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说明
组织机构
专家报告
特邀报告名单:
大会主旨报告:
郝群,长春理工大学——胶体量子点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现状及展望
喻松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先进红外焦平面技术发展情况
林春,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在地球科学和深空探测中的应用
刘若尘,应急管理大学(筹)——红外光谱视频技术在化工危险气体泄漏场景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齐俊桐,上海大学——复杂无人系统集群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
学术交流专题:
专题1:红外材料与器件技术及应用
龚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红外带间级联激光器(专题主旨)
周易,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多维感知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专题主旨)
但亚平,上海交通大学——金属等离子滤波器继承的的广告多光谱芯片
胡旭,昆明物理研究所——甚大规模短波探测器研制路径探讨
李淘,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延伸波长铟镓砷探测器研究进展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宽光谱胶体量子点红外焦平面阵列技术
王成,上海科技大学——中红外激光混沌源及混沌激光雷达
吴东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二类超晶格中波高温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究进展
徐刚毅,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波/长波红外量子级联激光器
庄新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41研究所——光电探测器件计量技术研究及进展
专题2:先进红外光学与系统及应用
王漱明,南京大学——光学超构表面成像研究(专题主旨)
陈博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红外遥感卫星的人工智能辐射定标研究(专题主旨)
冯丽军,昆明物理研究所——折超混合长波红外光学系统设计
黄阳,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规模化红外透射系统的精密在线装检技术
刘自军,宁波大学——红外消色差/热差硫系玻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王海洋,昆明物理研究所——远程红外预警雷达光学方案
王军华,复旦大学——基于波前编码的景深扩展技术及其应用
熊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光学系统宽温域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杨晓飞,苏州大学——离轴自由曲面高精度加工方法研究
易飞,华中科技大学——超构光学多维探测成像技术
杨忠明,山东大学
专题3:新型红外系统探测与识别技术及应用
黄坤,华东师范大学——中红外单光子上转换多维成像(专题主旨)
魏振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稀疏相机阵列的超分辨成像(专题主旨)
程海娟,云南北方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功能性红外成像窗口
丁浩林,国防科技大学——高速光学头罩气动光学效应研究进展
冯斌,西北工业大学——强激光致盲威胁下波前编码红外成像技术优势与应用探讨
韩静,南京理工大学——跨模态红外增强与识别感知技术
李佳男,北京理工大学——低空复杂背景无人机目标跟踪
李宁,南京理工大学——基于多界面异质架构的红外探测器技术
李强,浙江大学——光子结构热辐射调控及红外隐身应用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红外光谱小目标检测识别关键技术
彭志勇、张方远,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气动光学效应研究进展与思考
秦翰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外成像小目标探测技术进展
王艳永,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国外军事车辆中的红外成像系统
张瑞,中北大学——凝视型大视场高精度激光探测识别技术
张鑫,北京振兴计量测试研究所
专题4:光电传感/射频电子与微系统技术及应用
王泽高,四川大学——二维半导体晶圆制备与光电探测效应研究(专题主旨)
周喻,中南大学——二维电极化材料与器件探索(专题主旨)
陈晓龙,南方科技大学——磷基红外光电器件
冯晴亮,西北工业大学——黑磷纳米带的偏振光电探测器件
李国辉,太原理工大学——高灵敏近红外有机光电图像传感器研究
李亮,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李渊,华中科技大学——晶圆级二维半导体材料与光电集成器件
毛书漫,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QPZD物理基模型及其应用
苗金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探测光电调控物理及其智能芯片
宋贤林,南昌大学——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下的傅里叶单像素高速高分辨成像与探测
田博博,华东师范大学——铁电智能传感器件
张泽民,兰州大学——氧化物基日盲紫外探测和类脑神经态器件
朱梦剑,国防科技大学——石墨烯热电子红外辐射调控
朱智涵,哈尔滨理工大学——空间多模态经典及量子光场表征技术
专题5:先进红外系统测试评价技术及应用
苑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空间碎片区域探测方向(专题主旨)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宽谱段视频光谱探测技术进展(专题主旨)
常军,北京理工大学——基于数字孪生的红外psf仿真方法
刘栋,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复杂环境光学特性场景高效生成技术
苏瑛,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红外系统工程研制中的若干因素分析与思考
王春阳,西安工业大学——激光远程探测中的稀疏点云处理与目标识别:挑战与创新
王方,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A向球面蓝宝石双折射效应抑制技术研究
熊涛,湖北久之洋红外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红外光学系统宽温域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徐丽娜,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星载红外遥感相机新一代电子学系统架构研究
张文娟,中科院空天研究院——基于多角度光学图像的新视角特性智能生成
赵思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光谱遥感亚像元目标智能检测方法研究
专题6:太赫兹探测技术及应用
韩张华,山东师范大学——高相干中红外热辐射(专题主旨)
谭智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光电探测技术与成像系统(专题主旨)
葛宏义,河南工业大学——太赫兹超材料传感器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侯磊,西安理工大学——里德堡原子太赫兹波探测器研究进展
邱付成,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太赫兹散射式扫描近场探测技术及其成像应用
易飞,华中科技大学——红外多维集成成像
工程应用专题:
专题1.工业自动化与无损检测应用
胡耀航,昆明物理研究所
黄杰,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源,南京理工大学
王加国,苏州致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徐丽霞,北京卫星制造厂
闫树军,杭州紫来测控技术有限公司
专题2.安全与环境检测应用
曹伟,北京智慧共享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陈林森,南京大学
高松,上海大学环化学院
顾明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国林,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李俊,西安科技大学
刘若尘,应急管理大学(筹)
刘统玉,山东省科学院激光研究所
马云宾,国家管网研究总院
王镭,深圳市英宝硕科技有限公司
王懋,安徽砺剑防务科技有限公司
张润琦,昆明物理研究所
专题3.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应用
秦斌,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陈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胡文博,西北工业大学
马晓鹏,山东大学
孙明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汪待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沛沛,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专题4. 智能感知与无人系统
陈登凯,西北工业大学
黄宇杰,上海宇勘科技有限公司
刘环宇,哈尔滨工业大学
吕恒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孙武,中国电科智能科技研究院
王明宇,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杨鑫,大连理工大学
杨忠琳,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张雪涛,西安交通大学
武汉轩辕智驾科技有限公司
普宙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5.空间/航空遥感探测应用
白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陈奇,南京大学
陈世国,复杂环境光电信息感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何楚,武汉大学
姜文涛,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李博,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
任元,航天工程大学
唐国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于磊,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袁立银,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张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专题6.探测/导引与预警应用
蔡慧敏,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陈际玮,北京控制与电子技术研究所
邓伟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费锦东,北京仿真中心
贾红辉,湖南大学
刘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刘书信,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刘相伟,北京小眼探索科技有限公司
刘云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钮赛赛,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潘东,中南大学
徐志成,中科爱毕赛思(常州)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张丽琴,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专家讲堂——光电系统现状与发展
蔡毅,北京理工大学——热成像在无人系统作战的应用
闫杰,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数字信息时代军用光电系统应用与发展
议题方向
投稿指南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会员申请
企业赞助
会议同期举办红外技术与产品展、红外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欢迎相关企业参会参展!
展位正在征集中,额满为止,报名从速!
联系人:刘老师
联系电话:022-58168510
Email:liuyan@csoe.org.cn
下载文件
同期活动
Workshop
交通住宿
往届回顾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