其安全性。本专题将重点研讨核脉冲以及高压非核脉冲作用于5G/6G网络、节点设备、元器件及芯片导致系统故障甚至瘫痪的机理以及防护措施,以及电磁安全与抗干扰通信技术等。
论坛二:航空航天船舶与电磁安全设计与探索
       复杂环境下航空航天船舶敏感性、易损性与防护;航空航天船舶电磁兼容与防护技术;强电磁辐射下敏感性/易损性试验技术;电磁辐射控制与防信息泄露;电磁脉冲/高功率微波效应、防护与验证;静电的预防和消除;航空航天船舶雷电防护及验证;多电系统、多智能体系统电磁兼容性设计;装备作战体系电磁频谱管控;装备体系电磁环境适应性与电磁作战效能评估、装备电磁数字孪生设计与虚拟试验等。
论坛三: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前沿技术
       智能网联汽车通信性能评价系统研究;电磁环境智能驾驶的电磁安全;复杂环境下网联驾驶的适应性、可靠性设计与测试;5G与汽车的OTA测试技术研究;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级电磁兼容研究;高压部件瞬态传导抗扰性研究;车辆电磁场人体防护研究;汽车整车的电磁抗扰性研究与测试研究等。
论坛四:器件、芯片电磁安全与环境适应性
       面向5G等新应用的SOC、SiP、智能功率等器件的电磁发射和敏感度测试方法;芯片级电磁兼容建模仿真技术与工具设计;无线通信等场景和恶劣环境对芯片级电磁兼容的影响效应;面向电力等工业应用的多物理场融合下的微纳器件电磁特性和表征方法;电磁脉冲作用下芯片的电磁防护分析与设计;器件和芯片级电磁兼容优化设计等。
论坛五:国家电力设施网络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
       高压线、变电站、移动基站的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电磁敏感度测试;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可靠性设计与测试;电磁抗扰性研究与测试研究的基础理论、方法手段、试验评估、成果运用等;电力基础设施中涉及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各环节在在复杂环境下的电磁兼容设计、网络安全保障、数据安全管理等应用和前沿技术的探讨。
论坛六:先进轨道交通系统电磁环境孪生及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轨道交通复杂电磁环境仿真、孪生;轨道交通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轨道交通电磁兼容设计研究;电磁干扰防护措施;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可靠性设计与测试;轨道交通检测能力电磁兼容测试研究等,从基础理论、方法手段、试验评估、成果运用等。

同期活动——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分会场: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围绕国家电力设施网络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国家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基础设施网络测试验证与评估、基础设施网络电磁环境效应机理。针对基础设施网络复杂电磁物理模型,从基础理论、方法手段、试验评估、成果运用等。探讨基础设施网络电磁电磁防护新材料、新方法;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威胁感知新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电磁防护器件与芯片;基础设施网络对自然电磁威胁的防护技术;基础设施网络对人为电磁威胁的防护技术;基础设施电磁环境效应仿真分析;物联网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针对基础设施网络跨尺度、多效应等典型特征,从基础材料与器件、技术方法与手段、成果应用与转化等方面。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一)征稿要求 
1、论文要求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和可读性,观点明确,数据可靠,图形图像清晰,文字精练通顺,未在国内外杂志或会议上公开发表。 
2、中英文兼收,文章长度为 4-8 页,同一研究内容,作者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语言投稿。 
3、论文必须经过投稿单位的保密审查,并提供保密审查证明。 
4、论文应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 
5、优秀论文可作口头交流、海报张贴。 
6、注:提交论文全文,组委会请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非正式出版), 
择优推荐到正式出版物发表。推荐至 SPIE 会议论文集(EI 检索)出版,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 EI 数据库检索到。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二)稿件提交
        通过审查的稿件被大会录用并将结集为会议论文集,优秀稿件将根据方向推荐至正式出版物发表。
投稿请登录网站: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CEMEE2022.html
(三)合作期刊 
EI 期刊:《电子学报》、《航空学报》、《北航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子与信息学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英文稿件,择优推荐至 SPIE 会议论文集(EI 检索)出版; 
SCI 期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国通信》; 
中文核心期刊:《电子元件与材料》、《电波科学学报》、《强激光与粒子束》; 
期刊杂志:《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安全与电磁兼容杂志》。 
(四)全文截稿时间:11月10 日。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会议日程
 大会报告-1117-1
会议注册
会议针对正式注册代表,开放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模式。如您届时无法亲临现场,可线上参与会议交流。
线下参会代表,在会议注册系统正式注册报名后,可直接去现场注册签到。
线上参会代表,线上会议使用腾讯会议平台,申请线上参会流程:
1.请先扫描下方注册二维码或点击链接(https://b2b.csoe.org.cn/form/2022meeting-xs.html?id=221&canshu=xs)登记注册;
2.扫描支付二维码完成支付;
3.添加组委会微信:Mr_Sonik,请备注”姓名+单位+电磁兼容2022线上参会“;
4.将汇款凭证发送到该微信,用以获取具体线上参会信息。
(以上1和2针对没有提前注册的代表,若已注册的代表可直接跳转到3)
线上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会议注册费:
2805 元/人,11月5 日之前办理汇款优惠为 2605 元/人。含资料费、杂支等。 食宿自理,会议期间无补助。
注册地址: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CEMEE2022.html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优选):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电磁兼容+姓名”, 以便核对。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支付二维码:

  

会员申请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学会以学术交流、工业展览、技术评估、项目转化、教育培训、融资对接、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搭建产学研大平台,以培养助推光学工程年轻领军人才。学会官网:www.csoe.org.cn
当前,正值光电技术高速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时期,学会将充分利用独特资源,以丰富的活动,积极为广大委员搭建平台,相信您一定会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我们热诚欢迎您!
委员申请流程:1. 系统提交信息;2. 报送专家委员会审查;3. 通过后缴费;4. 秘书处颁发聘书
可点击链接https://www.csoe.org.cn/Site/Passport/signup.html,注册会员采集系统,点击“会员申请”,填写个人信息。
请您在采集系统“推荐人”这一栏填写活动名称“任老师”,组委会将协助跟进后续审核等具体事宜。

 附件0-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简介.pdf
 附件1-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管理办法(权利义务).pdf
 附件2-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费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pdf
 
附件3-会员系统申请流程.pdf

下载文件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暨2022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1102.pdf
   关于“2022 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及产业创新大会”邀请函.pdf
  英文模板要求.docx 
 
中文模板.doc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议投稿保密审查证明.doc


同期活动
  (一)  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高端论坛(分会场: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
        围绕国家电力设施网络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国家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电磁安全技术及应用、基础设施网络测试验证与评估、基础设施网络电磁环境效应机理。针对基础设施网络复杂电磁物理模型,从基础理论、方法手段、试验评估、成果运用等。探讨基础设施网络电磁电磁防护新材料、新方法;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威胁感知新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电磁防护器件与芯片;基础设施网络对自然电磁威胁的防护技术;基础设施网络对人为电磁威胁的防护技术;基础设施电磁环境效应仿真分析;物联网电磁环境适应性设计。针对基础设施网络跨尺度、多效应等典型特征,从基础材料与器件、技术方法与手段、成果应用与转化等方面。
论坛主席
潘  锦,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高  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论坛组委会委员
杨  鹏,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高  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网优产品部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
特邀报告(音序)
樊红旭,中星联华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市场总监
康  凯,电子科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CMOS毫米波相控阵芯片设计关键技术
马文华,中国移动设计院,教授级高工——通信基站电磁辐射安全与进展
浦  实,武汉理工大学副教授——高速电气化铁路弓—网动态
尹文言,浙大大学教授
于技强,成都必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强电磁脉冲防护技术探索
(二)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主要围绕基础设施网络电磁安全相关主题,拟邀请领域内的院士专家、相关部委领导、产业上下游企业家等,围绕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技术需求、发展趋势、政策法规、标准建设、产业链供应链等发表主题演讲并进行主题研讨,预期形成领域发展决策咨询建议。
(三)产业对接
       本次论坛拟联合“中关村科创智慧军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增设“电磁安全产业供需对接会”,组织电磁安全展会、论坛等活动,促使电磁环境联盟先进的研究力量及产业能力与军工单位对接,助力军工行业科研生产建设。
(四)展览展示对接中心
       现场邀请设备方、技术方进行产品展示展览,重点邀请30-50家大应用单位进行现场需求交流。解决需求对接障碍,开拓应用单位产品渠道。
(五)人才招聘平台
       会议组织电磁兼容细分领域的专项人才招聘平台(CSOE-job)。主要面向国际院校的青年学者、国内高校的博硕士研究生等。用人单位包括国内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等。
六)考察参观(定向邀请)
       邀请院士、重点企业、单位领导,对当地联盟成员单位进行调研、考察、参观、指导。
(七)理事会、专委会
       邀请成员单位和专委会委员,共同梳理并汇报联盟今年工作 ,探讨规划明年工作。

交通住宿
酒店名称:成都彭山恒大酒店 
地       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牧马镇(恒大金碧天下小区内)
住       宿:360元/间/天(含早),组委会不统一安排住宿,请自行联系酒店028-37599999转预订部,报电磁兼容大会享协议价。

往届回顾
2021年中国电磁兼容及电磁环境效应技术产业创新大会:
https://mp.weixin.qq.com/s/JgeaLIxDcIrEAjXga_8jdg
联系方式
组委会联系人: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任老师 电话:010-63728336   邮箱:renjie@cso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