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更新中)
刘文清院士(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温室气体光学监测技术进展
王哲(清华大学)——中国LIBS发展现状和展望
周怀春(中国矿业大学)——用于燃烧及高温光谱/成像诊断的高精度辐射模型
夏安东(北京邮电大学)——凝聚相复杂分子激发态过程的探测和调控
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深海LIBS:何去何从
邀请报告(音序)
专题1: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及相关技术
丁洪斌(大连理工大学)——LIBS基本物理过程及聚变能应用进展
段忆翔(四川大学)——LIBS技术与仪器的发展历程—从实验室研发到现场应用
郭连波(华中科技大学)——LIBS在液体检测中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刘木华(江西农业大学)——PRLIBS对农产品品质信息分析能力提升方法研究
马欲飞(哈尔滨工业大学)——小型化固体激光器
苏茂根(西北师范大学)——激光等离子体辐射、诊断与应用
孙兰香(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矿浆成分LIBS定量分析方法与工业在线应用
王茜蒨(北京理工大学)——LIBS技术在生物医药诊断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汪正(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基于微等离子体增强LIBS信号研究
俞进(上海交通大学)——针对火星就位探测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方法研究
曾和平(华东师范大学)——飞秒光丝非线性相互作用诱导击穿光谱
曾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基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的塑料分拣研究
周卫东(浙江师范大学)——激光诱导空化气泡的演化及其对LIBS光谱的影响
周小计(北京大学)——LIBS在定量应用中的探索研究
专题2:原子光谱与质谱
陈明丽(东北大学)——LA-ICP-MS对动植物组织中元素成像方法研究
冯流星(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症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高英(成都理工大学)——基于钒的光化学蒸气发生及应用
侯贤灯(四川大学)——原子光谱分析研究
胡斌(武汉大学)——ICP-MS单细胞分析
蒋小明(四川大学)——微型原子发射光谱仪的放电激发源研制
刘睿(四川大学)——金属元素标记均相免疫分析
吕弋(四川大学)——基于金属稳定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析研究
邢志(清华大学)——高纯非导体材料纯度分析方法探索
徐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利用LA-ICP-MS成像技术解析间充质干细胞负载金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规律
于永亮(东北大学)——适于微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的样品引入方式与接口
郑成斌(四川大学)——碳原子发射光谱及其应用
专题3:激光拉曼光谱与激光荧光光谱技术及应用
陈建(中山大学)——范德华二维晶体α-MoO3的性能调控及SERS应用
方吉祥(西安交通大学)——单分子SERS过去、现在和未来—限域增强拉曼光谱
高亮(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大气压等离子体活性物种激光诱导荧光定量诊断研究
胡继明(武汉大学)——拉曼光谱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沈爱国(武汉纺织大学)——有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及其应用
谢微(南开大学)——原位增强拉曼光谱在纳米催化中的应用研究
徐抒平(吉林大学)——微流控液滴-SERS平台用于单细胞分析
王惠钢(浙江师范大学)——耦合诱导光谱分裂理论及分子内和分子间同时存在耦合时的光谱分裂现象
杨海峰(上海师范大学)——SERS基底从纳米到介观及其生化分析应用
朱井义(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超快时间分辨共振拉曼光谱探索低纬度材料激子声子动力学
朱香平(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时间分辨拉曼光谱仪在爆炸物检测及油品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胡增权(光谱时代(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皮米级超高分辨率光谱仪及其应用
专题4:光声光谱与TDLAS技术及应用
陈珂(大连理工大学)——光纤光声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
姜寿林(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基于空芯光纤光热光谱法的宽波段多组分痕量气体检测技术
黎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光频梳与双光梳光源
李磊(郑州大学)——六氟化硫分解组分光声光谱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刘俊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红外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器
刘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光声光谱多组分检测技术研究
鲁平(华中科技大学)——光声探测技术及应用
王福鹏(中国海洋大学)——基于吸收光谱的海洋原位气体传感技术研究和共性关键问题探讨
王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高灵敏、大动态范围的腔增强光声光谱气体传感技术
王如宝(北京杜克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光学麦克风光声光谱技术的环境空气VOCs检测
吴君军(重庆大学)——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相变液滴局部蒸汽浓度表征
许可(朗思科技有限公司)——基于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的超高灵敏度气体分析仪器
姚晨雨(山东大学)——空芯光纤Fabry-Perot干涉仪解调方法和光热光谱气体检测研究
闫明(华东师范大学)——基于光梳的光谱测量技术及应用
郑华丹(暨南大学)——新型石英增强光声光谱测声器
支冬(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基于可调谐吸收光谱技术的高焓膨胀管风洞高温真实气体效应产物的实验与分析
专题5:红外及太赫兹光谱
陈斌(江苏大学)——低场核磁与近红外光谱联用分析仪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陈孝敬(温州大学)——单类识别算法结合近红外光谱的应用研究
姜秀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仿生膜水合及其效应的红外光谱电化学研究
李晨曦(天津大学)——光谱成像与太赫兹光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应用
刘惠民(郑州烟草研究院)——近红外在烟草质量与风格表征中的应用
邵学广(南开大学)——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化学计量学方法与应用
夏兴华(南京大学)——等离激元增强红外光谱生化分析
谢樟华(天津市能谱科技有限公司)——国产红外光谱仪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臧恒昌(山东大学)——药品连续制造过程中近红外实时评价与放行技术的研究
杨增玲(中国农业大学)——基于显微光谱成像的植物组织-细胞-亚细胞尺度多组分原位可视化定量表征方法研究
周新奇(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FTIR光谱技术产品开发及其应用
张良晓(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油脂质量安全近红外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专题6:超快及瞬态光谱
边红涛(陕西师范大学)——受限体系结构及超快动力学研究
陈海龙(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利用飞秒红外光谱实现二维材料准粒子带隙的非接触测量
陈缙泉(华东师范大学)——表观遗传核酸分子的激发态动力学研究
陈雪波(北京师范大学)——镧系化合物势能面交叉控制能量转移动力学研究
丁蓓(上海交通大学)——蓝光受体BLUF域质子耦合电子转移机理
勾茜(重庆大学)——微波光谱探测Diels–Alder环加成预反应中间体
金盛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瞬态光谱技术及其在半导体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阿秒激光与阿秒时间分辨测量
李明德(汕头大学)——双键光开关分子纳米晶激发态顺反异构化机制及其超快动力学研究
蔺洪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和频光谱在电化学能源器件界面表征中的应用
刘剑(北京大学)——路径积分刘维尔动力学和超快振动光谱的模拟
马骁楠(天津大学)——新型有机发光材料中的激发态化学研究
任泽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准二维钙钛矿的本征载流子动力学
吴成印(北京大学)——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型光源产生及应用
吴凯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胶体量子点自旋超快相干操控
杨延强(中物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含能材料冲击响应的时间分辨拉曼光谱技术
叶树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转换材料构效关系的超快光谱研究
张春峰(南京大学)——分子光电材料的激发态动力学妍究
张贞(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气液界面超分子手性自组装动力学及手性传递分子机理
郑盟锟(清华大学)——面向实现超冷的绝对基态锂锶分子的精密光谱测量
朱海明(浙江大学)——石墨烯-半导体界面超快光谱研究
朱一心(杭州善上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的水合氢离子及其生物功能初探
专题7:燃烧诊断
蔡伟伟(上海交通大学)——金属颗粒燃烧三维形貌、温度、速度测量方法研究
陈爽(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复杂流场光学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超星(清华大学)——红外光频梳光谱燃烧流场多参数测量方法
雷庆春(西北工业大学)——四维燃烧诊断:从技术到应用
梁静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基于光谱技术的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温度及燃气浓度反演研究
林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在固液火箭复杂燃烧场测量的应用探讨
彭江波(哈尔滨工业大学)——高频PLIF燃烧流场测量及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彭志敏(清华大学)——基于多光谱融合的热工过程气体参数测量理论及应用研究
齐宏(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主被动光学层析探测的碳烟火焰温度场与粒径分布场重建研究
伍岳(北京理工大学)——跨界面三维层析技术的开发与优化
武文栋(上海交通大学)——高温环境中激光诱导等离子体激发过程的能量吸收特性研究
专题8:环境监测
陈军(上海理工大学)——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深紫外波段的应用
董磊(山西大学)——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研究进展
陆克定(北京大学)——典型光化学观测站中的光学测量技术与挑战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基于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器的大气环境激光遥感技术
胡仁志(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大气HOx自由基探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李传亮(太原科技大学)——基于TDLA技术的煤自燃过程中的指标气体检测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卫星结合地面靶向遥感VOCs排放源
楼晟荣(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基于激光诱导荧光的城市大气OH自由基总反应性测量与应用
马维光(山西大学)——腔增强激光光谱技术及其在高精度碳监测中的应用
韦玮(重庆大学)——腔增强红外光谱技术
赵卫雄(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磁旋转吸收光谱法测量OH自由基
专题9:工业检测
陈达(中国民航大学)——气体可再生能源在线监测技术与装备开发
褚小立(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炼油工业的应用
董大明(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体污染的激光光谱探测方法-从智能传感器到仿生机器鱼
李天骄(南京理工大学)——基于高光谱光场成像的三维火焰探测与多参数场层析重建
姚顺春(华南理工大学)——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的煤质检测方法
张志荣(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冶金、石化等工业领域的光谱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张彪( 东南大学)——基于光场成像的燃烧诊断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