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学会-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分享好友 会议会展

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2021-07-28~2021-07-3016655西安市
地址:西安建国饭店(点击查看地图)
场馆:西安建国饭店
活动说明
      现代雷达技术已经慢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军事国防到生活工作日常都有着雷达的身影。雷达信号的处理是整个雷达系统的主体,在不同的环境下雷达信号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不同的环境和领域对于雷达信号的处理有不同的程度要求。其对信号进行检测、追踪分析和采集是雷达信号处理的主要内容,在雷达系统的运作过程中,雷达信号处理技术可以对接收到的相关数据信号做出跟踪定位,并且可以做出多方面分析。雷达技术的多元化应用,为我国的军事国防和日常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为了促进我国本领域技术的完善与发展,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定于2021年7月28-30日在西安召开“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研讨会”。届时组委会将邀请国内外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及学科带头人到会作专题技术报告。欢迎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所、开发研制单位、大专院校的科研开发技术人员、教学人员、雷达与信号处理相关方向研究生踊跃投稿。大会学术委员会将择优推荐会议论文至优秀期刊(EI收录)发表。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会主席(持续邀请中):
郭桂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会共主席:
龙腾,北京理工大学
刘宏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杨小鹏,北京理工大学
纠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一: SAR成像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主席:
陈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丁金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岩,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仇晓兰,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邓彬,国防科技大学
丁泽刚,北京理工大学
党红杏,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
冯帆,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孙晗伟,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肖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徐丰,复旦大学
 
专题二:高分辨ISAR成像系统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主席:
王勇,哈尔滨工业大学 
罗丁利,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
罗迎,空军工程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刘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单涛,北京理工大学
盛卫星,南京理工大学
谭维贤,内蒙古工业大学
徐刚,东南大学
叶春茂,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张双辉,国防科技大学
 
专题三:新体制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
龙伟军,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金添,国防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崔国龙,电子科技大学
段克清,中山大学
冯晅,吉林大学
雷文太,中南大学
梁福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刘康,国防科技大学
万显荣,武汉大学
周共健,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四: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主席:
李刚,清华大学 
李阳,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高永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顾昌展,上海交通大学
何十全,电子科技大学
孟洪福,东南大学
王勇,重庆邮电大学
吴浩,空御科技有限公司
张新禹,国防科技大学
赵志纯,清华大学
 
专题五:气象雷达及其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主席:
胡伟东,北京理工大学 
李海,中国民航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赵坤,南京大学
李春化,中国兵器第206研究所
李健兵,国防科技大学
汪玲,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尹春光,上海市气象局
 
专题六: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主席:
刘国祥,西南交通大学 
梁兴东,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田卫明,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高贵,西南交通大学
葛大庆,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胡翰,西南交通大学
胡俊,中南大学
黄国满,国土资源部测绘技术重点实验室
童小华,同济大学
王腾,北京大学
杨红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张瑞,西南交通大学
 
专题七:微弱运动目标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专题主席:
朱圣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田静,北京理工大学 
刘升恒,东南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黄鹏辉,上海交通大学
兰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小龙,电子科技大学
廖斌,深圳大学
刘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陶明亮,西北工业大学
张磊,中山大学
专题八: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主席:
姜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周志鹏,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刘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长军,四川大学
孙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万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伍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专题九: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 
陈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池庆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院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董刚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一民,清华大学
王世练,国防科技大学
薛峰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五所
尹奎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赵晓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
 
专题十: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鲁耀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十三研究所
曹晨,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严俊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关永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李天成,西北工业大学
刘光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信息科学研究院
石绍应,华东师范大学
吴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尹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智永锋,西北工业大学
周生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十一:一体化技术
专题主席:
杨广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汤俊,清华大学
郑纪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邓振淼,中山大学
方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804所
马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向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于雷,哈尔滨工业大学
朱文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专题十二:太赫兹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
王宏强,国防科技大学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邓彬,国防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委员(音序):
李超,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
李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504所
李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3所
李粮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207所
李丽娟,长春理工大学
王晓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802所
徐德刚,天津大学
杨琪,国防科技大学
专家报告
专题一: SAR成像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内涵:多频段、多极化、多角度、多通道、新模式 SAR 系统、成像、干涉、极化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王岩,北京理工大学--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场景匹配新模式
成彬彬,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太赫兹稀疏阵列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冯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西安分院--基于反射面天线的高分辨率星载SAR载荷及其关键技术
韩晓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高分三号卫星新模式设计与实现
黄丽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我国先进体制星载SAR成像处理技术
李宁,河南大学--星载SAR互干扰抑制方法研究
孙光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像坐标系在星载SAR成像中的作用与应用
孙晗伟,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基于合成孔径技术的新型雷达高度计研究进展
王运华,中国海洋大学--SAR海浪反演技术及其制约因素
肖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基分布式穿冰三维成像系统
杨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多角度星载SAR图像处理方法研究与思考
张帆,北京化工大学--多模式星载SAR星地一体化仿真
专题二:高分辨ISAR成像系统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内涵:新体制ISAR技术、多维度、移动平台、多通道、干涉、目标识别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王勇,哈尔滨工业大学--太赫兹雷达成像运动补偿技术
罗迎,空军工程大学--从稀疏成像到学习成像
毕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稀疏SAR成像:由理论到实践
胡楚锋,西北工业大学--耦合散射目标近场测量方法研究
李猛猛,南京理工大学--空间非合作运动目标电磁特征分析与提取
刘振,国防科技大学--对ISAR成像识别系统的高逼真有源欺骗
任红梅,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雷达目标散射与成像特征研究
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徐刚,东南大学--基于机器学习的SAR/ISAR高分辨成像
叶春茂,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目标雷达成像的若干问题研究
专题三:新体制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机会阵雷达、穿墙雷达、电磁涡旋,超宽带雷达,探地雷达、成像雷达等相关理论与技术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
龙伟军,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分布式机会阵雷达—从概念到实现
金添,国防科技大学--超宽带雷达城市环境探测技术
崔国龙,电子科技大学--城市遮蔽目标多径探测技术
段克清,中山大学--天基预警雷达动目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冯晅,吉林大学--全极化探地雷达数据分析
黄天耀,清华大学--相参频率捷变雷达性能边界综述
雷文太,中南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探地雷达数据解译方法研究
梁福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典型应急受困状况下生命信号参数的变化规律与生物雷达提取技术
刘博,西安天和防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雷达在民用行业领域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刘康,国防科技大学--电磁涡旋成像理论与应用技术
万显荣(易建新),武汉大学---外辐射源雷达微动效应实验研究
张永胜,国防科技大学--星载SAR电离层传播效应研究
周共健,哈尔滨工业大学--相参跟踪雷达信息处理方法初探
朱士涛,西安交通大学--基于超表面电磁调制的关联成像技术
专题四: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内涵:毫米波雷达体制、汽车雷达、交通雷达、目标识别、生命体征测量、电磁干扰对抗、协同探测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
顾昌展,上海交通大学--面向近距感知的射频/毫米波系统:手势交互及其他新兴应用
何十全, 电子科技大学--车载毫米波雷达无线电干扰测试与抑制方法研究
洪弘,南京理工大学--新型生物医学传感技术
马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车载毫米波雷达主要挑战和关键技术
王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毫米波4D感知及其应用
王健琪,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生物雷达的发展
王彦华,北京理工大学--毫米波雷达智能目标识别技术
王勇,重庆邮电大学--毫米波雷达手势识别与生命信号探测技术
吴浩,空御科技有限公司
张新禹,国防科技大学--毫米波雷达干扰和杂波抑制技术研究
赵志纯,清华大学--基于雷达微动特征提取的空间碎片识别与异常感知技术
 
专题五:气象雷达及其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内涵:气象雷达系统、单/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处理、云和降水反演、天气现象分类识别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赵坤,南京大学--双偏振雷达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李春化,西安电子工程研究所--天气雷达设计原理和信号处理
李海,中国民航大学--基于WRF的机载双极化气象雷达降水粒子回波仿真及应用
李健兵,国防科技大学--分布式软目标的雷达探测技术与应用
李英贺,航天新气象科技有限公司--双频段雷达及其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卢晓光,中国民航大学--湍流检测技术及其发展
吴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尹春光,上海气象局--基于雷达体扫描模式的观测预报互动研究
专题六: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内涵:星载/机载/地基干涉SAR、地表形变测量、滑坡监测、沉降监测、结构监测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童小华,同济大学
胡翰,西南交通大学--面向国家新型测绘任务的InSAR高精度地形建模
胡俊,中南大学--InSAR三维形变测量理论与应用
黄国满,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SAR测图技术应用
刘斌,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域地质灾害隐患识别InSAR技术思路与处理策略
楼良盛,西安测绘研究所--天绘二号卫星关键技术
唐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
王腾,北京大学--深度学习网络在广域InSAR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韦立登,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机载毫米波InSAR系统及应用新进展
杨红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GBInSAR发展现状及地质灾害监测应用
 
专题七:微弱运动目标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专题内涵:广域、多维、多模式、多平台协同目标探测与感知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陶然,北京理工大学--分数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其应用
陈曾平,中山大学--全息凝视雷达弱目标长时间积累技术试验进展
陈士超,中国兵器工业第203研究所--直升机载空地导弹对海探测识别技术和应用
单涛,北京理工大学--人体微多普勒分数域信号处理与行为识别
杜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可解释的雷达目标特征提取和识别
关键,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海上目标探测
郝程鹏,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多通道雷达抗干扰自适应检测方法研究
霍超颖,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7所--空天目标多维度特征挖掘技术研究
李东,重庆大学--多域多特征联合的SAR舰船目标智能检测
廖斌,深圳大学--低精度量化数字阵列雷达信号处理理论及方法
刘维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预警学院--多通道自适应检测理论及在干扰条件下雷达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专题八: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内涵:新体制天线、宽带共形天线、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测试等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程钰间,电子科技大学--多频共孔径相控阵天线
姜文,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英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
刘春恒,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网电所
刘长军,四川大学--S波段压控振荡器注入锁频调相的研究
毛小莲/周建华,上海莱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平面波综合阵列紧缩场测试方法研究
孙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张安学,西安交通大学--三维金属微波/毫米波器件设计
专题九: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智能雷达、雷达智能化、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智能信号与处理技术相关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白雪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复杂环境空间目标高分辨isar成像及识别
董刚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模型与数据联合驱动的目标识别
何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基于超宽带雷达的跌倒智能监测技术
刘海,广州大学--嫦娥五号探月雷达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王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雷达对海智能感知与抗干扰技术发展与应用
于俊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张磊,中山大学--空间目标雷达成像性能改善与信息处理进展
赵凌君,国防科技大学--SAR图像飞机目标检测与识别
专题十: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内涵:分布式雷达、MIMO雷达,信号与信息级融合探测、多源融合探测、无人平台协同探测、雷达组网技术等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高永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知识辅助的分布式MIMO雷达检测
兰剑,西安交通大学--Nonlinear estimation and filtering based on measurement conversions(基于量测转换的非线性估计与滤波)
李天成,西北工业大学--非常规动力学目标建模与组网雷达协同跟踪
李增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创新研究院--分布式雷达相参协同探测关键技术思考
刘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协方差矩阵结构的MIMO雷达目标自适应检测算法
鹿瑶,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多平台雷达点迹智能融合方法研究
石绍应,华东师范大学--多目标检测、跟踪、识别统一处理技术与应用
孙晓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分布式协同探测应用及发展
王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异源遥感影像配准
易伟,电子科技大学--分布式多雷达协同认知探测技术
专题十一:一体化技术
专题内涵:侦、干、探、通多功能一体化技术等;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郑纪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常文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侦干探通一体化电子系统技术
王向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频谱共享时代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技术研究
杨在,西安交通大学--频谱分析、波达方向估计与无限维压缩感知
左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一体化环境下最优节点设计技术》
专题十二:太赫兹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太赫兹雷达新体制新系统、太赫兹雷达成像与信号处理、太赫兹目标/地物特性、太赫兹雷达感知探测应用等
特邀报告专家(音序)持续邀请中:
东君伟,中山香山微波科技有限公司--太赫兹雷达标定与测量技术探索
李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西安分院--空间太赫兹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李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3所--太赫兹雷达系统及成像技术进展
李粮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207所--基于时域光谱紧缩场RCS测量技术研究
刘松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高频方法的太赫兹目标散射特性研究
罗成高,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雷达技术
孙厚军,北京理工大学--太赫兹前视成像探测技术及其应用
王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802所--基于太赫兹相干体制的气象目标探测技术
王瑞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雷达成像研究
吴福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机载太赫兹多功能视频成像雷达技术研究进展
杨琪,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雷达目标探测最新进展
尤睿,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空间系统中的太赫兹技术现状与未来
钟凯,天津大学--基于宽带光学太赫兹源的雷达散射截面测量技术
 
 
 
议题方向
专题一: SAR成像系统与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内涵:多频段、多极化、多角度、多通道、新模式 SAR 系统、成像、干涉、极化等相关。
 
专题二:高分辨ISAR成像系统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内涵:新体制ISAR技术、多维度、移动平台、多通道、干涉、目标识别等相关。
 
专题三:新体制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机会阵雷达、穿墙雷达、电磁涡旋,超宽带雷达,探地雷达、成像雷达等相关理论与技术
 
专题四: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内涵:毫米波雷达体制、汽车雷达、交通雷达、目标识别、生命体征测量、电磁干扰对抗、协同探测等相关。
 
专题五:气象雷达及其信号处理技术
专题内涵:气象雷达系统、单/双偏振天气雷达信号处理、云和降水反演、天气现象分类识别等相关。
 
专题六: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内涵:星载/机载/地基干涉SAR、地表形变测量、滑坡监测、沉降监测、结构监测等相关。
 
专题七:微弱运动目标探测与智能感知技术
专题内涵:广域、多维、多模式、多平台协同目标探测与感知等相关。
 
专题八: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内涵:新体制天线、宽带共形天线、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测试等相关。
 
专题九: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智能雷达、雷达智能化、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智能信号与处理技术相关 
 
专题十: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内涵:分布式雷达、MIMO雷达,信号与信息级融合探测、多源融合探测、无人平台协同探测、雷达组网技术等
 
专题十一:一体化技术
专题内涵:侦、干、探、通多功能一体化技术等;

专题十二:太赫兹雷达技术
专题内涵:太赫兹雷达新体制新系统、太赫兹雷达成像与信号处理、太赫兹目标/地物特性、太赫兹雷达感知探测应用等
 
 

投稿指南
投稿网址: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radar.html
投稿须知:会议邀请作者将原创的论文投往本会议,中英文兼收。 
稿件模板:   稿件模板.doc
最后一轮轮截止时间:2021年7月18日
保密承诺书:   保密文件模板.doc
论文发表:
请作者登陆会议网站提交文章。投稿后两个星期内快速答复推荐结果。
1.若希望文章推荐到会议合作期刊发表,截止日期前提交文章全文到投稿系统。收到组委会发的录用通知后,请按通知要求将文章全文提交至各支持期刊网站,由期刊编辑部审核录用后正式发表。
2.若希望文章发表在SPIE文集(EI收录),截止日期前提交英文摘要即可。会后提交英文全文,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
3.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即可,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录用通知发放:
       所有投稿录用结果将于7月22日前全部邮件通知完成,若没有收到组委会录用通知的投稿作者及时联系组委会查询。010-83326359,yuanzhidan@csoe.org.cn

       口头交流:日程中有口头报告安排的作者请提前准备PPT文件。报告语言中文,时间10分钟。
长乐A厅,PPT比例4:3
长乐B厅,PPT比例4:3
牡丹8厅,PPT比例16:9
百合1、2、3厅,PPT比例4:3
       粘贴交流:7月28日下午将海报张贴到poster区,粘贴交流时间是7月29日13:00-13:30;粘贴海报要求:尺寸为:高90cm,宽80cm,需打印成彩色,海报内容需标注稿件编号。


特别提醒,请您关注:
      1. 从南京到西安参会人员的防疫要求:高,中风险可能进不了西安,低风险地区需要72小时核酸检测报告,请各位参会人员注意自身防护;
      2. 河南近期有特大洪水,也请各位参会人员注意自身安全,注意铁路运行出行情况。


SPIE全文投稿链接:  所有投稿SPIE作者,于8月6日前全部邮件通知完成:
SPIE Manuscript submission link: https://spie.org/submissions/submit/overview.aspx?EventId=2604807
投稿要求:SPIE Manuscript Specifications_4 to 6 page papers, https://spie.org/conferences-and-exhibitions/authors-and-presenters/format-your-manuscript-multimedia-files-and-references
全文截稿时间9月30日

论文出版
SPIE会议文集(EI)、《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红外与激光工程》(EI)、《信号处理》(核心)、《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核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核心)、《现代防御技术》(核心)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无论有无投稿,均欢迎注册参会!
参会者到以下网址进行会议注册或可以现场注册
网址: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radar.html
 
会议费:2603元/人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雷达与信号+姓名”以便核对
 
会议将提供正规会议费发票。

企业赞助
 
下载文件
交通住宿
一、会议酒店名称:西安建国饭店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互助路2号
酒店预订:西安建国饭店白经理18966811173

 
二、交通路线(酒店与会场为同一地点)
1.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
(1)酒店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45公里,行车约60分钟,打车费用为150元/车(行业价,不按公里数);
(2)乘坐机场大巴5号线到西安建国饭店,费用为26元/人。机场发车时间  08:20至20:20,每隔40分钟一班,票价25元/每位。
2. 西安火车站
(1)酒店距西安火车站6公里,行车约20分钟,打车费用约为15元
(2)另火车站无直达西安建国饭店的公交车,需从五路口乘坐102、10路,在互助路站下即可,行车用时在30分钟左右。
3. 西安北客站(高铁):
(1)酒店距西安北客站(高铁)17公里,行车约30分钟,打车费用约为60元;
(2)亦可乘坐地铁2号线至北大街转乘1号线通化门站下车,后转乘3号线至长乐公园站下车,B2口出地铁,步行1分钟即可到达饭店。

联系方式
组委会联系人: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袁志丹, yuanzhidan@csoe.org.cn,010-83326359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单家亮,shanjialiang@csoe.org.cn ,010-63726007
企业赞助与展商联系人:
郭圣,010-83739883,guosheng@csoe.org.cn
鄂荣鹏,13001030561,erongpeng@csoe.org.cn
齐杰, 18610155222,qijie@cso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