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世勋(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硫系玻璃及其在红外热像仪应用发展
郭 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Yb:YAG激光陶瓷研究进展
敬 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倍半氧化物激光陶瓷的高透明化与性能研究
姜本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Transparent ceramics Spark Optics Advances --Lasers, Scintillations and Infrared Applications
何冬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稀土掺杂特种光功能玻璃及器件应用
贾天卿(华东师范大学)-飞秒激光在玻璃表面诱导纳米周期结构与应用
李 江(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法拉第光隔离器用磁光陶瓷的研究进展
梅炳初(武汉理工大学)-稀土掺杂氟化物透明陶瓷制备及光谱性能调控
邱建荣(浙江大学)-微晶玻璃光纤的研究
谭德志(浙江大学)-超快激光在玻璃内部诱导微纳结构及应用
王 俊(江苏师范大学)-倍半氧化物透明陶瓷的制备及激光性能
王鹏飞(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ICF应用驱动下高损伤阈值紫外光学元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王衍行(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特种玻璃制备与加工建材行业重点实验室)-特殊色散光学玻璃
向在奎(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强激光系统用石英玻璃的研究
张海斌(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无序结构超材料自组装制备技术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专题三: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特邀报告(音序):
范 斌(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柔性基底薄膜材料精密加工技术
郭 江(大连理工大学)-光学微细结构超精密抛光技术
冀 然(青岛天仁微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微纳光学器件生产中纳米压印产业化应用
孔令豹(复旦大学)-超精密光学自由曲面测量技术进展
李 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单晶硅光学元件的超精密加工
彭云峰(厦门大学)-大口径光学非球面超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
石 峰(国防科技大学)-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Equipment and Process of Large-aperture Single Crystal Silicon Cylindrical Mirror for High-power Laser
王 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工程研究所)-超光滑高效率协同磁流变抛光研究
魏朝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ICF应用的强激光光学元件制造技术
阳 红(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超精密金刚石车削成套装备研制
张飞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晶体材料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
张继友(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大口径超轻反射镜加工与检测技术
张鑫泉(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卷对卷制造的辊筒模具超精密加工技术
朱志伟(南京理工大学)-复杂曲面刀具伺服切削动力学误差特征及其在线补偿策略
专题四: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与表征技术
特邀报告(音序):
杜桂强(山东大学)-离子束对光子晶体的光学特性的调控研究
段微波(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星载高光谱成像系统中的光学薄膜器件
何文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敏感膜系的制备与表征
胡超权(吉林大学)-基于硫系相变材料的智能光学薄膜
黄秋实(同济大学)高性能大尺寸极紫外与X射线纳米多层膜元件研制
焦宏飞(同济大学)-高能激光薄膜结构特性研究
邵宇川(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性能钙钛矿光伏器件研究
宋治平(南京茂莱光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天遥感系统的光学镀膜
孙树林(复旦大学)-超构表面实现电磁波近场和远场调控
王少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大面积全介质完美吸收膜
卫耀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强激光系统中高性能介质膜镀膜技术进展
徐念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学超构表面物理性能极限探究
专题五:光栅制造技术及应用
特邀报告(音序):
曹海霞(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国产ICP光谱仪器最新进展及对光栅需求
晋云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衍射光栅研究进展汇报
刘 全(苏州大学)-特种凸面/平面光栅研制进展
马 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高速单细胞拉曼光谱分析/分选对光栅等光学器件的应用需求
乔 文(苏州大学)-基于纳米光栅的3D显示研究
邱克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光栅团队全息离子束刻蚀光栅研制进展
谭 鑫(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基于高精度光栅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应用技术开发
魏 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EUV/SXR单级衍射光栅研制与应用研究
吴 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基于锥面衍射实现高效率双光栅光谱合成
许恒深(深圳珑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光栅制造的相关应用
薛庆生(中国海洋大学)-光栅色散中长波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
薛 梓(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精度光栅的校准技术研究
杨庆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大口径光栅在神光II-5PW飞秒激光装置中的应用以及相关物理实验
叶国永(西安交通大学)-纳米光栅位移传感技术
张鸣、王磊杰(清华大学)-浸没式光刻机工件台超精密平面光栅位移测量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周常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从光栅到皮米光梳、皮米光刻机
左言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关于10PW装置展宽压缩时域优化与光栅的需求分析
专题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邀请报告(音序):
董国平(华南理工大学)-超快激光操控玻璃中量子点的形成与可逆发光
董云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高功率激光装置驱动的高亮度脉冲X光源特性研究
华剑飞(清华大学)-激光加速器驱动的先进辐射源
江 天(国防科技大学)-利用光谱分辨的超快显微探测技术研究光与低维材料的相互作用
梁 飞(山东大学)-氰尿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设计及制备
刘国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涡旋光场与物质相互作用:从超快诊断到作用机理
刘 宏(山东大学)-纳米结构光、电能量转换对干细胞命运调控及生物医学应用
刘建胜(上海师范大学)-强场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的若干前沿物理研究
彭长四(苏州大学)-强激光干涉诱导晶圆外延级无缺陷纳米结构阵列制备
蒲继雄(华侨大学)-调控激光光场:实现激光穿过散射介质聚焦与成像
亓东锋(宁波大学高等技术研究院)-纳秒、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瞬态形貌学分析及表面功能结构制备
石 磊(复旦大学)-动量空间成像光谱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汪圣飞(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纳秒激光诱导KDP晶体表面损伤过程的等效微爆炸建模分析
王鹿霞(北京科技大学)-超快激光作用下分子团簇中的多激子动力学理论研究
王正平(山东大学)-双波长相干光的产生与调控
吴 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光场调制的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及功能性器件制备
辛建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激光冲击加载下金属材料微喷颗粒与气体混合过程研究
徐明霞(山东大学)-基于中子衍射技术的DKDP晶体残余应力研究
杨建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飞秒激光微纳结构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
杨上陆(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激光诱导等离子羽辉及烟雾对激光点焊接头力学性能的
影响及控制
张 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间接驱动高增益激光聚变快点火集成实验研究
张 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温稠密物质的X射线汤姆逊散射谱理论研究
张仁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石墨烯插层材料中的光学非线性效应研究
张蓉竹(四川大学)-激光诱导材料损伤研究现状与展望
赵全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由微入宏:超快激光微加工的机遇与挑战
专题X:自由电子激光
特邀报告(音序):
曹磊峰(深圳技术大学)-光波荡器自由电子激光:现状与前景
陈宜方(复旦大学)-三维灰度电子束光刻研制高分辨高效率圆形平板Kinoform透镜
董晓浩(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重频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学器件
刘 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面向先进光源的探测器技术发展
李 宾(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学诊断技术
李 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X射线光学与技术发展
刘正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X射线光栅及光学检测
盛 振(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面向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高帧频大阵列先进探测器系统
佟亚军(上海科技大学)-高重频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设计和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王洪昌(英国Diamond实验室)-基于散斑方法的X射线光学元件在线检测技术研究
王占山(同济大学)-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高性能光子传输调控反射元件研制
吴国荣(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相干光源:现状和未来升级计划
杨 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超光滑碳化硅复合X射线反射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