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学会-第二届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大会
快速投稿快速报名分享好友 会议会展

第二届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及应用大会

2024-06-21~2024-06-2310172南京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点击查看地图)
场馆:南京珍宝假日饭店
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七研究所
快速投稿:
提交稿件
快速报名:
立即报名
活动说明
当代雷达系统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从国防军事到日常生活,雷达的身影随处可见。雷达的信号处理是雷达系统的核心,用于对接收到的回波进行检测和分析,为雷达系统的功能从早期的测距向更加多元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对于不同的目标和环境,雷达信号的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军事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双牵双驱下,雷达信号处理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并与雷达系统互相作用,日益呈现出新的特点,以适应雷达更加多元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论文集下载地址:https://pan.baidu.com/s/1TRKirPW2KvSJQhFWGlYe-Q?pwd=0621 
 
提取码:详见会议资料袋中的特邀报告文集

专题方向:
专题一、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二、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三、星载气象海洋探测及处理技术
专题四、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五、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六、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七、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八、一体化技术

专题九、激光雷达技术
       
专题十:信息超材料在雷达中的应用
专题十一:
临空空间目标感知与探测技术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更新中
东南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联办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
武汉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支持单位:
四川辰宇微视科技有限公司
谷渴激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南京盈思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星太宇科技有限公司
大会主席:
杨小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铁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
大会共主席
周小阳 东南大学
杨小鹏  北京理工大学
全英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鲁耀兵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龚威  武汉大学
欧阳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陈珲 东南大学

唐世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毛飞跃  武汉大学
房亮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

邓洪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专家报告
专题一、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主席
陈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勇,哈尔滨工业大学
罗丁利,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
王岩,北京理工大学
廖可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白雪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目标深度网络成像
黄钟泠(西北工业大学)——知识引导的可信SAR目标智能解译技术研究进展
刘艳阳(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我国差分干涉SAR卫星发展现状及后续发展方向
张  过(武汉大学)—— 高分辨率Ka频段SAR卫星遥感测绘关键技术及应用
毛新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成像条件下的星载高分宽幅SAR和车载毫米波SAR成像
孙  显(中国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SAR复杂场景智能解译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践
徐  刚(东南大学)—— 合成孔径雷达稀疏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王  岩(北京理工大学)—— 星载SAR场景匹配曲线成像技术
刘恒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干涉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超高分辨雷达成像
杨  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广域星载SAR海上目标成检一体处理方法
尤亚楠(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Transformer的SAR图像目标检测识别技术
专题、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主席
郑乐 北京理工大学
黄岩,东南大学
高彧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胡雪瑶(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用高精度毫米波雷达技术
陈  鹏(东南大学)——基于协方差矩阵重构的稳健抗干扰波束形成技术
崔原豪(南方科技大学)——毫米波系统发展及多功能趋势
姚  誉(海南大学)
邓振淼(中山大学)——毫米波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
陈  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兰  剑(西安交通大学)
专题星载气象海洋探测及处理技术
专题主席
李一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周武,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胡菊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艾未华,国防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鲍青柳(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极化微波散射计风场反演技术研究
陈  柯(华中科技大学)—— SMOS亮温数据精度提升方法及其在海洋盐度遥感中的应用
陈良兵(中山大学)—— 大气遥感镜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测量方法
胡菊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三号微波温度计定标及检验
靳  榕(华中科技大学)—— 待定
林文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星载微波散射计定量遥感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刘淑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海面温度被动微波遥感探测原理及反演方法
卢海梁(武汉大学珞珈实验室)—— 海面运动舰船毫米波辐射被动干涉探测算法研究
吕容川(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太赫兹冰云成像仪机载关键技术验证
肖程望(中南大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图像重建和定标
赵现斌(国防科技大学)—— 星载SAR遥感海面降水方法研究
赵屹立(江苏海洋大学)—— 基于ETC方法的MWRI/FY-3D, AMSR2/GCOM-W1和 iQuam海表温度产品对比分析
张利强(航天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海洋盐度遥感射频干扰检测方法进展研究
专题、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主席
田卫明,北京理工大学
梁兴东,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葛大庆(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与新体制SAR卫星需求
郭其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机载阵列干涉SAR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
李陶(武汉大学)—— 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在水利工程及滑坡变形的应用进展
李永生(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基于云服务的开放式InSAR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
楼良盛(西安测绘研究所)—— 航天微波测绘产品生产问题思考
韦立登(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机载InSAR地形测绘应用技术研究
杨书成(中国测绘科学院)
于瀚雯(电子科技大学)—— 单极化TSPA-InSAR树高测量技术
朱茂(北京东方至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AR技术的潜在风险房屋监测识别和违建监测应用
专题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曹晨,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刘泉华,北京理工大学
陈洪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严俊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海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艾小锋(国防科技大学)— 多雷达协同舰船目标特征提取方法
陈洪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双基地协同ISAR成像边界及试验验证
程远(清华大学)—— 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场景及分级要求研究
韩阔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创新院)—— 多雷达信号级协同探测技术
梁振楠(北京理工大学)—— 分布式雷达信号级协同干扰感知技术研究
刘伟(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VLBI技术对雷达协同作用的启示
冉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速平台单/双基SAR快速时域成像技术研究
石绍应(华东师范大学)—— 多源协同探测研究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空天协同对地海目标雷达成像技术
严俊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网络化雷达协同资源分配与精细化融合技术
杨利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分布式协同探测技术
赵博(深圳大学)—— 资源受限平台的单比特雷达成像技术
祝家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 分布式光学协同探测
专题、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主席
伍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王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李业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傅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陈晓明(西安交通大学)—— 相控阵天线多波位快速测试与校准方法研究
程钰间(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集成天线技术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 超宽带稀布阵列优化设计研究
黄冠龙(佛山大学)—— 毫米波天线3D打印及辐射测量技术
刘颜回(电子科技大学)——大规模阵列天线布局及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李志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紧缩场低频极限研究
吕政良(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 智能蒙皮天线应力-电性能实时测试技术
吴  凡(东南大学)—— 二维波束电扫圆极化反射阵天线研究
赵鲁豫(安徽大学)——相控阵天线耦合调控及宽角扫描技术
张  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控阵天线辐射与散射分析与控制
专题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池庆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
万俊,重庆大学
刘康,国防科技大学
徐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畅  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雷达对抗策略协同生成技术:从人工到智能
曹运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小样本雷达有源干扰识别
郭昱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源信息跨域学习在SAR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刘红彦(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先验信息的微波波前调制前视成像技术
李  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模型与数据双驱动的空间电磁态势智能认知
罗成高(国防科技大学)—— 太赫兹单光子雷达前视三维成像技术
彭嗣婷(一种基于自适应MADDPG算法的协同观测阵位配置算法
)—— 一种基于自适应MADDPG算法的协同观测阵位配置算法
施宏宇(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人工智能的可重构幅相调控电路设计及其应用
文  才(西北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波形设计
张新征(重庆大学)—— 复杂场景SAR图像目标智能检测与识别若干进展
专题、一体化技术
专题主席
郑纪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唐波,国防科技大学
钱君辉,重庆大学
刘永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崔国龙 (电子科技大学)—— 面向多目标跟踪与追逃的无人机群联盟博弈理论
黄天耀 (北京科技大学)—— 面向接收端的一体化技术:同时同频到达雷达通信信号处理方法
廖  斌 (深圳大学)—— 大规模阵列雷达通信一体化波束赋形技术
梁军利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符号距离/方向判别的MIMO DFRC系统波形设计
刘永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与处理
李小龙 (电子科技大学)—— 机载分布式MIMO雷达高速目标多维信号处理技术
时晨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频控阵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王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Sub-6G通感一体化基站与开放试验平台研究概述
万良田 (大连理工大学)—— 低零功率目标跨域联合探测技术研究
王向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MIMO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与波束赋形
尉志青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协作感知方法
肖国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功能数字阵列集成微系统技术
专题激光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
刘继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狄慧鸽,西安理工大学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卜令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星载IPDA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及应用
梅  亮(大连理工大学)—— 超景深成像激光雷达及其农业应用
毛建东(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地区拉曼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云微物理特性研究
史  硕(武汉大学)—— 高光谱激光雷达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王新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高 分辨率门控激光相机雷达
王玉峰(西安理工大学)—— 激光遥感斜程能见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徐  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复杂大气气溶胶环境激光光束传输散射研究
张  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远程时间门控激光拉曼光谱关键技术及应用
专题十:信息超材料在雷达中的应用
专题主席:
陈展野,东南大学
许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迟百宏(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雷达波隐身-伪装电磁超材料设计与先进制造
戴奉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超表面孔径的微波成像
符道临(江苏赛博空间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超表面(RIS)技术与现网试验
蒋俊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图信号处理及其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刘子威(南京邮电大学)—— 从视距到非视距——超材料与雷达应用结合初探
李思佳(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数字编码透射超构表面的多极化多波束设计研究
李佳成(东南大学)—— 基于表面极化率模型的超表面散射特性表征
王思然(东南大学)——基于时域编码超材料的雷达微多普勒特征生成平台
万继响(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 超材料天线在星载雷达中的应用
王俊杰(国防科技大学)—— SAR目标电磁特征调控技术
于瑞涛(杭州市钱塘区信息高等研究院)—— 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型天线技术
朱士涛(西安交通大学)—— 超表面辅助的聚束频分调制天线与波束扫描探测应用
专题十一:临空目标感知与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石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于哲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刘伟,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财品,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柏业超(南京大学)——随机矩阵理论在弱相参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陈  伟(安徽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超声速等离子体流场参数反演研究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目标特性及特征识别
黄晓伟(北京理工大学)——高速飞行等离子体全波电磁算法与地面实测校验
刘箭言(航天一院十所)——高速飞行器电磁感知关键技术及挑战
罗  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频率分集信号在临近空间高速目标探测中的应用
马  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高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值模拟与地面试验研究
沈晓静(四川大学)——落点约束的动态系统建模和轨迹外推方法研究
杨  伟(电子科技大学)——超电大复杂目标特性仿真与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袁承勋(哈尔滨工业大学)——拓扑边缘态在等离子体通信黑障中的应用
周伟奇(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等离子体鞘套目标雷达信号调制模型及生成技术
郑纪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雷达探测理论与方法研究
议题方向
专题一、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涵盖:多频段、多极化、多角度、多通道、新模式 SAR 系统、成像、干涉、极化等相关

 
专题二、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涵盖:毫米波雷达体制、汽车雷达、交通雷达、目标识别、生命体征测量、电磁干扰对抗、协同探测等相关

 
专题三、星载气象海洋探测及处理技术
专题涵盖:星载气象雷达新系统及信号处理,大气海洋探测机理,大气海洋参数反演,射频干扰检测及抑制等

 
专题四、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涵盖:星载/机载/地基干涉SAR、地表形变测量、滑坡监测、沉降监测、结构监测等相关

 
专题五、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涵盖:分布式雷达、MIMO雷达,信号与信息级融合探测、多源融合探测、无人平台协同探测、雷达组网技术等相关

 
专题六、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涵盖:新体制天线、宽带共形天线、相控阵天线、雷达天线测试等相关

 
专题七、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涵盖:智能雷达、雷达智能化、数据与知识驱动的智能信号与处理技术相关

 
专题八、一体化技术

专题涵盖:侦、干、探、通多功能一体化技术

 
专题九、激光雷达技术

专题涵盖:新型激光雷达、硬件关键技术、三维数据处理、环境立体监测、气候变化应用等相关

专题十、信息超材料在雷达中的应用
专题涵盖:信息超材料结合的雷达信号处理、关联成像、硬件关键技术、通感一体及应用

 
专题十一、临空空间目标感知与探测技术
专题涵盖:临近空间高速目标雷达探测技术、感知、协同感测技术等

 

 


投稿指南
 投稿网址: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radar2024.html
中英文稿件兼收,请作者登录网站提交稿件,组委会请程序委员会专家进行审稿,通过审查的稿件将被大会录用,收录在会议投稿文集中。
审稿周期一般为2-3周左右。
录用通知将按照投稿时间先后顺序陆续发送,以邮件形式发送至通讯作者邮箱。
 
英文稿件:
英文稿件投稿时,需先在会议网站上先提交英文摘要(300-500单词),摘要审稿通过后,再按照录用通知的要求到SPIE网站提交全文。
英文稿件通过审稿后,将被SPIE会议论文集(EI检索)收录。
中文稿件:
中文稿件投稿时,需在会议网站上直接提交稿件全文,会根据选择推荐给相应期刊。 (成功录用组委会会直接发正式录用邮件)
若不发表文章:
若只申请做口头或张贴交流,请提交中文摘要
(300-500字),并在投稿系统的期刊栏选择“不发表,仅交流”。
 
英文稿件摘要模板:
 
Abstract Template.doc
英文稿件全文模板:
 SPIE格式要求.doc
中文稿件模板:
 中文模板.doc
保密承诺书:
 
会议论文保密承诺.doc

支持期刊:
PhotoniX、SPIE会议文集(EI)、《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红外与激光工程》(EI)、《信号处理》(核心)、《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核心)、《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核心)、《现代防御技术》(核心)、《雷达学报(EI)、《遥感学报》(EI)、《电子与信息学报》(ESCI)

 


 
报告人准备:
报告语言:中文
ppt比例:待定
所有报告人应在预定演讲前至少15分钟到达相应的会议室,并将ppt拷贝到组委会的电脑上进行演示。

 
海报准备:
请作者自行打印海报,在报到时交给注册台会务人员,并在规定的海报交流时段站在海报旁回答问题,同与会者进一步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
口头报告作者也可以张贴海报。
推荐海报尺寸:0.8m(宽)*0.9m(高)
模板:   Poster-Template--80cmx90cm .pptx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会议费:
普通代表3202元/人,学生代表2202元/人
6月1日前缴费普通代表3002元/人,学生代表2002元/人

会议费包括:
1、
所有会场和展区入场;
 
2、2-3午餐,1-3晚餐,会议期间茶歇;
3、会议手册、会议投稿文集、资料袋。
注册地址: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radar2024.html

付款方式:
1.在线支付(优选):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在线支付页面,选择“支付宝”在线完成支付;
2.汇款转账:汇款时请务必注明“姓名+雷达”,以便核对;
3.可以先注册填写参会信息,现场再刷卡付费;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注意事项: 
1. 退款:会议费在会前2周之前可退全款,会前2周以后因产生会议成本将不再支持退款;
2. 发票:会议费发票将在会前两周至会后两周内集中处理;
3. 如果您计划先个人垫付再报销,请先跟单位财务确认好是否支持这种方式;
4. 会议费不包含论文出版费、住宿费等;
5. 若要享受提前缴费优惠,请于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支付;
6. 邀请报告人也需要注册并缴纳会议费。

会员申请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学会以学术交流、工业展览、技术评估、项目转化、教育培训、融资对接、印刷出版、信息网络等多种形式,搭建产学研大平台,以培养助推光学工程年轻领军人才。学会官网:www.csoe.org.cn
会员申请流程:
1. 
点击链接https://www.csoe.org.cn/Site/Passport/signup.html,注册会员采集系统,点击“会员申请”,填写个人信息,推荐人”这一栏填写活动名称“雷达,组委会将协助跟进后续审核等具体事宜
2. 秘书处报送理事会审查;
3. 审查通过后邮件通知缴费;
4. 收到会费后由秘书处开具会费发票并颁发电子会员证。
 
 附件0-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简介.pdf
 附件1-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员管理办法(权利义务).pdf
 附件2-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费收取和使用管理办法.pdf
 

企业赞助
 

项 目

尊 享 权 益

价 格

整体赞助A


(1)尊享大会赞助单位荣誉;
(2)在研讨会官方网站、会议手册、会议背景墙体现赞助单位的LOGO或名称;
(3)赞助单位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安排嘉宾席就座;
(4)在会场外显著位置摆放展台做企业产品和资料展示;
(5)可在分会或论坛上安排口头宣讲报告(15分钟);
(6)免费在大会手册刊登A4彩色广告两页( A4正反面);
(7)免费参会名额4个(含会议资料、参会证和午晚餐)

万元

整体赞助B

(1)尊享研讨会赞助单位荣誉;
(2)在研讨会官方网站、会议手册、会议背景墙体现赞助单位的LOGO或名称;
(3)在会场外显著位置摆放展桌做企业产品和资料展示;
(4)免费参会名额2个(含会议资料、参会证和午晚餐)

叁万元

单项赞助

(1)按照赞助单位需求单独组织相关产业论坛、小型技术解决方案讨论会、专家对接座谈会等活动(组委会提供场地);
(2)赞助晚宴,请赞助单位领导致辞、会场外排放易拉宝;
(3)赞助会议礼品并加印企业LOGO(不超过400个);
(4)赞助会议用品(资料袋、笔、本、代表证)并加印企业LOGO(不超过400个)。

五万元

资料赞助


(1)在会议手册上刊登一页彩色广告( A4正反面);
(2)现场发送宣传资料(限10页内,不超过400份)。
注:以上方式二选一。

壹万元

线上宣传赞助  提供会议官网及相关公众号等平台的线上宣传。   壹
 


联系人:
索尼珂
电 话:022-58168515, 15122063125
汇款信息:
学会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备注:
1.本赞助方案由主办方负责解释。有疑问请电话咨询组委会;
2.会场展台位置选择根据签署协议时间先后顺序决定;
3.整体赞助和单项赞助可兼选,费用可以优惠;单项赞助可以实物方式提供。
4.合作协议签署后30日内赞助方须向指定银行账号支付约定的费用,主办方收到费用后2周内开具正规发票。


下载文件
交通住宿
珍宝假日 
会场
南京珍宝假日饭店(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双龙大道1706号)

会议协议酒店
南京珍宝假日饭店(南京江宁店)


住宿费
住宿费自理,会议协议价:高级单间 440元/间/晚(单早),高级标间 440元/间/晚(双早),豪华双床房 470元/间/晚(双早),行政标间 490元/间/晚(双早)
预订方式
预定酒店请联系:胡经理,13913905464,告知参加雷达会议,可以享受会议协议价。
 
 
交通
南京火车站
南京站上车,乘坐地铁1号线(中国药科大学方向),在百家湖站下车(1号口出)步行700米即到;打车约60元。
南京南站
南京南站上车,乘坐地铁1号线(中国药科大学方向),在百家湖站下车(1号口出)步行700米即到;打车约20元
禄口机场
乘坐机场线S1(地铁)在南京南站下车,然后按换乘地铁1号线(中国药科大学方向),在百家湖站下车(1号口出)步行700米即到;打车约90元。

联系方式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索尼珂(注册、投稿、赞助),022-58168515,15122063125,sonik@csoe.org.cn
白宇,18846760952,by@csoe.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