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梅曼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束激光以来,1激光技术领域在科技、经济和工业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制造业是创新驱动的主战场,推动制造业先进性发展,是扭转制造业低质低效、重塑产业竞争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步伐,加速推动经济发展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重要途径,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具体体现。
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光学工程学等机构共同发起组织“2021年中国(长沙)激光技术及产业发展大会”,活动包括技术交流、产业发展论坛,成果展示对接、项目路演等多项活动,汇聚百余位行业专家、企业家、知名咨询机构及投融资机构,合作媒体。届时激光行业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优秀成果、技术及产品将参加大会交流和产品展示,同时组委会还将邀请航空制造,智能制造,精密制造,电子/半导体工业,显示,航空航天,激光增材制造(3D打印)等应用部门到会并共同交流。组委会致力于将会议交流和产业对接有机结合,合力打造成一场高规格、高水平的先进激光制造业产业应用盛会。
搭建激光产学研用金生态圈,为您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 激光优秀成果主题展(集中展示优秀成果,现场互动体验)
♦ 激光产业链供需交流会(重点邀请产业链上下游单位采购对接)
♦ 激光制造创新成果投融资大会
专题一、半导体激光材料、器件及激光器
专题主席:
黄永箴 (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
黎大兵 (研究员,中科院长春光机所)
王 俊 (总工程师,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宁永强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
2.仲 莉 (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泵浦用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3.杨跃德 (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半导体微腔激光器的模式调控及应用
4.郭楚才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金属限制半导体微纳激光器的研究
5.陈舒拉 (教授,湖南大学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III-V族稀氮半导体的纳米光源器件
6.王红岩 (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高能激光技术研究所)——波长锁定窄线宽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应用
7.国伟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8.刘建平 (研究员,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复合光腔结构氮化镓蓝绿激光器
9.汪 莱 (副教授,清华大学)——InGaN量子点材料和新型发光器件
10.王苗庆 (总经理,绍兴中科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光模块的发展、应用以及前景
11.杨国文 (研究员,副董事长兼CTO,度亘激光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功率型半导体激光器芯片产业化
12.陈晓华 (董事长兼总经理,北京凯普林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轻量化时代下的传统激光器加工挑战与蓝光半导体激光器应用解决方案
13.黄永光 (有源产品线总经理,副研究员,河南仕佳光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光通信DFB激光器芯片国产化进展
14.俞 浩 (研发部经理,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用于材料加工领域基于单管芯片密集光谱合束技术的高亮度高效率光纤耦合模块
15.苏 辉 (董事长,研究员,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所)——C波段InP可调激光器增益芯片及其模块
16.朱 振 (博士,技术总监,山东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高可靠性、无铝有源区780-830nm半导体激光器
17.刘 恒 (博士,产品线经理,苏州长光华芯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于3D传感领域的高效率、高功率密度VC
专题二、光纤激光材料、器件及激光器
专题主席:
周 朴 (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
周 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闫大鹏 (副董事长、总工程师,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史 伟 (教授,天津大学)
李平雪 (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李进延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2.姚传飞 (教授,北京工业大学)——高功率中红外宽光谱光纤激光器最新进展
3.李平雪 (教授,北京工业大学)——百瓦级亚皮秒脉冲光纤激光器研究
4.王训四 (研究员,宁波大学)——材料和色散调控型红外硫系光纤的超连续谱激光输出
5.赵楚军 (教授,湖南大学)——高功率掺铒氟化物光纤激光及其光场调控
6.郭春雨 (教授,深圳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中红外光纤激光发展和应用
7.黄田野 (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矢量谐振腔中的孤子动态效应研究
8.彭俊松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呼吸子超快激光产生与控制
9.王岩山 (助理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窄线宽线偏振近单模光纤激光技术研究
10.张 晗 (教授,深圳大学)——光控光/光纤器件与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研究
11.刘兆军 (教授,副院长,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Er:YAG-SiO2晶体衍生光纤制备及其激光应用
12.文建湘 (教授,副主任,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基于高浓度掺Yb石英基光纤的单频激光器研究进展
13.于春雷 (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稀土掺杂石英基玻璃材料的基础研究及有源光纤研制进展
14.冯 衍 (研究员,教授,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光纤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
15.杨依枫 (副研究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光纤激光瞬态SBS过程与滤波/放大PRBS相位调制技术
16.黄良金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大模场锥形光纤的高功率激光应用
17.李骁军 (总经理,上海飞博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18.赵 霞 (总经理,江苏法尔胜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高功率线偏振光纤激光器用保偏掺镱光纤一致性技术研究
19.赵 磊 (副总经理,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高亮度光纤激光光源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潜力
20.刘 锐 (博士,副总经理,武汉睿芯特种光纤有限公司)——用于大功率光纤激光器的圆型内包层改性大模场掺镱光纤
21.黄 保 (副总工程师,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0瓦纳秒级脉冲光纤激光器
专题三、人工晶体材料及全固态激光器
专题主席:
柳 强 (教授,清华大学)
陶绪堂 (教授,山东大学)
王 浟 (教授,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邱 荣 (教授,西南科技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姜本学 (研究员,上海光机所) ——透明陶瓷,点亮激光未来
2.郑建刚 (研究员,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Nd:CaF2晶体在重频大脉冲能量激光系统的应用分析
3.梁厚昆 (教授,青千,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11W, 50fs Yb hybrid regenerative amplifier at 43kHz repetition rate and the mid-infrared pulse generation
4.刘 军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PW超强激光的脉冲单发测量与压缩新技术
5.鲁燕华(研究员,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高功率全固态黄光、绿光与中红外激光器
6.郑耀辉 (教授,山西大学)——压缩光的制备及其在激光器降噪中的应用
7.付 星 (副教授,清华大学)——固体激光器的多样化结构光模式研究
8.吴 翔 (教授,系主任,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光科系)—— 全硅激光器
9.董 俊 (教授,副院长,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小型化涡旋微片激光器
10.陈三斌(研究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一研究所) ——矢量偏振固体激光器研究
11.文 侨 (副教授,深圳大学)——A Simple Method for High Beam Quality Laser Resonator Design
专题四、超快激光技术
专题主席:
王 璞 (院长,北京工业大学激光研究院)
魏志义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胡明列 (教授,天津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吴 强 (教授,南开大学)——飞秒激光改性晶体材料与器件
2.程 亚 (教授,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铌酸锂有源光子芯片
3.贾天卿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4.戴 晔 (教授,上海大学)——基于纳米光栅生长过程调控的飞秒脉冲时空整形技术
5.赵全忠 (研究员,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超快激光诱导防伪微结构
6.义理林 (教授,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光纤激光器非线性智能调控
7.赵鹭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光纤激光器中的孤子蒸馏
8.李晓辉 (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低维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特性及其在超快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
9.张兆伟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飞秒光学参量振荡器及宽谱中红外激光光源的产生
10.吕启涛 (首席技术官,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业级皮秒激光技术的研究及典型应用
11.何立东 (总经理,武汉华日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12.王 涛 (创始人兼CEO,北京卓镭激光技术有限公司)——超快激光技术及产业化发展状况
13.顾新华 (总经理,天津凯普林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精密激光加工中如何选择超快激光器?
14.刘庆京 (研究员,董事长,北京莱泽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一种多通道皮秒激光器在柔性太阳能薄膜电池中的应用
15.何 飞 (博士,武汉安扬激光技术有限责任公)——30瓦紫外飞秒光纤激光器
16.廉正刚 (博士,技术总监,武汉长盈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2微米飞秒激光及柔性传输技术的医疗应用研究
17.谢国强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中红外3um高功率超快氟化物光纤激光
18.马英起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超快激光在航天装备瞬态辐射效应试验评估中的应用
专题五、激光光场调控与光学显微成像
专题主席:
蔡阳健 (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陈树琪 (教授,南开大学)
廖洪恩 (教授,清华大学)
程序委员会:
詹其文 (教授,上海理工大学)
杨元杰 (研究员,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
韩张华 (教授,山东师范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张 勇 (教授,南京大学)——超快激光在三维非线性光子晶体制备中的应用
2.徐刚毅 (研究员,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太赫兹涡旋量子级联激光器
3.姚保利 (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基于光场调控的计算显微成像
4.杨元杰 (研究员,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涡旋光束的产生及拓扑荷测量
5.徐 毅 (教授,暨南大学)——无序媒质中的多维光场调控及应用
6.刘海港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结构光场的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
7.叶 燕 (教授,苏州大学、苏州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柔性微纳光学器件及其视读防伪应用
8.戴佳钰 (教授,国防科技大学)——激光诱导极端条件物质新结构
9.肖发俊 (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基于等离激元模式调控的二维半导体材料的荧光增强
10.雷 霆 (教授,深圳大学)——多维光场调控复用光通信技术
11.杨俊波 (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微纳结构光场调控技术与应用研究
12.汪 莎 (教授,四川大学)——基于波长调控的模式可调光纤激光器
13.付神贺 (教授,暨南大学)——亚波长尺度下的结构光场调控
14.江海涛 (教授,同济大学)——双曲超构材料:从色散调控到应用
15.施可彬 (教授,北京大学)——矢量光场高速动态调控及应用
16.范应威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面向软组织肿瘤诊疗的智能化光学微创诊疗及激光生物学效应探究
17.王琼华 (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连续光学变焦显微镜
18.罗海陆 (教授,湖南大学)——基于光子自旋霍尔效应的光学微分运算与图像边缘检测
19.王 飞 (教授,苏州大学)——非均匀关联光场的构建及产生
专题六、激光通信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马 晶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尚弘 (教授,空军工程大学)
艾 勇 (教授,武汉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刘 波 (副院长,教授,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空间辐照环境下高功率光纤放大器通信性能退化特性研究
2.孙建锋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超小型多功能激光通信系统
3.柯熙政 (教授,西安理工大学)——100km自由空间相干光通信实验研究
4.元秀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湍流大气环境部分相干光空分复用+MIMO通信技术
专题七、激光雷达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陈卫标 (副所长,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朱精果 (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
刘 东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朱精果 (研究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光电技术研发中心)——激光雷达智能化轻量化研究
2.周国清 (教授,副校长,桂林理工大学)——激光雷达(LiDAR)技术和产品
3.钟若飞 (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移动激光测量与高精度地图
4.曾理 (工程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激光雷达关键技术与车载应用
5.王 程 (教授,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基于成像激光雷达的动态环境三维感知
6.李 伟 (副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高光谱激光雷达的定位与制图技术
7.毛庆洲 (教授,武汉大学)——高精度高重频激光雷达研究及应用进展
8.张吴明 (教授,中山大学测绘学院)——激光雷达点云获取与处理研究探讨
9.赵 野 (研究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新能源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基于TOF Lidar的模拟前端及时数转换芯片设计
11.刘 东 (教授,浙江大学)——环境激光雷达技术与系统
11.杨必胜 (教授,副主任,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雷达赋能数字交通新基建
12.曹 杰 (副教授,北京理工大学)——仿生视网膜成像的旋转与尺度不变性研究
13.王 然 (副研究员,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相干激光雷达在探测领域的应用
14.胡小波 (董事长,深圳市镭神智能系统有限公司)——激光雷达的主要技术分支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15.石拓 (创始人兼CEO,北京一径科技有限公司)——MEMS LIDAR将主导未来十年车载激光雷达商业化落地
16.李 远 (CEO,北醒(北京)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技术趋势探讨
17.胡攀攀 (激光技术总工程师,武汉研究院院长,北京万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激光雷达研发及应用发展
18.丁建永 (研发中心主任,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先进激光雷达光源工程技术研究
19. 梅 亮 (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沙氏大气激光雷达技术及其在大气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
20.张 帅 (总经理,合肥中科光博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激光雷达气象行业测试标准与应用
21.周 军 (总经理,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测风激光雷达的产业化
专题八、激光微纳制造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孙洪波 (教授,清华大学)
程 亚 (教授,华东师范大学)
冯国英 (教授,四川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仇 旻 (教授,副校长,西湖大学)——飞秒诱导可控自组织纳米光栅
2.段宣明 (教授,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超快激光无掩模超衍射纳米光刻技术
3.胡明列 (教授,天津大学) ——飞秒激光的时空调控及其前沿应用
4.王义平 (教授,深圳大学)——光纤微结构器件飞秒激光制备技术及传感应用
5.陈岐岱 (教授,吉林大学)——飞秒激光微纳加工技术与应用
6.李向平 (教授、院长助理,暨南大学光子技术研究院)——超快激光彩色打印及数据存储技术
7.李家文 (副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飞秒激光动态全息高效加工及其应用
8.徐 剑 (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极端光机电实验室)——超快激光制备多功能玻璃微流控芯片及应用
9.黄 敏 (副教授,中山大学)——飞秒激光固体强场电离动力学探测
10.魏劲松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跨尺度(从微米到纳米)光刻制造的选择---激光热敏光刻胶与技术
11.邓晓旭 (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矩形均匀激光脉冲冲击强化技术
12.方哲宇 (研究员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拓扑光子晶体与二维材料耦合在发光器件领域的应用
13.何 军 (教授,中南大学)——浸润功能性表面的飞秒激光微纳制造研究
14.杨 勇 (总经理,镭射沃激光科技(深圳)有限公司)——Laservall激光锡球焊接技术的应用
15.陈 烽 (教授,西安交通大学)——飞秒激光工程微纳制造
16.田传山 (教授,复旦大学物理系)——表面非线性光谱学及其在新能源界面体系的应用
专题九、激光清洗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郭 斌 (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
宋 峰 (教授,南开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林学春 (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大能量高重频纳秒脉冲激光器及激光清洗
2.徐 杰 (教授,副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系统与微结构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激光清洗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3.刘 顿 (教授,湖北工业大学)——航空领域激光清洗技术应用研究和展望
4.赵吉宾 (研究员,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结构零件激光清洗与水导激光技术应用
5.袁晓东 (研究员,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激光清洗激光研究进展及其发展思考
6.王明娣 (教授,苏州大学)——智能化激光清洗技术在装备养护领域的应用与展望
7.任旭东 (教授,江苏大学)——船舶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装备激光清洗技术研究进展与应用
8.曾全胜 (教授,副院长,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省飞机维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激光技术在飞机铝合金蒙皮褪漆工艺上的应用
9.郭嘉伟 (副研究员,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基于热烧蚀效应的激光清洗过程仿真研究
10.韩敬华 (教授,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激光等离子体清洗微纳颗粒的相变特征及影响
11.赵树森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航空复合材料激光精密去除工艺研究
12.杨诗瑞 (高级工程师,北京动力机械研究所)——激光清洗在冲压发动机上的应用
13.张 杭 (工程师,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激光清洗技术在航天器热控涂层中的应用前景
14.王守仁 (教授,所长,济南大学摩擦学研究所)——激光清洗在金属表面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15.周新超 (副秘书长,中国工业清洗协会)——激光清洗技术市场化标准化的思考与建议
16.冯杰才 (副教授,上海大学)——激光清洗技术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17.吉贵军 (常务副总经理,珠海光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功率光纤激光器件的现状与进展
18.矫 矫 (董事长,苏州麦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激光清洗技术在铝合金焊接应用中的细节分析
19.王春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激光清洗技术及其产业化分析
20.何玉洋 (总经理,镇江光润科技有限公司)——超高速复合激光清洗技术及应用
21.李卫华 (执行院长、总经理,威海激光研究院、珠西激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激光清洗技术的工程化实践
22.金 阳 (总经理,深圳水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激光清洗行业应用及未来挑战
23.周晚君 (激光清洗行业销售总监,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功率激光清洗应用及清洗激光器发展
24.武寄洲 (副教授,山西大学,山东惠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电力设备的激光清洗与钝化防护技术研究
专题十、激光焊接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陈彦宾 (主任,国防工业焊接自动化创新中心)
唐霞辉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
陈 辉 (教授,西南交通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吴圣川 (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同步辐射X射线成像的增材制件缺陷容限评价
2.余 锦 (副主任,中科院光电研究院光电系统工程部半导体泵浦激光工程中心)
3.张明军 (副教授,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镁合金光纤激光焊接技术
4.艾岳巍 (副教授,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高速激光焊接过程焊缝缺陷形成机理及优化工艺方法
5.王晓南 (教授,系主任,苏州大学)——车用金属材料激光焊接
6.郭少锋 (董事长 湖南大科激光有限公司)——谐振腔型5kW单模光纤激光器在激光加工中的应用优势
7.高 明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功率激光-电弧复合焊接/增材制造
8.王 翘 (工艺中心主任,深圳联赢激光股份有限公司)——激光焊接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9.朱朝明 (总经理,大族激光智能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中南运营中心)——
高功率激光切割新应用及智能化发展新趋势
11.陈根余 (教授,湖南大学、深圳大族激光公司)——
激光焊接,3D打印,三维切割技术与装备
12.唐 选 (技术总监,四川中久大光科技有限公司)——
高亮度光纤激光器在高反材料焊接中的应用
13.李学文 (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武汉天琪激光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激光切割、焊接技术及应用
14.陈 聪 (助理教授,湖南大学)——
激光切焊一体化工艺及质量监测
15.罗曼乐兰 (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水下激光焊接焊缝氧化及硬化行为
专题十一、激光3D打印与增材制造
专题主席:
陈继民 (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林 峰 (教授,清华大学)
董世运 (教授,装甲兵工程学院)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石世宏 (教授,所长,苏州大学激光制造技术研究所)——高精高效多功能激光熔化沉积工艺与装备研究
2.杨继全 (院长,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智能器件增材制造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3.张海鸥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激光/电弧铸锻铣一体化复合增材成形技术
4.王福德 (研究员,总工艺研究师,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航天金属材料增材制造技术
5.杨东辉(副总经理,西安铂力特增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金属增材智能化之路
6.陈勃生 (常务副总,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粉末床激光增材制造及其产业化发展
7.邢 飞 (总经理 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智能化金属3D打印装备的现状与发展痛点
8.冯 涛 (首席科学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北京易加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多激光粉末床金属增材制造的若干技术问题
9.兰红波 (教授,主任,青岛理工大学 山东省增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场驱动喷射沉积微纳3D打印及其在光电产品中的应用
10.韩品连 (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浙江意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航空增材设计与制造
11.王 林 (董事长 南京铖联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三维智能制造研究院)——3D打印在数字化齿科领域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12.刘继常 (教授,湖南大学)——能量沉积增材再制造
13.赵 沧 (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清华大学机械系)——金属激光增材制造中的匙孔和匙孔气泡
14.曾 勇 (副研究员 北京工业大学激光工程研究院)——3D打印钛酸钡(BaTiO3)无铅压电陶瓷力-电性能调控
15.张 硕 (研发总监 康硕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基于立体光固化技术的陶瓷3D打印行业应用研究
16.赵 浩 (博士,副总经理,北京三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梯度金属材料激光增材制造进展
专题十二、激光显示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毕 勇 (研究员,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赵德刚 (研究员,中科院半导体所)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赵德刚 (研究员,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半导体所光电子研究发展中心)——
GaN基材料与激光器
2.彭航宇 (研究员,主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研究室)
3.胡 海 (总经理,深圳瑞波光电子有限公司)——
国产大功率638nm半导体激光芯片和器件
4.夏 伟 (教授,技术顾问,济南大学,山东华光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全产业链GaAs基半导体激光器制造
5.张保平 (副院长,教授,厦门大学)——GaN蓝绿光VCSEL研究
6.张源涛 (教授,吉林大学)
7.赵海龙 (高工,长虹激光显示科技公司)
8.胡 飞 (总工,光峰科技股份公司)——ALPD激光显示技术进展
9.杨 波 (教授,上海理工大学)
10.杨海宁 (教授,东南大学)——硅基液晶器件关键技术进展和展望
11.牟同升 (教授,董事长,浙江大学,杭州浙大三色仪器有限公司)——激光显示国际标准的发展
专题十三、激光检测与测量
专题主席:
张书练 (教授、主任,清华大学精密测试技术与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
赵维谦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石照耀 (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已确认邀请报告:(持续更新中,排名不分先后)
1.张书练 (教授,清华大学)——双折射双频激光干涉仪的近期进展
2.张宗华 (教授,河北工业大学)——基于条纹投影与反射的复合反射表面三维测量术
3.钟舜聪 (院长、特聘教授,福州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光学相干测振研究进展
4.李安虎 (教授,同济大学)——多模式视觉跟踪及检测技术
5.胡鵬程 (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端装备中的甚多轴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测量技术
6.单明广 (教授, 哈尔滨工程大学)——快速低噪声双波长共路数字全息显微技术
7.李建双 (教授, 中国计量院80m长度标准实验室)——大尺寸计量技术
8.江 毅 (教授,北理工光纤传感)——光纤激光干涉测量技术新进展
9.张 斌 (教授,北京理工大学)
10.王 鸣 (教授 南京大学)——增强型激光自混合干涉技术
11.谢 芳 (教授,北京交通大学)——适应不连续表面三维形貌测量的干涉测量系统
12.谭中奇 (副教授,系副主任,国防科技大学前沿交叉学科学院)——腔增强呼吸气体诊断技术:机遇与挑战
13.徐晓东 (副教授,南京大学)——材料表面微应变的探测及其表面/内部缺陷和力学信息的重构与表征
14.江 浩 (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高时间分辨椭偏测量仪器研制与应用研究初探
15.万新军 (董事长,苏州瑞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面向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生产质量控制的三维测量解决方案
16.郑小军 (总经理,北京创思工贸有限公司)——光学加工对精密测量技术的新要求
17.孟永宏 (总经理,北京量拓科技有限公司)——椭偏测量技术及其在纳米薄膜产业方面的应用
18.张祥朝 (副主任,副研究员,上海超精密光学制造工程中心)——面向精密光学制造的在位偏折测量技术
19.岳 洋 (教授,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基于几何特征的人体点云关节点提取和定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