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主旨报告:
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激光探测器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新一代低特征目标辐射特性研究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目标导向型特征图谱协同探测技术及应用探讨
曹东晶,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宇航用红外探测器需求
程震,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近红外二区分子影像创新
专题报告:
学术交流会:
1. 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
专题特邀报告:
1. 陈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碲镉汞线性雪崩APD探测器噪声研究最新进展与应用前景分析(专题主旨)
2.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胶体量子点红外焦平面阵列成像技术(专题主旨)
3. 陈佰乐,上海科技大学——III-V族单像素微型光谱仪
4. 邓功荣,昆明物理研究所——大面阵高温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
5. 柯尊贵,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现金激光探测微系统技术研究
6.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红外图像预处理技术
7. 王洋,电子科技大学——光伏/倍增双工作模式光电探测器
8. 杨超,电子科技大学——纳米蜂窝结构的高温超导YBCO薄膜材料与红外探测器件
2. 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
专题特邀报告:
1. 金刚,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天基相机第四代研制线架构设计思考(专题主旨)
2. 王训四,宁波大学——中红外高能光纤及新型耦合技术(专题主旨)
3. 张云龙,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高低温环境下红外热像仪测试技术
4. 王溯明,南京大学——超构表面成像研究
5. 王海洋,昆明物理研究所——车载高分辨率LCTF短波红外光谱仪光学系统设计
6. 程海娟,云南北方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大温差环境窗口用防雾膜技术
7. 韩张华,山东师范大学——基于高品质因子光学谐振的热辐射红外光源
8. 李占成,南开大学——基于手性人工微结构的光场调控及其应用
9. 李龙响,中国科学院长春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大口径非球面磁流变光学加工技术
10. 袁菁,华中科技大学——介观三维显微光学成像
11. 朱金龙,华中科技大学——“非典型”定量相位成像及其在纳米制造中的量检测应用
12. 马云贵,浙江大学
3. 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
专题特邀报告:
1. 秦翰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外目标综合探测识别技术进展(专题主旨)
2.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图谱融合的红外弱小目标探测识别技术(专题主旨)
3. 陈海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一研究院——红外探测与识别技术及系统的军事应用
4. 冯 斌,西北工业大学——二维半导体纳机电谐振器的设计和大规模制备工艺技术
5. 黄善杰,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望远镜光学镜面红外测温及像质影响分析
6. 柯 钧,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大核注意力的轻量级红外超分循环神经网络
7. 李夜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信号级红外载荷数字孪生与评估研究
8. 刘高睿,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天基红外探测系统复杂地球背景成像仿真方法
9. 马天磊,郑州大学——红外弱小目标检测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10. 钱惟贤,南京理工大学——基于时空域特征挖掘的小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11. 谭何盛,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电子轰击成像技术研究
12. 杨海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三研究所——基于时空域特征挖掘的小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4. 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
专题特邀报告:
1. 曹文翰,上海科技大学——可重构与可调谐混合超表面器件(专题主旨)
2. 周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场调控的高选择比集成式红外探测器研究(专题主旨)
3. 陈艳,复旦大学——范德华异质集成的光电探测器
4. 毛书漫,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GaN HEMT物理基建模及其应用
5. 王绪泉,同济大学——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多维探测与系统集成
6. 王泽高,四川大学——二维半导体晶圆级制备及其光电探测效应研究
7. 杨睿,上海交通大学——二维半导体纳机电谐振器的设计和大规模制备工艺技术
5. 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
专题特邀报告:
1. 朱希娟,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空天目标光学特性场景数字试验问题与思考(专题主旨)
2. 陈昕,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制冷型红外探测器测试技术(专题主旨)
3.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目标导向型特征图谱协同探测技术及应用探讨
4. 张文娟,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航空高光谱遥感测试与数据处理增强
5. 王浩,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空间目标天基红外探测建模分析
6. 李源,北京大学——超高速高动态脉冲连续探测及测试技术
7. 王然,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相干激光雷达技术应用进展
8. 李宁,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低慢小红外探测识别技术
9. 王亮,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超高灵敏度红外探测器测试评价
10. 高兰香,上海电力大学——三维多方向光电探测器的设计与仿真
11. 邓伦华,华东师范大学——高激发与电离态大气等离子体的光谱诊断与分析
6 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专题特邀报告:
1. 常胜江,南开大学——主动太赫兹手性与光场调控研究(专题主旨)
2. 胡旻,电子科技大学——太赫兹近场系统及其应用(专题主旨)
3. 李泽仁,青岛青源峰达太赫兹科技有限公司——THz-TDS技术及在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
4. 符张龙,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量子阱探测器研究进展
5. 涂学凑,南京大学——微纳集成太赫兹探测器
6. 吴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四十一研究所——1560nm飞秒激光激发的太赫兹光电导源及探测器
7. 谢静雅,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硅基波导器件及应用
8. 葛宏义,河南工业大学——基于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的储粮污染物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9. 王玥,西安理工大学——改性碳纳米薄膜超材料共振及其太赫兹传感研究
10. 赵振宇,上海师范大学
工程及产业应用交流会:
1. 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谢海疆,江苏前景瑞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徐 鹏,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袁银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张 杰,安徽擎天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庄新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2. 安全与环境检测应用
曹 伟,北京智慧共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非制冷国产化气云成像技术在化工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高 瑶,合肥航谱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制冷型红外用于石油化工气体泄漏检测研究
田晓宇,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红外成像技术在石化安全机器人智能巡检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吴 军,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轻量化傅里叶光谱仪及其在机载污染物遥测中的应用
余春超,昆明物理研究所——甚长波红外高光谱成像气体探测技术及应用
3. 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
陈晓军,上海交通大学
邓方阁,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剑峰,上海科技大学
李 凯,南方科技大学
熊 虎,南开大学
杨佳苗,上海交通大学
杨西斌,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张晓东,天津大学
赵雁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应用
郭丽君,烟台睿创微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在智驾方案中的应用现状和趋势
侯昌韬,深圳市灵明光子科技有限公司——基于单光子SPAD纯固态激光雷达传感器
李 明,武汉大学——多光融合、做细粒度的感知融合
刘丽萍,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座舱内红外产品的生物识别技术研究及标准现状
潘屹峰,北京鉴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大模型研究
田 鹏,武汉轩辕智驾科技有限公司——红外端到端一体化多任务感知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5. 空间/航空遥感探测
陈建发,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新体制机载远程光电探测技术
杜斯伦,长春理工大学——机载激光载荷链路快速建立技术
晋利兵,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深低温红外载荷及其定标技术
李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低资源代价空间红外遥感载荷技术与发展趋势
李 伟,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高光谱图像数据融合与智能解译
瞿 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天基高精度视线确定方法及影响因素简析
吴昀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基于月球的卫星在轨辐射定标研究
6. 探测/导引与预警
董大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少毅,西北工业大学
刘 滨,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罗海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王 喆,华东理工大学
杨 锋,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俊超,中南大学
周 易,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