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专题主席:
陈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勇,哈尔滨工业大学
罗丁利,中国兵器工业第206研究所
王岩,北京理工大学
廖可非,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白雪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目标深度网络成像
黄钟泠(西北工业大学)——知识引导的可信SAR目标智能解译技术研究进展
刘艳阳(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我国差分干涉SAR卫星发展现状及后续发展方向
张 过(武汉大学)—— 高分辨率Ka频段SAR卫星遥感测绘关键技术及应用
毛新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杂成像条件下的星载高分宽幅SAR和车载毫米波SAR成像
孙 显(中国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SAR复杂场景智能解译关键技术及应用实践
徐 刚(东南大学)—— 合成孔径雷达稀疏成像与目标识别技术
王 岩(北京理工大学)—— 星载SAR场景匹配曲线成像技术
刘恒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干涉雷达目标识别技术研究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超高分辨雷达成像
杨 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广域星载SAR海上目标成检一体处理方法
尤亚楠(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Transformer的SAR图像目标检测识别技术
专题二、毫米波雷达智能探测技术与民用应用
专题主席:
郑乐 北京理工大学
黄岩,东南大学
高彧博,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胡雪瑶(北京理工大学)——智能交通用高精度毫米波雷达技术
陈 鹏(东南大学)——基于协方差矩阵重构的稳健抗干扰波束形成技术
崔原豪(南方科技大学)——毫米波系统发展及多功能趋势
姚 誉(海南大学)
邓振淼(中山大学)——毫米波生命体征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
陈 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兰 剑(西安交通大学)
专题三、星载气象海洋探测及处理技术
专题主席:
李一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周武,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胡菊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艾未华,国防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鲍青柳(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全极化微波散射计风场反演技术研究
陈 柯(华中科技大学)—— SMOS亮温数据精度提升方法及其在海洋盐度遥感中的应用
陈良兵(中山大学)—— 大气遥感镜像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测量方法
胡菊旸(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风云三号微波温度计定标及检验
靳 榕(华中科技大学)—— 待定
林文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星载微波散射计定量遥感进展与发展趋势分析
刘淑波(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海面温度被动微波遥感探测原理及反演方法
卢海梁(武汉大学珞珈实验室)—— 海面运动舰船毫米波辐射被动干涉探测算法研究
吕容川(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太赫兹冰云成像仪机载关键技术验证
肖程望(中南大学)—— 基于深度学习的综合孔径辐射计图像重建和定标
赵现斌(国防科技大学)—— 星载SAR遥感海面降水方法研究
赵屹立(江苏海洋大学)—— 基于ETC方法的MWRI/FY-3D, AMSR2/GCOM-W1和 iQuam海表温度产品对比分析
张利强(航天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海洋盐度遥感射频干扰检测方法进展研究
专题四、雷达干涉测量及应用技术
专题主席:
田卫明,北京理工大学
梁兴东,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葛大庆(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与新体制SAR卫星需求
郭其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机载阵列干涉SAR数据处理中的关键技术
李陶(武汉大学)—— 星载SAR差分干涉测量在水利工程及滑坡变形的应用进展
李永生(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基于云服务的开放式InSAR高性能计算技术研究和应用
楼良盛(西安测绘研究所)—— 航天微波测绘产品生产问题思考
韦立登(北京无线电测量研究所)—— 机载InSAR地形测绘应用技术研究
杨书成(中国测绘科学院)
于瀚雯(电子科技大学)—— 单极化TSPA-InSAR树高测量技术
朱茂(北京东方至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SAR技术的潜在风险房屋监测识别和违建监测应用
专题五、雷达协同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曹晨,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
刘泉华,北京理工大学
陈洪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严俊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海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艾小锋(国防科技大学)— 多雷达协同舰船目标特征提取方法
陈洪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双基地协同ISAR成像边界及试验验证
程远(清华大学)—— 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场景及分级要求研究
韩阔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创新院)—— 多雷达信号级协同探测技术
梁振楠(北京理工大学)—— 分布式雷达信号级协同干扰感知技术研究
刘伟(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VLBI技术对雷达协同作用的启示
冉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高速平台单/双基SAR快速时域成像技术研究
石绍应(华东师范大学)—— 多源协同探测研究
武俊杰(电子科技大学)—— 空天协同对地海目标雷达成像技术
严俊坤(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网络化雷达协同资源分配与精细化融合技术
杨利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分布式协同探测技术
赵博(深圳大学)—— 资源受限平台的单比特雷达成像技术
祝家莹(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所)—— 分布式光学协同探测
专题六、雷达天线与测试技术
专题主席:
伍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王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李业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傅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陈晓明(西安交通大学)—— 相控阵天线多波位快速测试与校准方法研究
程钰间(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集成天线技术
丁大志(南京理工大学)—— 超宽带稀布阵列优化设计研究
黄冠龙(佛山大学)—— 毫米波天线3D打印及辐射测量技术
刘颜回(电子科技大学)——大规模阵列天线布局及波束赋形技术研究
李志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紧缩场低频极限研究
吕政良(中国电科电子科学研究院)—— 智能蒙皮天线应力-电性能实时测试技术
吴 凡(东南大学)—— 二维波束电扫圆极化反射阵天线研究
赵鲁豫(安徽大学)——相控阵天线耦合调控及宽角扫描技术
张 帅(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相控阵天线辐射与散射分析与控制
专题七、智能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池庆玺,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部
万俊,重庆大学
刘康,国防科技大学
徐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畅 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雷达对抗策略协同生成技术:从人工到智能
曹运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小样本雷达有源干扰识别
郭昱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源信息跨域学习在SAR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刘红彦(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先验信息的微波波前调制前视成像技术
李 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模型与数据双驱动的空间电磁态势智能认知
罗成高(国防科技大学)—— 太赫兹单光子雷达前视三维成像技术
彭嗣婷(一种基于自适应MADDPG算法的协同观测阵位配置算法)—— 一种基于自适应MADDPG算法的协同观测阵位配置算法
施宏宇(西安交通大学)—— 基于人工智能的可重构幅相调控电路设计及其应用
文 才(西北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系统波形设计
张新征(重庆大学)—— 复杂场景SAR图像目标智能检测与识别若干进展
专题八、一体化技术
专题主席:
郑纪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唐波,国防科技大学
钱君辉,重庆大学
刘永军,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崔国龙 (电子科技大学)—— 面向多目标跟踪与追逃的无人机群联盟博弈理论
黄天耀 (北京科技大学)—— 面向接收端的一体化技术:同时同频到达雷达通信信号处理方法
廖 斌 (深圳大学)—— 大规模阵列雷达通信一体化波束赋形技术
梁军利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符号距离/方向判别的MIMO DFRC系统波形设计
刘永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与处理
李小龙 (电子科技大学)—— 机载分布式MIMO雷达高速目标多维信号处理技术
时晨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频控阵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优化设计方法研究
王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Sub-6G通感一体化基站与开放试验平台研究概述
万良田 (大连理工大学)—— 低零功率目标跨域联合探测技术研究
王向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MIMO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设计与波束赋形
尉志青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通信感知一体化的协作感知方法
肖国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多功能数字阵列集成微系统技术
专题九、激光雷达技术
专题主席:
刘继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狄慧鸽,西安理工大学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卜令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星载IPDA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及应用
梅 亮(大连理工大学)—— 超景深成像激光雷达及其农业应用
毛建东(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地区拉曼激光雷达探测气溶胶-云微物理特性研究
史 硕(武汉大学)—— 高光谱激光雷达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王新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高 分辨率门控激光相机雷达
王玉峰(西安理工大学)—— 激光遥感斜程能见度探测技术研究进展
徐 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复杂大气气溶胶环境激光光束传输散射研究
张 普(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远程时间门控激光拉曼光谱关键技术及应用
专题十:信息超材料在雷达中的应用
专题主席:
陈展野,东南大学
许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迟百宏(中国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雷达波隐身-伪装电磁超材料设计与先进制造
戴奉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基于超表面孔径的微波成像
符道临(江苏赛博空间科学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超表面(RIS)技术与现网试验
蒋俊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图信号处理及其在雷达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刘子威(南京邮电大学)—— 从视距到非视距——超材料与雷达应用结合初探
李思佳(空军工程大学)—— 基于数字编码透射超构表面的多极化多波束设计研究
李佳成(东南大学)—— 基于表面极化率模型的超表面散射特性表征
王思然(东南大学)——基于时域编码超材料的雷达微多普勒特征生成平台
万继响(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 超材料天线在星载雷达中的应用
王俊杰(国防科技大学)—— SAR目标电磁特征调控技术
于瑞涛(杭州市钱塘区信息高等研究院)—— 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型天线技术
朱士涛(西安交通大学)—— 超表面辅助的聚束频分调制天线与波束扫描探测应用
专题十一:临空目标感知与探测技术
专题主席:
石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于哲峰,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刘伟,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李财品,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更新中):
柏业超(南京大学)——随机矩阵理论在弱相参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陈 伟(安徽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高超声速等离子体流场参数反演研究
郭立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临近空间高超声速飞行器目标特性及特征识别
黄晓伟(北京理工大学)——高速飞行等离子体全波电磁算法与地面实测校验
刘箭言(航天一院十所)——高速飞行器电磁感知关键技术及挑战
罗 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频率分集信号在临近空间高速目标探测中的应用
马 平(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高速飞行器电磁散射特性数值模拟与地面试验研究
沈晓静(四川大学)——落点约束的动态系统建模和轨迹外推方法研究
杨 伟(电子科技大学)——超电大复杂目标特性仿真与雷达成像技术研究
袁承勋(哈尔滨工业大学)——拓扑边缘态在等离子体通信黑障中的应用
周伟奇(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 等离子体鞘套目标雷达信号调制模型及生成技术
郑纪彬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临近空间高超声速目标雷达探测理论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