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针对正式注册代表,开放线上线下同步交流模式。如您届时无法亲临现场,可线上参与会议交流。参与方式请参看“会议注册”页面。
防疫要求:
1. 有中、高风险区7天旅居史的人员,请不要到现场参会;
2. 所有会议期间从上海以外城市到达上海的人员12小时内需做核酸检测(如您在非会议期间到达可从酒店步行4分钟有核酸检测点(大华酒店对面凯德七宝商业区广场),每天09:00-11:30,13:00-17:00,18:00-21:00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也可在机场和火车站直接落地检),参会途中做好自我防护;
3. 参会人员须持双绿码及24小时核酸检测报告阴性证明进行会议签到,双绿码即“随申码”和“行程码”绿码,参会期间非必要不离开酒店;
4. 要求参会人员72小时内进行3次核酸检测。组委会于会议期间(11月2-4日)每天16:00-18:00,在酒店一楼设置核酸采样处,请参会代表依据个人情况完成检测,建议会议期间每天都参与做检测;
5. 会议期间除用餐外须全程佩戴口罩。
会议背景:
射线成像技术应用与发展在军用和民用领域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射线成像方法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射线成像新技术通过新颖的物理检测原理、先进的探测技术、新的射线成像方法、图像重建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成像质量和效率。前沿射线成像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防、生物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
2016和2018年,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国内三大同步辐射光源,以及其他国内相关单位先后在无锡、合肥举办两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会议得到了广大参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填补了国内在射线成像领域的学术会议空白。
2022年11月2日-4日,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继续联合三大同步辐射光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主要单位,在上海举办“第三届射线成像新技术及应用会议”,会议组委会将邀请国内、外该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到会共同交流,深入探讨射线成像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诚挚欢迎相关领域研究院所的科研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生等踊跃投稿。会议组委会届时将推荐会议论文至国家公开出版的优秀期刊发表。
会议定位:
射线成像领域内的国内顶级盛会!
大会主席:

陈和生院士 |

赵振堂院士 |
上届会议回顾:

大会报告:
赵振堂 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基于加速器的X射线光源发展现状及前景
杜岩峰(联影医疗)--CT影像在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梁天骄(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子成像技术进展
肖体乔(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X射线强度关联成像—从空域到时域
邀请报告(音序):
曹春杰(卡尔蔡司)--蔡司X射线显微镜及最新研究进展
陈伯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X射线成像技术应用和探索
陈 洁(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中子谱学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
陈黎明(上海交通大学)--激光加速驱动的超快X/γ辐射及应用
陈荣昌(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深圳产业光源X射线成像线站规划和方案
陈宜方(复旦大学)--X射线透镜聚焦和成像效率的研究进展
迟智军(北京师范大学)--逆康普顿散射光源及其成像应用
邓 彪(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X射线成像线站运行开放及建设进展
杜应超(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逆康普顿散射X/γ射线源研制
范国华(南京工业大学)--同步辐射光源在金属材料经典科学问题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付天宇(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深度学习在X射线纳米分辨成像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葛永帅(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多相位光栅成像理论与方法
郭金川(深圳大学)--X射线全金属光栅及其成像装置研究
韩松柏(南方科技大学)--中子成像在核燃料元件无损检测中的应用
胡春红(天津医科大学)—X射线相衬CT在肝纤维化微脉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胡建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同步辐射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胡侨丹(上海交通大学)--钛酸盐熔体多晶型选择及玻璃化转变的结构起源
江怀东(上海科技大学)--先进相干光源给成像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金 戈(北方夜视科技(南京)研究院有限公司)--龙虾眼微孔光学器件在X射线及慢中子波段的应用研究
黎 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HEPS及其硬X射线成像线站进展
林乾乾(武汉大学)--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构筑与光电特性研究
李智伟(众星联恒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X射线相衬成像技术核心调制和探测器件技术分析
刘慧强(山东理工大学)--Multi-modality measurement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sing synchrotron-based microscopy and spectroscopy
刘 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面向先进光源的X射线光学与探测器技术发展
刘世元(华中科技大学)-- IC纳米结构三维形貌测量:从光学散射到X射线散射
罗胜年(西南交通大学)--X射线时间分辨原位多尺度成像诊断技术及应用
司徒国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深度神经网络在光学成像中的若干应用
单连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强激光驱动的质子束及其在等离子体物理中的应用
孙 凯(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先进研究堆中子成像进展
唐 彬(中物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绵阳研究堆中子成像检测技术进展
田扬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辨软X射线与荧光融合成像及应用
王 浩(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基于中子活化的内发射成像
王家钧(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步辐射多维成像技术与固态电池成像研究
王黎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纳米生物效应原位化学分析
王 鹏(牛津仪器)--X射线微焦点光源及相机的新技术和应用
王同敏(大连理工大学)--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助推金属材料研究
王亚玲(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基于纳米探针及同步辐射技术的纳米生物相互作用研究
王 义(清华大学)--基于新型阻性气体探测器的宇宙射线检测技术
王振天(清华大学)--X射线多衬度成像方法及应用
魏存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大尺寸高分辨板状显微CT技术
吴爱国(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医学影像磁性探针材料及其慢性疾病诊治可视化应用研究
吴令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单像素成像向更短波长发展
吴圣川(西南交通大学)--基于同步辐射三维成像的材料损伤原位表征技术及装备
吴 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X射线光栅相衬成像系统及应用
肖永顺(清华大学)--基于康普顿相机的质子治疗束流检测研究
谢红兰(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光源快速X光成像线站进展
邢宇翔(清华大学)--X射线衍射断层成像技术
薛艳玲(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深度学习在生物品种及核素智能识别中的应用
杨祎罡(清华大学)--基于电子加速器的中子成像方法
杨一鸣(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HEPS工程材料线站及其成像应用
易荣清(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X射线探测器性能研究进展
喻 虹(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单次曝光X射线傅里叶关联成像技术研究进展
袁清习(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X射线显微成像线站进展
云文兵/昝贵彬(美国Sigray公司)--Multi-spectral X-ray Imaging with High Brightness Multi-target X-ray Sources
张福才(南方科技大学)--面向自由电子激光器的单次高维成像方法
张继稳(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同步辐射在脊柱、脊髓与关节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张 锦(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技术在锂电池化学机械性能研究中的应用
张 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X射线三维成像研究多孔陶瓷结构与性能
张 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X射线掠入射显微成像技术在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热斑状态诊断中的应用
张志君(上海交通大学)--丁苯肽在实验性缺血性卒中时的作用机制
郑 健(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深度学习在CT成像中的若干应用
周 舟(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荷兰代尔夫特中子成像技术发展及应用
朱佩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X射线相位衬度成像的起源、发展和展望
诸 颖(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基于同步辐射的高序数元素细胞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