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会议通知及邀请函.pdf
2024第二届扬子江光电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现场照片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lynpXXXxY6M7LFmiobu6A?pwd=dfm5
提取码:dfm5
光电科学与技术作为光子学和电子学结合而成的热点领域,是现代信息社会的重要基础学科,是支撑高新产业布局和学科交叉发展的前沿方向,也是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领域之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赋能,进一步推动了光电技术的融合发展,光电产业已经快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极大地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兴产业的技术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将联合多家知名高校、研究所和企业,邀请百余位行业领军专家组织召开“2024第二届扬子江光电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聚焦光电融合,重点展示光电领域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应用等。同期将举办高规格、高质量的专场活动,旨在从系统到芯片,从构架到应用探讨光电领域的交叉融合,推动光电产业链的融合创新,深化区域合作交流,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助力光电技术及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大会将构建一个开放、创新的共享平台,汇聚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产业界精英,探索光电融合技术及产业发展新模式、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大会报告
介质基电磁超材料及其在亚波长光子学中的应用——周济院士,清华大学
红外探测技术在商业航天中的应用——王建宇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
智能电磁与电磁智能——崔铁军院士,东南大学
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载流子调控与应用——刘益春院士,东北师范大学
微纳芯片制造与封装集成技术发展及展望——刘胜院士,武汉大学
光电器件的纳米压印技术前瞻——仇旻,西湖大学
铌酸锂+X光电芯片全流程培训
光电子集成芯片行业综述——余明斌,上海铭锟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
铌酸锂集成技术基础知识——严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铌酸锂非线性光学和周期极化工艺——胡小鹏,南京大学
硅基薄膜铌酸锂电光调制器仿真设计——叶志霖,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
LUCEDA PDK 驱动的薄膜铌酸锂芯片设计实现——卢杰筠,Luceda Photonics
基于PIC Studio PDK的设计与仿真全流程 - 从入门到系统集成——韩雨辉,逍遥科技有限公司
产线观摩——包晓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
光电融合-光电子芯片技术及应用产业化交流会
晶圆级铌酸锂工艺能力及技术进展——严仲,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
大规模低损耗铌酸锂集成光子技术——程亚,华东师范大学
铌酸锂材料及其产业应用研究——赵刚,南京大学、苏州南智芯材科技有限公司
面向异质异构集成光芯片的软件设计自动化——曹如平,Luceda Photonics
薄膜铌酸锂芯片及器件的产业化应用——蔡文杰,江苏铌奥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铌酸锂光子芯片的非线性频率变换模块和量子光源研发——孙昌伟,南京大学、南京芯量光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铌酸锂材料的高性能声学滤波器——傅肃磊,无锡市好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下一代光传输技术研究进展:新介质、新波段与新器件——罗鸣,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基于无人机光量子技术及产业应用——谢臻达,南京大学、南智芯链科技(湖州)有限公司
智能光谱视觉成像技术——曹汛,南京大学、智谱科技
反谐振空芯光纤:研究进展与应用展望——高寿飞,暨南大学、领纤科技
微纳光子制造:产业合作与创新应用——周小红,苏州大学、苏州苏大维格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钙钛矿光伏技术及蒸镀装备——王照奎,苏州大学、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机光电技术研究所
三年光电子领域优秀创新成果宣讲会、学术新秀&硕博学生报告专场
激光加工铌酸锂非线性结构及其全息应用——顼晓仪,南京大学
小型化低噪声微腔光频梳源——贾琨鹏,南京大学
光电集成单通道300Gb/s PAM-4硅光发射机——周灵均,鹏城实验室
透明哑光玻璃技术及应用——赖耘,南京大学
光纤集成器件制造与装备——熊毅丰,南京大学
用空气和玻璃编织最理想的光波通道——丁伟,暨南大学/领纤科技(南通)有限公司
硅基磁光移相器件及应用研究——严巍,苏州大学
三晶格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王子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于色散型超构表面的实时人脸识别研究——袁泉,南京大学
Ka波段薄膜铌酸锂光集成光电振荡器——马蕊,中山大学
信息超材料通信感知调控技术——戴俊彦,东南大学
基于P-B相位二重对称单元的透明宽带散射编码超表面研究——刘云菲,苏州大学
Method for Recovering Underwater Turbulence Phase Distortion Information Using Holographic Interference Technology——邬思蕾,南京理工大学
Full-Stokes polarization imaging based on liquid crystal——王光耀,南京大学
基于电调三维光子晶体的宽视场角光学边缘检测——谢志耀,南京大学
基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多维信息表征系统——索虹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报告
1、面向6G时代的光通信技术与器件
面向6G的微波光子技术——潘时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Keynote
面向低轨星座的大容量高可靠星地激光通信技术——伍剑,北京邮电大学 Invited
超宽带太赫兹通信:从光生、光载到光检测——朱敏,东南大学 Invited
面向6G 新一代综合承载主力网通信技术演进——刘利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Invited
通感一体化光纤技术——闫连山,西南交通大学 Keynote
面向6G智能连接的传送网演进探讨——韩柳燕,中国移动研究院 Invited
新型光电振荡器——李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Invited
基于相干光前向传输的振动传感与定位技术——杨彦甫,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Invited
面向6G的传送需求与技术演进趋势探讨——张海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Invited
2、集成化新型微纳光学器件
光子晶体信息处理芯片——胡小永,北京大学 Keynote
通过菲涅尔数实现光学衍射神经网络表达能力最大化——石磊,复旦大学 Invited
超表面矢量光场调控及集成偏振相机应用——李向平,暨南大学 Invited
超分辨超构透镜及超分辨光学显微应用——陈刚,重庆大学 Invited
光学超构表面成像研究——王漱明,南京大学 Keynote
“智能时代”计算成像技术的趋势与发展——邵晓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Keynote
等离激元学中的冷刻蚀技术——罗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nvited
微米量级薄膜铌酸锂非线性波导器件——郑远林,上海交通大学 Invited
射频及太赫兹器件研究及应用——吴倩楠,中北大学 Invited
梯度人工微结构波动理论及新型功能器件——伏洋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nvited
可重构硅光器件及芯片——戴道锌,浙江大学 Keynote
透明哑光玻璃技术及应用——赖耘,南京大学 Invited
光学微结构中连续域中束缚态及应用——徐亚东,苏州大学 Invited
从光谱到深度光谱——微纳光子学的关键应用——殷海玮,上海复享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Invited
柔性传感与探测——赵强,南京邮电大学 Keynote
基于共形变换实现的集成宽带非线性光子芯片——刘辉,南京大学教授 Keynote
基于柔性手指阵列亚纳米间隙光场的高灵敏医学检测应用研究——詹鹏,南京大学 Invited
驭电磁以裁光谱,窥微纳而见艺术——宋茂文,南京大学 Invited
基于布儒斯特效应的无反射超构器件——罗杰,苏州大学 Invited
基于钙钛矿超构材料提高光电探测器性能——范仁浩,南京大学 Invited
3、面向AI时代的新型成像与显示技术
高速三维成像与测量:从经典条纹投影到深度学习方法——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Keynote
硅基微显示技术及全息显示应用——夏军,东南大学 Invited
面向公众元宇宙的虚实融合空间显示——乔文,苏州大学 Invited
脉冲视觉:建立机器视觉与生物视觉之间的桥梁——余肇飞,北京大学 Invited
神经相机成像模型及方法——王庆,西北工业大学 Keynote
计算自适应荧光显微成像——郭敏,浙江大学 Invited
基于非线性上转换的多模态超分辨成像——刘永焘,南京理工大学 Invited
光信号的高效智能计算感知研究——胡雪梅,南京大学 Invited
可穿透火焰的单像素实时成像——张子邦,暨南大学 Invited
光学三维测量与计算成像——王辰星,东南大学 Invited
基于物理先验的深度学习结构光三维成像——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Invited
液晶多层级超结构及其光学应用探索——马玲玲,南京大学 Invited
4、铌酸锂基光电异质集成技术与应用
高速铌酸锂薄膜光通信芯片与器件——蔡鑫伦,中山大学 Keynote
基于薄膜铌酸锂的非线性光子芯片——夏金松,华中科技大学 Invited
集成铌酸锂光子学:从通信到精密测量——李扬,清华大学 Invited
集成铌酸锂微波光子学应用-冯寒珂,香港城市大学 Invited
铌酸锂薄膜非线性频率转换器件——谢臻达,南京大学 Invited
基于晶圆级薄膜材料平台的光电异质集成技术——欧欣,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Keynote
高品质铌(钽)酸锂晶体研发及产业化——赵刚,苏州南智芯材科技有限公司 Invited
氮化硅-铌酸锂异质集成光子器件——田永辉,兰州大学 Invited
薄膜铌酸锂工艺能力及代工服务——叶志霖,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 Invited
8寸薄膜铌酸锂硅光异质集成工艺与应用——权志恒,湖北九峰山实验室 Invited
5、电磁信息处理与博弈新技术
模型与数据双驱动的空间电磁态势智能认知——李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Keynote
基于贝叶斯推理框架的实时自适应辐射源分选——王琼,南京大学Keynote
机载单通道高分辨雷达前视成像技术及研究进展——陈洪猛,航天科工二院23所 Keynote
5G-A移动通信网络高精度定位系统与方法——潘孟冠,安徽大学 Invited
涡流无损检测高效建模方法及应用——包扬,南京邮电大学 Invited
基于雷达摄影测量的 SAR目标高度信息提取——蒋丞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nvited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抑制与图像重构——杨会章,南京理工大学 Invited
基于原型滤波器整形的OTFS通感一体信号技术——王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Invited
6、信息超材料新型调控技术
液晶太赫兹可编程超表面——吴敬波,南京大学 Keynote
基于2bit可编程天线的二维高阶方向性信息调制——武军伟,东南大学 Invited
太赫兹二维电子气超表面高速调控及通信应用——曾泓鑫,电子科技大学 Invited
基于电磁超表面的极化信息调控及加密技术——袁乐眙,哈尔滨工业大学 Invited
方向复用型超表面及其电磁波调控与应用——陈克,南京大学 Invited
数字编码透射超构表面设计与多维电磁调控——李思佳,空军工程大学 Invited
基于可编程超表面的新型射频前端技术——韩家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Invited
信息超材料通信感知调控技术——戴俊彦,东南大学 Invited
基于人工表面等离子激元的涡旋轨道角动量调控研究——廖臻,南京邮电大学 Invited
时空超表面的多谐波幅/相解耦技术及应用——罗章杰,东南大学 Invited
7、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光网络技术
面向智算应用的高速互联技术及展望——赵文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Keynote
算力时代智算光网技术及展望——韩柳燕,中国移动研究院 Keynote
构建灵活智能的光网络——窦亮,阿里巴巴 Invited
超高速短距离光互连信号均衡及编码技术——杨川川,北京大学 Invited
浅谈反谐振空芯光纤通信与表征——丁伟,暨南大学 Keynote
智算分布式协同场景下的高品质OTN传输——齐斌,华为 Invited
光学智能反射面辅助的无线光通信技术——杨昉,清华大学 Invited
空芯反谐振光纤及其在智算网络中的应用前景——张磊,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 Invited
基于全光交换驱动的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闫付龙,北京邮电大学 Invited
算力时代下光互联技术演进——张平化,中兴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Invited
8、半导体激光器技术与应用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李顺峰,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 Keynote
光源与硅光集成技术助力光通信与光感测应用——舒华德,实光半导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Invited
面发射激光器的模式控制及传感应用——阚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Invited
GaN可见光激光器外延生长与新型结构器件——刘建平,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Invited
InP有源光器件的产业化进展——苏辉,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Keynote
半导体微腔混沌激光器——杨跃德,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Invited
窄线宽大范围可调谐激光器——国伟华,宁波元芯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 Invited
高功率半导体光放大技术——梁磊,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nvited
集成化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稳频技术——魏芳,张江实验室 Invited
基于氮化硅外腔芯片的窄线宽激光器——陈明华,清华大学 Keynote
窄线宽半导体激光芯片及器件——陈超,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nvited
SOA技术与新应用展望——不止于放大——王伟,天津见合八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Invited
半导体激光器仿真软件新需求和新发展方向——赵昀松,上海曼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nvited
三晶格光子晶体面发射激光器——王子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Invited
专题1:面向6G时代的光通信技术与器件
a)探讨6G前传技术及器件(波段选择、调制方式、复用方式、色散补偿、网络管理、架构)
b)6G回传技术及器件(速率体系和容量需求、传输制式、高精度同步)
c)面向6G的星间光通信技术及器件(调制技术、组网方式、信道质量保持)
d)光载射频传输技术及器件(Radio over Fiber)
e)面向6G的光纤感知技术及器件
f)面向6G承载的无源光网络技术及器件(SOA、色散补偿)
g)硅基光通信器件
h)面向6G承载应用的空芯光纤
i)面向6G的智慧光网络(AI、通感算一体化、数字孪生、大模型、算法)
专题主席: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共主席:
李 晗(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徐 飞(南京大学)
谢臻达(南京大学)
蔡鑫伦(中山大学)
姚佰承(电子科技大学)
蒲 涛(陆军工程大学)
郑学强(陆军工程大学)
王 东(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秘书:
王立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刘彧聪(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2:集成化新型微纳光学器件
光学超构器件;微纳光电器件;光学拓扑器件;表面等离激元器件;集成光波导;光学传感器等。
专题主席:
彭茹雯(南京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刘 辉(南京大学)
王漱明(南京大学)
徐 挺(南京大学)
徐亚东(苏州大学)
詹 鹏(南京大学)
专题秘书:
范仁浩(南京大学)
专题3:面向AI时代的新型成像与显示技术
本专题拟反映人工智能思想和方法在成像和显示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但不限于:
a)AI指导下成像与显示系统的创新设计与优化
b)AI指导下成像与显示中微纳光电元件的设计与加工
c)AI指导下成像与显示中的新型数学物理模型构建与表征
d)基于AI的计算成像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光谱成像、三维成像、超快成像、超分辨成像、显微成像等
e_基于AI的立体显示技术,包括但不限于:3D图像获取与处理、全息显示、VR/AR/MR、3D测量和标准、3D打印、激光雷达等
f)基于AI的多模态图像融合与分析、高维图像数据压缩/处理/分析、目标检测/分类/追踪方法
g)基于AI的车载显示与人机交互技术
h)AI引领的新型成像和显示技术在生物医学成像、视觉感知和视觉健康、大气及环境监测中、深空及天文探测等领域的应用
i)AI引领成像与显示中的新科学问题与新研究方向;其他基于AI的新型成像和显示技术等
专题主席:
曹 汛(南京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李 涛(南京大学)
左 超(南京理工大学)
胡 伟(南京大学)
乔 文(苏州大学)
陈咸志(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秘书:
周 游(南京大学)
专题4:铌酸锂基光电异质集成技术与应用
材料:单晶体材料,薄膜铌酸锂,复合材料
器件:调制,光场控制,非线性光学,量子,局限性
器件制备及集成技术:XOI,铌酸锂+X
应用:量子,微波,AI,非线性应用,相控阵,光场控制
专题主席:
余明斌(上海铭锟半导体有限公司/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甘辅烷(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
张 勇(南京大学)
严 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包晓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王前进(南京南智先进光电集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李卓芸(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专题5:电磁信息处理与博弈新技术
电磁信息处理、电磁对抗、电磁博弈、电磁数据生成、电磁数字孪生、电磁大数据。
专题主席:
周小阳 (东南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全英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沙明辉 (航天科工二院23所)
黄 岩 (东南大学)
陈 珲 (东南大学)
专题秘书:
陈展野 (东南大学)
专题6:信息超材料新型调控技术
本专题的研讨方向包括信息超材料电磁调控理论、结构设计方法、新型调控技术与行业应用形式等相关内容,涉及智能超表面、太赫兹超材料、多功能超材料在无线通信、数能同传、电子对抗等领域内的研究与应用。
专题主席:
程 强 (东南大学)
专题共主席:
冯一军(南京大学)
李 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许 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戴俊彦 (东南大学)
陈展野 (东南大学)
专题7: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光网络技术
a)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光网络组网架构及关键技术
b)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光模块及芯片技术
c)面向分布式智算协同的空芯光纤等新型光纤及系统
专题主席:
李 晗 (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共主席:
陈章渊 (北京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张海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贺志学(鹏城实验室)
杨 辉(北京邮电大学)
罗 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韩柳燕(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秘书:
曹 珊(中国移动研究院)
专题8:半导体激光器技术与应用
结合人工智能、激光雷达、高速通信和量子计算等领域发展对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需求,研讨半导体激光器相应的技术实现路径和对应的难点与发展趋势。
专题主席:
周林杰 (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共主席:
李顺峰 (苏州半导体激光创新研究院)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佟存柱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张建军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
赵玲娟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陈明华 (清华大学)
刘建平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 辉 (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刘峰奇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题秘书:
郭宇耀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