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报告:
宋宏伟 上海大学——稀土掺杂/稀土基钙钛矿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进展
柳 强 清华大学——光纤材料:从激光光源到成像应用
潘世烈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型深紫外光电功能晶体研究
肖云峰 北京大学——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学与光子学
陆朝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计算机工程
专题一:非线性光子学与器件
专题主席:
文双春,湖南大学
张浩力,兰州大学
刘 辉,南京大学
王 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 晗,深圳大学
刘智波,南开大学
专题共主席:
徐加良,南开大学
王 强,兰州大学
赵楚军,湖南大学
高 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高亚臣,黑龙江大学
专题秘书:
高 扬,黑龙江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常 林,北京大学——高相干片上光梳
陈智慧,中南大学——低对称性二维材料非线性光学调控及机理研究
邓时滨,南开大学——Exciton Spatiotemporal Imaging: From Classical Diffusion to Quantum Correlations
黄春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共形变换的片上宽带频率转换器件
雷党愿,香港城市大学——等离激元纳腔中的非线性光学和量子隧穿现象
李晓辉,陕西师范大学
李伟奇,哈尔滨工业大学——半导体器件激光单粒子效应仿真研究
刘 辉,南京大学——扭转光学晶格中拓扑简并点的产生、合并与链接
刘韡韬,复旦大学——低维界面的非线性光学研究
聂仲泉,国防科技大学——基于多参量调控的飞秒激光激发多功能材料的超快光学非线性及应用研究
盛 冲,南京大学——基于超构波导的片上非线性光生太赫兹波
盛晓伟,安徽师范大学——分子间聚集对其光限幅特性的影响机制
王高中,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Novel mode-lockers based on layered nanostructures
王迎威,中南大学——Observation of polaronic state assisted sub-bandgap saturable absorption
吴施伟,复旦大学——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 for resolving magnetic polymorphism in CrSBr
袁 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二维金属卤素钙钛矿电声耦合作用与电荷输运机制
易觉民,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赵楚军,湖南大学——高效率掺铒氟化物光纤激光的调制与调谐
赵三根,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各向异性光学晶体材料
郑燕青,宁波大学——RCOB系列晶体的激光应用回顾与展望
专题二:光场调控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蔡阳健,山东师范大学
程 亚,华东师范大学
陈险峰,上海交通大学
陈树琪,南开大学
詹其文,上海理工大学
程 强,东南大学
专题共主席:
陈理想,厦门大学
李 鹏,西北工业大学
张 沛,西安交通大学
冯 甫,之江实验室
专题秘书:
梁春豪,山东师范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陈书青,深圳大学——级联相位调制的结构光场调控及应用
丁卫强,哈尔滨工业大学——微纳结构中的增加光力与光操控
冯 甫,浙江大学——从时空光场调控到全光神经网络
谷渝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飞焦点激光与相对论电子束相互作用的X射线产生研究
何辛涛,中山大学——合成维度拓扑纳米梁激光器
黄 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Flat-band Nanowire Metasurfaces
李翠红,之江实验室——纳米颗粒的光镊操控与传感应用
林锦添,中科院上海光机所——薄膜铌酸锂平台的超连续谱产生、布里渊微激光及相位匹配频率转换
刘海港,上海交通大学——涡旋光场非线性频率转换研究
陆宝乐,西北大学——基于相位区域相干调制的手性变换螺旋结构光
陆 华,西北工业大学——拓扑绝缘体等离激元的产生、调控及功能器件
马光东,西安交通大学——基于光学衍射神经网络的光计算研究
石 鹏,深圳大学——拓扑结构光场中的奇点及拓扑稳定传输性质
王汉斌,北京交通大学——结构光场的调控生成与高效传输机制研究
王绍军,苏州大学——Tailoring Quasi-BICs through Lattice and Multipolar Engineering in Dielectric Metasurfaces
肖发俊,西北工业大学——等离激元纳腔的模式调控及在荧光增强中的应用
徐亚东,苏州大学——梯度超构表面:异常衍射理论及波前调控
袁璐琦,上海交通大学——基于合成频率维度晶格模型的光场调控
张 琛,西北大学——基于非迭代区域化相位分割的空间光多维调控与应用研究
张文定,西北工业大学——Fiber Vector Light-Field-Based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张武虹,厦门大学——结构光场的热透镜效应
朱文国,暨南大学
朱晓龙,华东师范大学——Resonant Laser Printing of Large-area Optical Metasurfaces
专题三:光子材料与器件
专题主席:
邱建荣,浙江大学
苏良碧,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徐 科,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徐春祥,东南大学
陈冠英,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共主席:
周时凤,华南理工大学
高峻峰,大连理工大学
王鹏飞,东北师范大学
吴少凡,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吴云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专题秘书:
陆 敏,吉林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董国平,华南理工大学——复合玻璃光纤及其光学应用
董红星,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高性能半导体微纳激光器的可控制备及物理机制研究
高峻峰,大连理工大学——低维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理论设计
韩 凝,中国计量大学——三维拓扑光子超材料中的拓扑相及单向拓
李 杨,广州医科大学/宁波大学——新型发光材料性能调控及应用
李国岗,中国地质大学——智能响应光电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发光调控机制研究
林常规,宁波大学——新型硫系玻璃创制及应用研究
卢俊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激光模式调控与应用
谭德志,之江实验室——玻璃结构与光子功能调控
王 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基于X射线多普勒测速的等离子体流体速度场时空分布诊断技术研究
王训四,宁波大学——中红外高性能硫系光纤及集成技术
吴云涛,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张培晴,宁波大学——硫系玻璃微结构透镜制备及应用
赵 媛,江南大学——全无机卤化物钙钛矿手性膜的制备及加密应用
专题四:发光、显示与照明技术
专题主席:
董 斌,大连民族大学
解荣军,厦门大学
张勤远,华南理工大学
王 乐,中国计量大学
陈佳宁,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张 宇,吉林大学
吕俊鹏,东南大学
唐爱伟,北京交通大学
徐 文,大连民族大学
专题秘书:
张正龙,陕西师范大学。
刘凯凯,郑州大学
徐旭辉,昆明理工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房双强,中国计量大学——应力发光时间动态分析与四足机器人的远程控制
海热古·吐逊,新疆医科大学——等离激元热梯度效应对稀土发光微纳晶体发光特性的影响
郝 翔,浙江大学——基于计算的点扩散函数工程
李瑞梓,西北工业大学——强束缚激子闪烁体及 X 射线成像研究
林 晓,浙江大学——随机媒质中的自由电子共振渡越辐射
刘正君,哈尔滨工业大学——基于计算光学的无透镜成像方法
满忠伟,北京交通大学——
谭林玲,宁波大学——红外硫系玻璃及其成像应用
夏志国,华南理工大学——稀土4f-5d跃迁发光调控与新材料创制
禹德朝,上海理工大学——稀土掺杂紫外上转换微纳发光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探讨
专题五:太阳能电池与光电器件
专题主席:
宋宏伟 上海大学
张晓丹 南开大学
唐建新 苏州大学
袁明鉴 南开大学
专题共主席:
沈 亮,吉林大学
于伟泳,山东大学
钟羽武,福州大学
赵德威,四川大学
秦川江,中国科学院长春应化所
专题秘书:
陈 聪,河北工业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陈 聪,河北工业大学——金属卤化物光电器件
段春晖,华南理工大学——高性能低成本有机光伏材料
胡笑添,南昌大学——可印刷柔性光伏器件
黎 阳 石河子大学——待定
李 阳,四川大学——CsPbBr3钙钛矿光学增益调控策略及激光器性能研究
刘丰珍,中国科学院大学——高效化合物/晶体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研究
麦耀华,暨南大学——柔性钙钛矿太阳电池及其产业化
孙会靓,赣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n-型高分子半导体材料与器件
王奉友,吉林师范大学——超薄钙钛矿电池的纳米光学结构优化及性能提升研究
王长擂,苏州大学——钙钛矿叠层光伏的多物理仿真与实验
杨晓东,石河子大学——低维钙钛矿材料中的新型界面
臧志刚,重庆大学——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吸光层、传输层及界面协同优化的研究
张伟川,南华大学——待定
专题六:超快、超强激光技术与应用
专题主席:
魏志义,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柳晓军,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研究创新院
冷雨欣,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朱启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刘文军,北京邮电大学
张金伟,华中科技大学
兰鹏飞,华中科技大学
李平雪,北京工业大学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
朱江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曹凯强,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时空整形超快激光高效率高质量诱导微孔结构
陈玮冬,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所——飞秒镱碱土金属氟化物晶体被动锁模激光器的研究进展
代 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自动锁模光纤激光频率梳技术研究
杜 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超快光谱技术在光电材料及器件中的应用
宫晓春,浙江大学——Post pulse compression of high power Yb laser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attosecond science
林 迪,广东工业大学——基于空芯反谐振光纤的大能量超短脉冲光纤锁模激光器研究
刘 军,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新型超快光场产生及时空测量
刘 一,上海理工大学——紫外和极紫外超快时空涡旋光的产生
孙敬华,东莞理工学院——高功率高效率飞秒激光紫外三倍频产生
田文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GHz全固态飞秒激光技术及非线性频率变换
田 野,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超快强激光调控亚相对论无碰撞激波研究
王虎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软X射线阿秒光源及成像应用研究进展
王 庆,北京理工大学——基于Cr:ZnSe/ZnS的中红外飞秒激光产生
王小伟,国防科技大学——The generation of broadband coherent XUV radiation in strong laser fields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面向驱动器应用的高能量高功率激光脉冲产生与放大
徐 露,华中科技大学——太瓦量级单光学周期CEP稳定的超快红外激光
徐世祥,深圳大学——超快旋转光场产生、放大及应用研究
玄洪文,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固体深紫外激光双光梳
薛 冰,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亚GW级软X射线孤立阿秒脉冲的全光测量表征
张庆斌,华中科技大学——高功率少周期飞秒激光的实现途径
赵研英,北京大学——北京大学重频PW激光建设进展
朱江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功率全固态飞秒激光及非线性频率变换
专题七:先进光电材料与激光技术
专题主席:
柳 强,清华大学
林学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郑耀辉,山西大学
李林军,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张方方,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朱 涛,重庆大学
谢国强,上海交通大学
刘雪明,东南大学
刘伟伟,南开大学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周 朴,国防科技大学
徐淮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林 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明江,太原理工大学
杨 军,广东工业大学
专题秘书:
段小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郝倩倩,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专题报告(更新中):
郭春雨,深圳大学——High Power Mid Infrared Fiber Lasers and the Applications
何 兵,中科院上海光机所
胡明列,天津大学——飞秒激光非线性时空调控技术及其前沿应用
黎 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太赫兹光频梳技术与应用
李 立,哈尔滨工业大学
梁厚昆,四川大学——中红外高功率飞秒激光及胰腺肿瘤选择性消融的研究
刘 星,深圳技术大学——高重复频率大能量千瓦飞秒/皮秒碟片激光器及关键器件
刘高佑,山东大学——基于单频种子注入的窄线宽、宽调谐ZGP OPO
刘伟伟,南开大学——Filament based Ionizing Radiation Sensing
刘雪明,东南大学——超快激光研究及智能
卢华东,山西大学——kHz大能量单频脉冲近红外光学参量振荡器
罗正钱,厦门大学——稀土光纤直接产生可见光激光技术及应用
毛 东,西北工业大学——基于频域相位调控的多脉冲锁模光纤激光
牟成博,上海大学——基于单壁碳纳米管的超快光纤激光器
麻云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全时域激光损伤测试技术及仪器
裴 丽,北京交通大学——大容量光通信光放大器关键技术研究
任 晶,哈尔滨工程大学——面向光子学领域应用的透明微晶玻璃
沈 涛,哈尔滨理工大学——基于磁场与重金属离子等参量的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史 伟,天津大学——高功率高效率中红外光纤激光器
王丽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紫外/深紫外宽波段可调谐固体激光及应用研究
徐 飞,南京大学——光纤集成器件及高重频双梳应用
杨成奥,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红外锑化物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杨玉强,广东海洋大学——基于OFDR和光纤微腔阵列融合的准分布式传感技术研究
张 羽,哈尔滨工程大学——感存算一体化智能光纤器件
赵俊清,深圳技术大学——高功率近红外激光技术及其高效中红外参量转换研究
赵永光,山东大学——2微米少光学周期脉冲固体锁模激光器研究
郑耀辉,山西大学——超低噪声激光源的制备及应用
周 朴,国防科技大学——光纤激光相干合成的历程、现状和趋势
周 胜,广州航海学院——磁控双曲材料小半径弯曲波导传输特性
专题八:光电融合与集成光学器件及技术
专题主席:
田 浩,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 勇,南京大学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李明珠,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王 骋,香港城市大学
刘志海,哈尔滨工程大学
方心远,上海理工大学
薄 方,南开大学
专题秘书:
谭 鹏,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胡小鹏,南京大学——薄膜铌酸锂芯片上的非线性光场调控
刘为振,东北师范大学——低维InSe基高效光电探测与视觉仿生器件
魏钟鸣,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二维半导体“偏振光电流”的单像素图像处理与识别
黄 贞,岭南师范学院——Laser Self-mixing Interferometry and Its Application
专题九:原子级制造技术与智能传感
专题主席:
潘曹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宋凤麒 南京大学
专题共主席:
杜世萱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鲍容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慕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秘书:
武恩秀 天津大学
专题报告(更新中):
车仁超,复旦大学——电磁波与材料作用的超微观机制
陈 平,广西大学——基于低维物质各向异性的类脑模拟研究
李潇逸,中国海洋大学—— 固液界面能量转化及自驱动传感性能研究
彭登峰,深圳大学——应力发光智能材料及传感应用
乔 双,河北大学——边缘半金属接触提升TMD中的体光伏效应
孙艳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性能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
吴慕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表界面调控单晶原子制造
武恩秀,天津大学——原子层半导体光电掺杂及“极限”性能原型器件
杨 政,河北大学——基于光电光热耦合效应的钙钛矿自供电光电探测器研究
张旭宁,河北大学——Understanding Cutting-Induced Efficiency Loss Mechanisms and Edge Defect Passivation for SHJ and TOPCon Solar Cell
优秀Oral (音序)
崔子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能量深紫外及真空紫外激光光源【ORAL】
高 越,苏州大学——宽频梯度超构表面的异常波前调控【ORAL】
贾曰辰,山东大学——Highly efficient ultraviolet harmonic generation based on coupled guided mode resonances in lithium niobate metasurfaces【ORAL】
林新乔,厦门大学——Near-Field Radiation and Space-Charge Effects in Photon-Enhanced Thermionic Solar Cells【ORAL】
刘寅飞,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A high-energy femtosecond laser based on hybrid Yb: KGW and Yb: YAG amplification【ORAL】
宋贾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high power and high energy ultrafast lasers【ORAL】
王 聪,苏州大学——双共振超构光栅:用于增强或消除太赫兹波段的三次谐波产生【ORAL】
王 宇,太原理工大学——Research on Long Distance Distributed Optical Fiber Acoustic Sensing Technology【ORAL】
王亚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基于高重频超快激光的金刚石X射线折射元件研制技术【ORAL】
张 帅,华南理工大学——多源热蒸发技术制备杂化闪烁薄膜及其X射线成像应用【O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