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工程学会-第三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交流会暨第四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分享好友 会议会展

第三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交流会暨第四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2019-09-24~2019-09-2636181南京市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1号(点击查看地图)
场馆:南京水游城假日酒店
活动说明
       微纳光学是当前光学学科发展最活跃的前沿之一,结合了光子学与纳米技术的前沿成果,主要优点是能在局域电磁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成为21世纪国家不可或缺的关键科学和技术。微纳光学不仅是光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也是目前新型光电子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在光通信、光互联、光存储、传感成像、传感测量、显示、固体照明、生物医学、安全、绿色能源等领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微波光子学是近来融合了微波技术和光电子学技术而产生的新兴领域,在通信、传感、生物、医学、军事和安全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光学工程学会组织召开“第三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交流会暨第四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从应用端和技术端来牵引,结合国防和工业应用,搭建产业链的大平台。旨在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应用的团队搭建无缝对接的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微纳光学和微波光子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

大会主席:
微信图片_20190916132133 张广军 院士
东南大学
吕跃广 院士
中国工程院
 
陈良惠 院士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范滇元 院士
深圳大学
 
许祖彦 院士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黄维 院士
西北工业大学
 
刘明 院士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谭久彬 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红星 院士
武汉大学
   

大会共主席:

微信图片_20190916133319 周治平
北京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罗先刚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孙洪波
清华大学
 
仇旻
西湖大学
陆延青
南京大学
 
张大伟
上海理工大学
   

议题方向(不限于此):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专题三:二维材料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专题六:微纳制造

专题七:微纳传感

专题八:先进成像

专题九:先进显示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南京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东南大学
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
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和模块电路重点实验室
微纳光电子集成技术专家委员会
联办单位:
江苏省光学学会微纳光子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线与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

分专题程序委员会: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主席:
刘   明 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共主席:
滕   枫(北京交通大学)
王新强(北京大学)
程序委员会:
张   荣(厦门大学)
江风益(南昌大学)
江   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二研究所)
彭俊彪(华南理工大学)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陆   海(南京大学)
王智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金一政(浙江大学)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主席:
祝宁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张新亮(华中科技大学)
陈光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
储   涛(浙江大学)
恽斌峰(东南大学)
崔乃迪(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李   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专题三:二维材料
主席:
范滇元 院士(深圳大学)
共主席:
王枫秋(南京大学)
倪振华(东南大学)
王肖沐(南京大学)
程序委员会:
徐   杨(浙江大学)
孙   栋(北京大学)
张   晗(深圳大学)
何   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翟天佑(华中科技大学)
王   军(电子科技大学)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主席:
任晓敏(北京邮电大学)
牛智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
张天才(山西大学)
李传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雪华(中山大学)
张   霞(北京邮电大学)
胡慧珠(浙江大学)
许秀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贾晓军(山西大学)
刘新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主席:
徐红星 院士(武汉大学)
共主席:
徐   挺(南京大学)
蒋卫祥(东南大学)
程序委员会:
陈焕阳(厦门大学)
曹   暾(大连理工大学)
孙树林(复旦大学)
王漱明(南京大学)
李   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张   岩(首都师范大学)
李宏强(同济大学)
张向东(北京理工大学)
专题六:微纳制造
主席:
孙洪波(清华大学)
顾长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程   亚(华东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
李俊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邱建荣(浙江大学)
胡   松(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褚卫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陈宜方(复旦大学)
李向平(暨南大学)
程鑫彬(同济大学)
专题七:微纳传感
主席:
张旭苹(南京大学)
共主席:
王少伟(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徐   飞(南京大学)
程序委员会:
程建功(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研究所)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超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梅永丰(复旦大学)
牟成博(上海大学)
彭茹雯(南京大学)
王鹏飞(哈尔滨工程大学)
张祖兴(南京邮电大学)
专题八:先进成像
主席:
谭久彬 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
陈   钱(南京理工大学)
程序委员会:
左   超(南京理工大学)
曹   汛(南京大学)
司徒国海(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刘正君(哈尔滨工业大学)
曹良才(清华大学)
郜   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孙鸣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索津莉(清华大学)
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九:先进显示
主席:
曾海波(南京理工大学)
赵   强(南京邮电大学)
程序委员会:
郑佑轩(南京大学)
宋继中(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主席:
黄维 院士(西北工业大学)
共主席:
沈国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冯   晶(吉林大学)
程序委员会:
黄   佳(同济大学)
彭争春(深圳大学)
陈   娣(北京科技大学)
刘遵峰(南开大学)
盛   兴(清华大学)
潘力佳(南京大学)
李耀文(苏州大学)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主席:
朱   嘉(南京大学)
韩宏伟(华中科技大学)
谭海仁(南京大学)
程序委员会:
叶轩立(华南理工大学)
游经碧(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叶继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张晓丹(南开大学)
高   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
主席:
陈向飞(南京大学)
李   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主席:
何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靳学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周志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按姓氏音序排列):
蔡海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蔡鑫伦(中山大学)
陈宏伟(清华大学)
陈建平(上海交通大学)
陈明华(清华大学)
董   毅(北京理工大学)
关柏鸥(暨南大学)
孔月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
李   伟(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刘   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刘   永(电子科技大学)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
王   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
徐   坤(北京邮电大学)
闫连山(西南交通大学)
恽斌峰(东南大学)
张新亮(华中科技大学)
赵明山(大连理工大学)
郑小平(清华大学)
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
周志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所)
 
专家报告
大会报告:
祝世宁 院士(南京大学)--为有源头活水来-光学超晶格研究四十年
崔铁军(东南大学)--微波超材料的演进-从固定功能到智能化调控
徐   坤(北京邮电大学)--面向6G应用的光子无线电技术
林琳涵(清华大学)--热泳光镊:基于“光-热-力”多场耦合的光学操控新技术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特邀报告(音序):
安众福(南京工业大学)-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
陈树明(南方科技大学)-高效率高亮度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黄  江(电子科技大学)-高效率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微纳材料和器件结构研究
霍永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分子束外延的量子光源材料生长与物性研究
金一政(浙江大学)-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陆海(南京大学)- SiC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科学技术问题
宁永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秦海燕(浙江大学)- Engineering Auger Recombination in Colloidal Quantum Dots
王  华(太原理工大学)-白光OLED中的界面特性调控
王智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半导体微纳材料的制备及纳米激光器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GaN基材料与激光器
郑  伟(中山大学)-真空紫外光电测试技术与器件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特邀报告(音序):
储  涛(浙江大学)-中国的硅光研究发展
崔乃迪(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硅基光电子与集成微波光子技术
董建文(中山大学)-微纳拓扑光子学:能谷光子晶体与拓扑光传输
黄永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Spontaneous Chaos in Deformed Microcavity Lasers
刘  旭(东南大学)-硅基异质集成InP激光器倒装键合技术
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基于硅基全介质超表面结构的超紧凑模式转换器
王  健(华中科技大学)-硅基光子多维调控芯片
王昭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基于四波混频的硅基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余辉(浙江大学)-面向模拟链路的硅基调制与探测器件研究
余  宇(华中科技大学)-锗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应用
恽斌峰(东南大学)- Ka波段集成微波光子可调延时线
 
专题三:二维材料
特邀报告(音序):
郭志男(深圳大学)-二维黑磷材料的修饰与光电器件研究
何  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Two dimensional metal chalcogenides and the device application
胡伟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人工微纳结构调控的新型红外探测器
林宏焘(浙江大学)-硫基•二维材料微纳集成光电子器件
刘衍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石墨烯/磷烯异质结的物性研究及器件应用
吕俊鹏(东南大学)-二维材料荧光图案化与机理探索
王  琳(南京工业大学)-新型二维材料的量子输运和光电特性
王  军(电子科技大学)-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技术
徐  杨(浙江大学)-石墨烯与硅异质界面的复合光电流分析
姚佰承(电子科技大学)-面向物联网的石墨烯光纤和片上光信源
翟天佑(华中科技大学)-金属硫属二维材料的气相控制合成与光探测性能
张晗(深圳大学)-基于二维材料微纳光子器件的全光信号处理研究
张  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二维纳米超快光开关
赵伟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二维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动力学和激子物理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特邀报告(音序):
车仁超(复旦大学)-Ⅲ-Ⅴ半导体多层膜结构界面-能带-性能的透射电镜原位研究
方  伟(浙江大学)-基于胶体量子的光纤集成单光子源
贾晓军(山西大学)-六公里光纤通道确定性量子离物传态
刘新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Room Temperature Continuous-wave Excited Strong Biexciton Emission in Perovskite Nanoplatelets in Plasmonic Nanocavity
皮孝东(浙江大学)-基于硅纳米结构的光电神经突触器件
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用于水解制氢的磷化物纳米结构研究
王俊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碳化硅色心的制备及其相干调控
许秀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缺陷调制的磁光光谱
越方禹(华东师范大学)-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红外缺陷发射及热效应机理研究
张  勇(南京大学)-三维非线性光子晶体及其应用研究
张  霞(北京邮电大学)- InAs半导体纳米线:生长与应用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特邀报告(音序):
曹  暾(大连理工大学)-基于超构表面的手性分子筛选
丁卫强(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子超晶格中的牵引光力调控
高  飞(浙江大学)-拓扑电磁波导
何  琼(复旦大学)-基于超构表面的复杂矢量光场调控
蒋之浩(东南大学)-毫米波高效率宽带圆极化透射阵
赖  耘(南京大学)-赝局域光学介质:一种用于实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光学参数以及超常波导特性的新方法
李宏强(同济大学)-超材料模拟运算和波束调控
李  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悬链线结构、色散及其应用
刘  辉(南京大学)-等离激元自旋霍尔效应与等离激元拓扑界面态
桑  田(江南大学)-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ment of graphene using a narrow grooved metasurface
汪国平(深圳大学)- Strong Vibrational Coupling in Plasmonic Resonators
徐亚东(苏州大学)-亚波长金属光学超构光栅中的异常衍射现象
张  岩(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超构表面器件

专题六:微纳制造
特邀报告(音序):
曹耀宇(暨南大学)-基于远场光学超分辨的激光纳米加工技术
褚卫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一种具有周期纳米结构高性能SERS探针的通用设计方法
胡  松(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纳光刻技术与装备
贾天卿(华东师范大学)-飞秒激光诱导周期纳米结构与表面特性调控
金崇君(中山大学)-纳米转移技术在三维微结构制备中的应用
李俊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微纳折纸加工方法及其光场调控应用
邱建荣(浙江大学)- Single femtosecond laser beam induced periodic micro/nano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王晓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用于表面等离子增强的纳米针尖结构制备技术
吴  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基于空间光调制的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及其应用研究
赵全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超快激光诱导微纳织构调控材料摩擦性能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光流控器件及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专题七:微纳传感
特邀报告(音序):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性能分布式光纤传感及其应用
黄高山(复旦大学)-非对称卷曲管状光学微腔中的奇异点与光流体探测应用
姜校顺(南京大学)-基于氧化硅微环芯腔与大倾角微盘腔的克尔光频梳产生
李曙光(燕山大学)-微结构光纤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传感特性研究
马耀光(浙江大学)-微纳光波导触觉传感器
牟成博(上海大学)-基于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GHz谐波锁模光纤激光器
邱  腾(东南大学)-耦合增强拉曼散射传感技术
施  雷(华中科技大学)-超高Q氧化硅微腔在激光和光学频率梳中的应用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面向智慧医疗的微尺度光纤生化和生理参数传感器
王  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超快非线性光学效应
王  攀(浙江大学)- Plasmonic metamaterials for high-sensitivity optical sensing
叶  坚(上海交通大学)-缝隙增强拉曼探针的生物医学应用
尹国路(重庆大学)-光纤分布式形状传感技术
于永森(吉林大学)- S型光纤锥传感器研究
周  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红外光电耦合调控
 
专题八:先进成像
特邀报告(音序):
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Fringe pattern analysis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郜  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超分辨光学显微与荧光相关光谱技术
胡  争(中山大学)- CRISPR共聚焦成像技术在示踪宫颈癌转移中的诊断应用前景
雷  铭(西安交通大学)- Fast spatial domain reconstruction for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钱  骏(浙江大学)-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功能成像
斯  科(浙江大学)-深穿透光学聚焦和显微成像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孙鸣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单像素成像技术进展
索津莉(清华大学)-高通量编码摄像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彩色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及应用
钟金钢(暨南大学)-基于单像素成像机理的新颖光学成像技术
左  超(南京理工大学)- Wide-Field 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and Diffraction Tomography with Fourier Ptychography

专题九:先进显示
特邀报告(音序):
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杂原子基有机光电材料与有机长余辉
丁军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可溶液加工的高分子发光材料
李福山(福州大学)-可溶液加工量子点发光薄膜及其应用
申怀彬(河南大学)- II-VI族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
宋继中(南京理工大学)-无机钙钛矿CsPbX3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
苏文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交连小分子HTL及其喷墨打印镉基QLED器件研究
谢国华(武汉大学)-面向湿法加工型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
许  辉(黑龙江大学)-芳香膦配体构筑高效铜(I)电致发光材料
杨绪勇(上海大学)-量子点显示材料及LED器件应用
袁明鉴(南开大学)-Reduced-dimensional perovskites for efficient optoelectronics
张  宇(吉林大学)-钙钛矿半导体量子点与发光器件
郑佑轩(南京大学)-手性发光材料及其圆偏振OLED性能研究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特邀报告(音序):
陈  娣(北京科技大学)-基于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线的柔性探测器
陈淑芬(南京邮电大学)-以石墨烯为阳极的有机/钙钛矿发光器件
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
高  丽(南京邮电大学)-等离激元彩色显示的高效逆向设计
黄  佳(同济大学)-基于有机共轭分子的传感器
黄  显(天津大学)-柔性高通量多脑区光电调控技术
李  兰(西湖大学)-柔性集成光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李耀文(苏州大学)-高效柔性太阳能电池及稳定性研究
刘  宏(东南大学)-穿戴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研究
陆亚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题目待定
潘力佳(南京大学)-聚合物传感器
彭争春(深圳大学)-柔性可拉伸压力传感器
盛  兴(清华大学)-面向神经科学的植入式光电器件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基于功能纤维的智能织物式柔性可穿戴技术
姚志博(维信诺未来显示研究院)-基于OLED和Micro-LED的柔性显示技术与应用
余林蔚(南京大学)-基于纳米线形貌调控的可拉伸晶硅电子和器件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特邀报告(音序):
陈  汉(上海交通大学)-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模块
高  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High Efficiency Solar Cells for Space Application
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界面修饰及结构设计研究
吕  俊(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纳米薄膜技术在晶硅电池上的应用
麦耀华(暨南大学)-新型硒化锑太阳电池的研究
宁志军(上海科技大学)-高效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荣耀光(华中科技大学)-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介孔膜内结晶调控和界面优化
叶继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隧穿氧化硅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叶轩立(华南理工大学)-有机太阳电池的挑战与应用前景
袁建宇(苏州大学)-基于共轭聚合物/钙钛矿量子点的高效太阳能电池
张晓丹(南开大学)- Light Management in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
特邀报告(按姓氏音序排列,更新中):
蔡海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技术
陈宏伟(清华大学)--微波光子时空映射
陈向飞(南京大学)--集成微波光子学的进展和思考
戴一堂(北京邮电大学)--基于带宽伸缩技术的微波光子系统
董 毅(北京理工大学)--高保真微波光子链路技术
韩秀友(大连理工大学)--微波光子有源对消技术研究
靳辰飞(哈尔滨工业大学)--铌酸锂基集成的微波光子测频方法
孔月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微波光子芯片及其异质异构集成技术
李尚远(清华大学)--微波光子分布式相参成像雷达
李王哲(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微波光子关键技术和雷达进展
李奕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频宽带微波光子无线通信技术
林桂道(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23所)
刘   柳(浙江大学)--硅基混合集成有源光器件和芯片
蒲 涛(陆军工程大学)--单片集成半导体激光器的微波光子学应用
谭 旻(华中科技大学)--从集成光子回路迈向光电融合回路:以微环波长锁定为例
王 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研究所)--微波光子技术在先进相控阵系统中应用机遇与挑战
王云新(北京工业大学)--微波光子相干接收的关键技术研究
夏金松(华中科技大学)--薄膜铌酸锂光子器件研究进展
徐    坤(北京邮电大学)--面向6G应用的光子无线电技术
杨 春(东南大学)--高质量微波信号产生技术研究
于 源(华中科技大学)--微波光子滤波器及其在光电振荡器中的应用
张杰君(暨南大学)--宇称-时间对称微波光子系统
张   军(国防科技大学)--基于微波光子的高功率微波源研究进展
赵明山(大连理工大学)--集成微波光子技术需求与挑战
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微波光子技术在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思考
周志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微波光子在雷达中的应用及趋势探讨
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初探与思考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光子学微波检测
 
持续更新中
议题方向
(不限于此)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本专题拟研讨面向光电子器件应用的微纳光电子和微电子材料、低维量子结构的外延、合成、物理性质和相关器件等。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无机有机微纳材料、半导体量子阱/量子点结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有机半导体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本专题介绍微纳光子器件技术及应用领域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光纤传感器件,半导体发射、调制与探测器件,神经光子运算器件,新型激光器件,集成微波光子器件,二维材料光器件,红外光子器件,光子声子器件,拓扑光子器件,固态自旋光子器件,新型非光波光子器件,非厄米和PT光子器件,光学中的对称性,超快电光和极端光探测材料与器件,非线性光子器件,光电与光子集成,微波光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硅基光子器件,混合集成器件及其应用,有机光电器件等。
专题三:二维材料
本专题覆盖所有二维材料(包括石墨烯、TMDs、磷烯、锑烯、碲烯、钙钛矿、MXene等),主要涉及二维材料的设计与合成,物理化学性质表征与光电特性调控,以及相关光电子器件例如可饱和吸收体、高性能光源、光电探测、光调控与调制和光波导等器件的研发与应用。本专题旨在推动我国二维材料在信息光电子领域的发展,扩大科学研究以及产业化应用层面的合作交流。我们希望尽可能多的吸引业内相关研究人员、技术开发人员以及终端用户,以便大家共享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从学术和产业化视角探讨二维材料的研究进展,最新研究方向,未来发展以及产业化现状与趋势等。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本专题拟反映纳米尺度异质结构(亦即低维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半导体量子点、量子线以及各种新型半导体纳异质结构的制备及其仿真,纳异质结构特性表征及相关器件物理,异维及渐变维度纳异质结构中的新现象与新效应,纳异质结构与微腔的耦合,纳异质结构电子态系理论,光电物理过程中的量子效应,单光子的发射、传输与探测,基础量子理论,基于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的各种新型器件及其应用等。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超构材料(metamaterial)是通过亚波长结构单元设计去调控光的传播,能实现如负折射等天然材料不具有的新颖光学效应。表面等离激元(SPP)是存在于金属表面的一种特殊的电磁模式,它具有亚波长场增强特性而有利于高密度光子集成、高灵敏光传感与检测等优势。这两者都是基于亚波长的人工设计去实现对光场的调控、增强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由此发展出高集成、高灵敏、高效能的光子学新原理、新技术、新器件。本专题拟反映近年来在该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超构表面光场调控,超构透镜,非线性超构材料,拓扑超构材料,等离激元纳米激光,纳米光子集成,石墨烯等离激元器件,以及在高分辨成像、大视场显微成像、立体全息技术、高灵敏生物传感与探测等方面的应用。
专题六:微纳制造
本专题拟反映微纳制造的最新进展,重点包括:激光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激光精密加工工艺与装备,激光高效制造技术与装备,电子束选区熔化,激光选区烧结,光固化,激光沉积打印等增材制造工艺与材料,表面等离子和纳米光子学,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超精光学表面加工工艺,复杂光学曲面加工,近场光学微细加工技术,超紫外曝光技术,光学材料熔制,全息光刻技术,光学研磨成型工艺,光学塑料成型技术,光场调控器件制备,光学加工系统设计,光学玻璃模压成型技术,特种光学玻璃和激光晶体制造与加工等。
专题七:微纳传感
本专题拟研讨微纳光学传感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光学微腔传感技术、光学微流传感技术、微纳光子操控技术、微纳光纤传感技术,纳米表面等离子激元传感技术、微纳激光传感技术和生化微纳敏感材料等。
专题八:先进成像
本专题面向生物医学光子学成像中的新原理、新方法、新技术与新器件的突破,针对生物医学中的应用,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与业界专家研讨生物光子学先进成像技术,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荧光显微成像(共聚焦、多光子、超分辨);超大视野高分辨成像;跨模态与多模态成像(光声、光电联用、多功能探针等);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高光谱成像;无标记光学成像等。
专题九:先进显示
本专题拟反映新型显示关键材料与技术的最近前沿进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新型发光材料与器件,量子点和纳米发光材料和器件,OLED显示技术、RGB半导体激光材料与器件,激光显示技术,印刷显示技术、Micro-LED显示技术,量子点显示技术,三维立体显示技术,全息显示技术,显示测量技术等。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近年来,随着材料器件的开发和力学系统设计的进步,新型的柔性、可延展、生物相容、可降解的光电子材料、器件和系统的开发,及其在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新型的材料科学和器件工艺的实现,我们可以把多功能的无机-有机光电子元件与各种柔性、可延展、弯曲的生物系统集成。可探索的光电子材料包括无机半导体、金属、陶瓷、玻璃、有机高分子以及各种混合材料体系,实现的光电器件覆盖光波导、LED、光伏电池、光电探测器、激光器、光子晶体、超材料等。应用范围包括类皮肤传感器、植入式光电探针、可降解传感器等等。本专题覆盖电子信息、材料科学、工程力学、生物医学等各个交叉领域,欢迎相关科研人员参会,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和展望未来的研究趋势。探讨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柔性、可延展、可弯曲的光电子器件与系统,可穿戴器件,植入式器件,可降解器件,仿生器件,光电神经接口,生物医疗光电子系统,相关研究的产业化趋势等。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能源光电子学是基于半导体光电子学,以光电能源转换、传输、储存和利用为研究目标的新兴学科。能源光电子主要的领域包括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照明领域。本专题拟反映近年来在半导体太阳能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及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及有机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量子点太阳能电池等。深入地探讨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研究及产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我国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

微波光子学是一门融合微波技术和光子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微波与光学信号的相互作用。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波束形成技术、微波光子传感与测量技术、高速宽带光电子器件、光子模数转换器、微波光子器件和系统测试技术、光生射频、微波、毫米波和太赫兹波技术、高速模拟/数字信号的光子处理和控制、新型微波光子器件和技术、微波光子技术的创新性应用和生物微波光子技术等。

投稿指南
 投稿网址:http://events.kjtxw.com/tougao/MOTA2019.html
      请作者登陆投稿系统提交文章全文,中英文兼收。论文经组委会初审后,择优推荐到合作期刊(SCI或EI收录)。论文格式无严格要求,收到组委会发的录用通知后,请按推荐期刊格式要求修改论文并将论文全文提交至推荐期刊网站,由期刊编辑部审核录用后正式发表。
      若文章希望发表在SPIE文集(EI收录),截止日期前提交英文摘要即可。会后提交英文全文,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
      不论有无投稿,均欢迎参会。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题目后注明交流类型(粘贴/口头交流)。
      最后一轮截止时间2019年9月13日。 

合作期刊:
Science Bulletin (SCI)、Photonic Sensors (SCI)、Opto-Electronic Advances、InfoMat、SPIE Processing (EI)、红外与激光工程(EI)、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中国光学(EI)、半导体学报(ESCI)、光电工程、光通信研究、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等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整体日程

时间

活动

地点

9月24日 10:00-20:00

大会注册

南京水游城假日酒店,一楼大厅

9月25日 08:30-08:50

大会开幕
(1)介绍与会嘉宾
(2)领导幕辞

大宴会厅,5F

9月25日 08:50-12:00

大会报告

分专题交流

9月25日 13:30-18:00
9月26日 08:30-17:00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专题九:先进显示

静海厅,5F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专题六:微纳制造

祥云厅,5F

专题三:二维材料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宴会厅A,5F

专题七:微纳传感
专题八:先进成像

春晓厅,5F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九曲厅,5F

9月25日 13:30-18:00
9月26日 08:30-17:00

第四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宴会厅B,5F


 

会议日程——大会报告
地点:大宴会厅,5F

9月25日上午08:50-12:00

08:50-09:25

激光显示-新一代显示技术

许祖彦 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09:25-10:00

为有源头活水来-光学超晶格研究四十年

祝世宁 院士(南京大学)

10:00-10:35

微波超材料的演进-从固定功能到智能化调控

崔铁军(东南大学)

10:35-10:45 茶歇

 

10:45-11:20

面向6G应用的光子无线电技术

徐坤(北京邮电大学)

11:20-11:55

热泳光镊:基于“光-热-力”多场耦合的光学操控新技术

林琳涵(清华大学)

12:00-13:00 午餐

 


会议日程——分专题报告

专题一:半导体微纳光电材料
专题九:先进显示
地点:静海厅,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  量子点光电性质及器件   主持:滕枫(北京交通大学)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0

量子点电致发光器件

金一政(浙江大学)

13:50-14:10

高效率高亮度量子点发光二极管

陈树明(南方科技大学)

14:10-14:30

半导体微纳材料的制备及纳米激光器

王智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4:30-14:50

Engineering Auger Recombination in Colloidal Quantum Dots

秦海燕(浙江大学)

14:50-15:00

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新一代X射线探测及成像器件(MOTA01-006)

牛广达(华中科技大学)

15:00-15:10

有机-无机钙钛矿纳米晶的光学特性研究(MOTA01-009)

张辉朝(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15:10-15:20  茶歇

第二场  先进显示I   主持:曾海波(南京理工大学)

15:20-15:40

Reduced-dimensional perovskites for efficient optoelectronics

袁明鉴(南开大学)

15:40-16:00

无机钙钛矿CsPbX3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

宋继中(南京理工大学)

16:00-16:20

钙钛矿半导体量子点与发光器件

张宇(吉林大学)

16:20-16:40

面向湿法加工型高性能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热激活延迟荧光材料

谢国华(武汉大学)

16:40-17:00

蓝光热激发延迟荧光芳香膦氧主体材料

韩春苗(黑龙江大学)

17:00-17:10

基于衍射光学的新型3D显示(MOTA09-002)

乔文(苏州大学)

17:10-17:20

一种CsPbBr3纳米棒的合成方法(MOTA09-005)

崔俊(江西理工大学)

17:30-19:00  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  先进显示II   主持:赵强(南京邮电大学)

08:30-08:50

可溶液加工的高分子发光材料

丁军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08:50-09:10

杂原子基有机光电材料与有机长余辉

陈润锋(南京邮电大学)

09:10-09:30

芳香膦配体构筑高效铜(I)电致发光材料

许辉(黑龙江大学)

09:30-09:50

手性发光材料及其圆偏振OLED性能研究

郑佑轩(南京大学)

09:50-10:00  茶歇

第四场  半导体微纳材料及应用   主持:王新强(北京大学)

10:00-10:20

基于分子束外延的量子光源材料生长与物性研究

霍永恒(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10:20-10:40

SiC紫外光电探测器的科学技术问题

陆海(南京大学)

10:40-11:00

窄线宽半导体激光器研究进展

宁永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11:00-11:20

GaN基材料与激光器

赵德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1:20-11:40

真空紫外光电测试技术与器件

郑伟(中山大学)

11:40-11:50

分布反馈式激光腔中的高增益硅纳米晶激射(MOTA01-002)

曾盼(复旦大学)

11:50-12:00

A flexible and tunable random laser based on lotus leaf(MOTA01-004)

李学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12:00-13:00  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  有机光电材料与器件   主持:王智杰(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3:30-13:50

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

安众福(南京工业大学)

13:50-14:10

白光OLED中的界面特性调控

王华(太原理工大学)

14:10-14:30

高效率有机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微纳材料和器件结构研究

黄江(电子科技大学)

14:30-14:40  茶歇

第六场  先进显示III   主持:宋继中(南京理工大学)

14:40-15:00

可溶液加工量子点发光薄膜及其应用

李福山(福州大学)

15:00-15:20

II-VI族半导体量子点发光材料与器件

申怀彬(河南大学)

15:20-15:40

量子点显示材料及LED器件应用

杨绪勇(上海大学)

15:40-16:00

交连小分子HTL及其喷墨打印镉基QLED器件研究

苏文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17:00-18:00  晚餐


专题二:半导体微纳光电器件
专题四:纳异质结构与量子光电子学
专题六:微纳制造
地点:祥云厅,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  纳异质结构制备与光电物性   主持:牛智川(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0

Ⅲ-Ⅴ半导体多层膜结构界面-能带-性能的透射电镜原位研究

车仁超(复旦大学)

13:50-14:10

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红外缺陷发射及热效应机理研究

越方禹(华东师范大学)

14:10-14:30

用于水解制氢的磷化物纳米结构研究

宋海智(西南技术物理研究所)

14:30-14:50

InAs半导体纳米线:生长与应用

张霞(北京邮电大学)

14:50-15:10

基于硅纳米结构的光电神经突触器件

皮孝东(浙江大学)

15:10-15:20  茶歇

第二场  微纳光电器件技术   主持:祝宁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陈光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三研究所)

15:20-15:40

中国的硅光研究发展

储涛(浙江大学)

15:40-16:00

SpontaneouChaosinDeformedMicrocavityLasers

黄永箴(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16:00-16:20

硅基光电子与集成微波光子技术

崔乃迪(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16:20-16:40

硅基光子多维调控芯片

王健(华中科技大学)

16:40-17:00

硅基异质集成InP激光器倒装键合技术

刘旭(东南大学)

17:00-17:20

基于四波混频的硅基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

王昭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7:20-17:30

Highly sensitive Photo-transistor based on Quantum Dots embedded in insulator layer(MOTA02-006)

陶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17:30-17:40

周期性正弦型金属纳米光栅增强光透过率研究(MOTA02-015)

刘昱玮(华侨大学)

18:00-19:00  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  微纳制造技术与应用   主持:孙洪波(清华大学)

08:30-08:50

微纳光刻技术与装备

胡松(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08:50-09:10

纳米转移技术在三维微结构制备中的应用

金崇君(中山大学)

09:10-09:30

用于表面等离子增强的纳米针尖结构制备技术

王晓东(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09:30-09:50

微纳折纸加工方法及其光场调控应用

李俊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09:50-10:10

光流控器件及在医疗方面的应用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10:10-10:30

基于空间光调制的超快激光微纳加工及其应用研究

吴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30-10:40  茶歇

第四场  硅基光子器件及应用   主持:张新亮(华中科技大学)&储涛(浙江大学)

10:40-11:00

基于硅基全介质超表面结构的超紧凑模式转换器

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

11:00-11:20

微纳拓扑光子学:能谷光子晶体与拓扑光传输

董建文(中山大学)

11:20-11:40

Ka波段集成微波光子可调延时线

恽斌峰(东南大学)

11:40-12:00

锗硅光电探测器及其应用

余宇(华中科技大学)

12:00-12:20

面向模拟链路的硅基调制与探测器件研究

余辉(浙江大学)

12:00-13:00  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  纳异质结构量子调控效应   主持:许秀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贾晓军(山西大学)

13:30-13:50

基于胶体量子的光纤集成单光子源

方伟(浙江大学)

13:50-14:10

六公里光纤通道确定性量子离物传态

贾晓军(山西大学)

14:10-14:30

Room Temperature Continuous-wave Excited Strong Biexciton Emission in Perovskite Nanoplatelets in Plasmonic Nanocavity

刘新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4:30-14:50

碳化硅色心的制备及其相干调控

王俊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4:50-15:10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缺陷调制的磁光光谱

许秀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15:10-15:30

三维非线性光子晶体及其应用研究

张勇(南京大学)

15:30-15:40  茶歇

第六场  微纳制造原理与方法   主持:程亚(华东师范大学)

15:40-16:00

Single femtosecond laser beam induced periodic micro/nano structur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邱建荣(浙江大学)

16:00-16:20

一种具有周期纳米结构高性能SERS探针的通用设计方法

褚卫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6:20-16:40

超快激光诱导微纳织构调控材料摩擦性能

赵全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6:40-17:00

飞秒激光诱导周期纳米结构与表面特性调控

贾天卿(华东师范大学)

17:00-17:20

基于远场光学超分辨的激光纳米加工技术

曹耀宇(暨南大学)

17:20-17:40

微纳(时间)材料加工

刘智崑(上海交通大学)

17:30-19:00  晚餐


专题三:二维材料

专题五:超构材料与表面等离激元器件
地点:宴会厅A,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  二维材料制备与器件应用   主持:王枫秋(南京大学)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0

Two dimensional metal chalcogenides and the device application

何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13:50-14:10

金属硫属二维材料的气相控制合成与光探测性能

翟天佑(华中科技大学)

14:10-14:30

硫基·二维材料微纳集成光电子器件

林宏焘(浙江大学)

14:30-14:50

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二维纳米超快光开关

张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50-15:10

二维黑磷材料的修饰与光电器件研究

郭志男(深圳大学)

15:10-15:30

面向物联网的石墨烯光纤和片上光信源

姚佰承(电子科技大学)

15:30-15:40  茶歇

第二场  超构表面及其应用   主持:徐挺(南京大学)&李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15:40-16:00

基于超构表面的复杂矢量光场调控

何琼(复旦大学)

16:00-16:20

毫米波高效率宽带圆极化透射阵

蒋之浩(东南大学)

16:20-16:40

太赫兹超构表面器件

张岩(首都师范大学)

16:40-17:00

Light absorption enhancement of graphene using anarrow grooved metasurface

桑田(江南大学)

17:00-17:20

超材料模拟运算和波束调控

李宏强(同济大学)

17:20-17:30

Polarization optics using helical travelling-wave nanoantennas and Bloch surface wave(MOTA05-006)

卢惠辉(暨南大学)

17:30-17:40

meta-hologram for three-dimensional display in terahertz waveband(MOTA05-016)

贺敬文(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

17:40-17:50

Observation of Anomalous π Modes in Photonic Floquet Engineering(MOTA05-020)

程庆庆(上海理工大学)

18:00-19:00  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  表面等离激元器件及其新奇特性   主持:孙树林(复旦大学)&王漱明(南京大学)

08:30-08:50

等离激元自旋霍尔效应与等离激元拓扑界面态

刘辉(南京大学)

08:50-09:10

Strong Vibrational Coupling in Plasmonic Resonators

汪国平(深圳大学)

09:10-09:30

悬链线结构、色散及其应用

李雄(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09:30-09:50

光子超晶格中的牵引光力调控

丁卫强(哈尔滨工业大学)

09:50-10:00

分子化学特性对单分子层隧道结中等离激元激发的控制(MOTA05-015)

王涛(苏州大学)

10:00-10:10

石墨烯范德华垂直异质结构中基于等离激元激发的超热载流子和微分负光响应的研究(MOTA05-002)

李泠霏(浙江大学)

10:10-10:20  茶歇

第四场  二维材料光电器件   主持:倪振华(东南大学)

10:20-10:40

人工微纳结构调控的新型红外探测器

胡伟达(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0:40-11:00

基于二维材料微纳光子器件的全光信号处理研究

张晗(深圳大学)

11:00-11:20

石墨烯与硅异质界面的复合光电流分析

徐杨(浙江大学)

11:20-11:40

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技术

王军(电子科技大学)

11:40-11:50

面向下一代纳米光电子器件的二维材料与异质结(MOTA03-010)

刘富才(电子科技大学)

11:50-12:00

二维材料的光电化学(PEC)型光探测器研究(MOTA03-007)

祁祥(湘潭大学)

12:00-13:00  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  二维材料物性表征   主持:王肖沐(南京大学)

13:30-13:50

二维材料荧光图案化与机理探索

吕俊鹏(东南大学)

13:50-14:10

二维半导体中的载流子动力学和激子物理

赵伟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14:10-14:30

石墨烯/磷烯异质结的物性研究及器件应用

刘衍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30-14:50

新型二维材料的量子输运和光电特性

王琳(南京工业大学)

14:50-15:00  茶歇

第六场  亚波长结构光学   主持:李宏强(同济大学)&张岩(首都师范大学)

15:00-15:20

基于超构表面的手性分子筛选

曹暾(大连理工大学)

15:20-15:40

拓扑电磁波导

高飞(浙江大学)

15:40-16:00

亚波长金属光学超构光栅中的异常衍射现象

徐亚东(苏州大学)

16:00-16:20

赝局域光学介质:一种用于实现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光学参数以及超常波导特性的新方法

赖耘(南京大学)

16:20-16:30

双曲超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工艺研究(MOTA05-004)

王涛(华中科技大学)

16:30-16:40

High-sensitivity Relative Humidity sensor based on Tunable Fano Resonance in Asymmetric Semi-square Ring Resonator(MOTA05-017)

朱君(广西师范大学)

17:00-18:00晚餐


专题七:微纳传感
专题八:先进成像
地点:春晓厅,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  光纤微纳器件及其传感应用   主持:徐飞(南京大学)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0

S型光纤锥传感器研究

于永森(吉林大学)

13:50-14:10

光纤分布式形状传感技术

尹国路(重庆大学)

14:10-14:30

高性能分布式光纤传感及其应用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14:30-14:50

微结构光纤制备关键技术及其传感特性研究

李曙光(燕山大学)

14:50-15:10

面向智慧医疗的微尺度光纤生化和生理参数传感器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

15:10-15:20

Broadband light amplitude tu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nSe2 coated microfiber(MOTA07-004)

关贺元(暨南大学)

15:20-15:30

A wide dynamic range and high linearity vibration sensor based on single mode-few mode fiber coupler(MOTA07-012)

陈彧芳(南京邮电大学)

15:30-15:40  茶歇

第二场  Super-resolution and3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左超(南京大学)

15:40-16:00

深穿透光学聚焦和显微成像技术及其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斯科(浙江大学)

16:00-16:20

超分辨光学显微与荧光相关光谱技术

郜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6:20-16:40

近红外二区荧光活体功能成像

钱骏(浙江大学)

16:40-17:00

CRISPR共聚焦成像技术在示踪宫颈癌转移中的诊断应用前景

胡争(中山大学)

17:00-17:10

近红外二区非人灵长类动物宽场显微脑血管成像(MOTA08-009)

蔡朝冲(浙江大学)

17:10-17:20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测量薄膜厚度的研究(MOTA08-012)

雷枫(淮阴师范学院)

17:30-19:00  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  Computational optical imagingandmicroscopy   主持:郜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08:30-08:50

基于单像素成像机理的新颖光学成像技术

钟金钢(暨南大学)

08:50-09:10

高通量编码摄像

索津莉(清华大学)

09:10-09:30

Fast spatial domain reconstruction for 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

雷铭(西安交通大学)

09:30-09:50

Wide-Field Quantitative Phase Imaging and Diffraction Tomography with Fourier Ptychography

左超(南京理工大学)

09:50-10:00  茶歇

第四场  超结构超材料器件及其相关效应   主持:施雷(华中科技大学)

10:00-10:20

基于氧化硅微环芯腔与大倾角微盘腔的克尔光频梳产生

姜校顺(南京大学)

10:20-10:40

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及其超快非线性光学效应

王俊(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0:40-11:00

超高Q氧化硅微腔在激光和光学频率梳中的应用

施雷(华中科技大学)

11:00-11:20

基于微纳光学结构的红外光电耦合调控

周靖(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1:20-11:40

基于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GHz谐波锁模光纤激光器

牟成博(上海大学)

11:40-11:50

Strong light–matter coupling between Two-Dimensional semiconductor excitons and photons in microcavity(MOTA07-003)

赵新潮(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2:00-13:00  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  微纳生化传感器件及应用   主持:张祖兴(南京邮电大学)

13:30-13:50

非对称卷曲管状光学微腔中的奇异点与光流体探测应用

黄高山(复旦大学)

13:50-14:10

微纳光波导触觉传感器

马耀光(浙江大学)

14:10-14:30

缝隙增强拉曼探针的生物医学应用

叶坚(上海交通大学)

14:30-14:50

Plasmonic metamaterials for high-sensitivity optical sensing

王攀(浙江大学)

14:50-15:10

耦合增强拉曼散射传感技术

邱腾(东南大学)

15:10-15:20  午餐

第六场  Computational 3D sensing techniques   主持:索津莉(清华大学)

15:20-15:40

北航单像素成像技术进展

孙鸣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40-16:00

彩色三维成像技术研究及应用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

16:00-16:20

Fringe pattern analysis with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17:00-18:00  晚餐


专题十:柔性与可穿戴器件
专题十一:能源光电子
地点:九曲厅,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柔性传感与光子器件   主持:沈国震(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0

聚合物传感器

潘力佳(南京大学)

13:50-14:10

柔性高通量多脑区光电调控技术

黄显(天津大学)

14:10-14:30

面向神经科学的植入式光电器件

盛兴(清华大学)

14:30-14:50

柔性集成光子材料与器件的研究

李兰(西湖大学)

14:50-15:00

Flexible electrolyte-gated organic phototransistor with stable and efficient photo detections(MOTA10-008)

徐海华(深圳大学)

15:00-15:10

介电微球腔阵列光散射调控技术:从刚性衬底到柔性穿戴(MOTA10-003)

闫胤洲(北京工业大学)

15:10-15:20 茶歇

第二场  钙钛矿/有机太阳能电池及其产业化   主持:宁志军(上海科技大学)&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

15:20-15:40

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界面修饰及结构设计研究

李美成(华北电力大学)

15:40-16:00

高效稳定钙钛矿电池模块

陈汉(上海交通大学)

16:00-16:20

基于共轭聚合物/钙钛矿量子点的高效太阳能电池

袁建宇(苏州大学)

16:20-16:40

高效非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宁志军(上海科技大学)

16:40-17:00

有机太阳电池的挑战与应用前景

叶轩立(华南理工大学)

17:00-17:20

印刷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介孔膜内结晶调控和界面优化

荣耀光(华中科技大学)

17:20-17:30

钙钛矿材料中的非平衡态载流子的弛豫(MOTA11-001)

甘志星(南京师范大学)

17:30-17:40

低温等离子体半导体处理在晶硅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MOTA11-002)

陈王华(宁波大学)

17:30-19:00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新型无机太阳能电池及其产业化   主持:叶继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张晓丹(南开大学)

08:30-08:50

纳米薄膜技术在晶硅电池上的应用

吕俊(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08:50-09:10

Light Management in Monolithic Perovskite/Silicon Tandem Solar Cells

张晓丹(南开大学)

09:10-09:30

隧穿氧化硅钝化接触晶体硅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叶继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09:30-09:50

High Efficiency Solar Cells for Space Application

高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

09:50-10:10

新型硒化锑太阳电池的研究

麦耀华(暨南大学)

10:10-10:20 茶歇

第四场柔性太阳能与显示技术   主持:冯晶(吉林大学)

10:20-10:40

基于OLED和Micro-LED的柔性显示技术与应用

姚志博(维信诺未来显示技术研究院)

10:40-11:00

高效柔性太阳能电池及稳定性研究

李耀文(苏州大学)

11:00-11:20

等离激元彩色显示的高效逆向设计

高丽(南京邮电大学)

11:20-11:40

以石墨烯为阳极的有机/钙钛矿发光器件

陈淑芬(南京邮电大学)

11:40-11:50

纳米颗粒构建的柔性人工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在微波频段性质研究(MOTA10-002)

孙剑飞(东南大学)

11:50-12:00

Physically Transient Resistive Switching Memory Devices(MOTA10-007)

王宏(电子科技大学)

12:00-13:00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可穿戴电子   主持:潘力佳(南京大学)

13:30-13:50

可穿戴式柔性电子应变传感器

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

13:50-14:10

基于功能纤维的智能织物式柔性可穿戴技术

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

14:10-14:30

柔性可拉伸压力传感器

彭争春(深圳大学)

14:30-14:50

穿戴传感器与生物电子学研究

刘宏(东南大学)

14:50-15:00

基于层次结构的全固态纱线超级电容器(MOTA10-005)

许杰(武汉纺织大学)

15:00-15:10 茶歇

第六场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   主持:董晓臣(南京工业大学)

15:10-15:30

题目待定

陆亚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30-15:50

基于金属氧化物微纳米线的柔性探测器

陈娣(北京科技大学)

15:50-16:10

基于有机共轭分子的传感器

黄佳(同济大学)

16:10-16:30

基于纳米线形貌调控的可拉伸晶硅电子和器件

余林蔚(南京大学)

16:30-16:40

Exploring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Unconventional (organic/printed/flexible) Electronics(MOTA10-006)

李敏(武汉领挚科技有限公司)

17:00-18:00晚餐


第四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
地点:宴会厅B,5F


9月25日下午
第一场  微波光子学系统   主持:陈向飞(南京大学)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单位)

13:30-13:55

高保真微波光子链路技术

董毅(北京理工大学)

13:55-14:20

微波光子技术在先进相控阵系统中应用机遇与挑战

王  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八所)

14:20-14:45

微波光子有源对消技术研究

韩秀友(大连理工大学)

14:45-15:10

高频宽带微波光子无线通信技术

李奕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5:10-15:35

微波光子分布式相参成像雷达

李尚远(清华大学)

15:35-15:45  茶歇

第二场  集成微波光子学I   主持:董  毅(北京理工大学)

15:45-16:10

微波光子芯片及其异质异构集成技术

孔月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五十五研究所)

16:10-16:35

从集成光子回路迈向光电融合回路:以微环波长锁定为例

谭旻(华中科技大学)

16:35-17:00

集成微波光子学的进展和思考

陈向飞(南京大学)

17:00-17:25

微波光子相干接收的关键技术研究

王云新(北京工业大学)

17:25-19:00  晚餐

9月26日上午
第三场  集成微波光子学II   主持: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

08:30-08:55

硅基混合集成有源光器件和芯片

刘柳(浙江大学)——

08:55-09:20

薄膜铌酸锂光子器件研究进展

夏金松(华中科技大学)

09:20-09:45

铌酸锂基集成的微波光子测频方法

靳辰飞(哈尔滨工业大学)

09:45-10:10

微波光子滤波器及其在光电振荡器中的应用

于源(华中科技大学)

10:10-10:20  茶歇

第四场  微波光子雷达和应用   主持:刘  柳(浙江大学)

10:20-10:45

微波光子在雷达中的应用及趋势探讨

周志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四研究所)

10:45-11:10

微波光子技术在电子信息系统中的应用思考

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二十九研究所)

11:10-11:35

微波光子关键技术和雷达进展

李王哲(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1:35-12:00

基于微波光子的高功率微波源研究进展

张  军(国防科技大学)

12:00-12:25

微波光子技术应用于宽带接收的思考

林桂道(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12:25-13:00  午餐

9月26日下午
第五场  微波光子信号I   主持:李王哲(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13:30-13:55

智能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初探与思考

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

13:55-14:20

宇称-时间对称微波光子系统

张杰君(暨南大学)

14:20-14:45

基于带宽伸缩技术的微波光子系统

戴一堂(北京邮电大学)

14:45-15:10

微波光子时空映射

陈宏伟(清华大学)

15:10-15:20  茶歇

第六场  微波光子信号II   主持: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

15:20-15:45

单片集成半导体激光器的微波光子学应用

蒲  涛(陆军工程大学)

15:45-16:10

复杂环境下高精度微波光子同源同步网络及其应用

蔡海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16:10-16:35

高质量微波信号产生技术研究

杨  春(东南大学)

16:35-17:00

集成微波光子技术需求与挑战

赵明山(大连理工大学)

17:00-17:25

光子学微波检测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

17:25-19:00  晚餐


会议注册
请登录:https://b2b.csoe.org.cn/form/show-48.html,在线注册报名。会议费2606元/人。

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以便核对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 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 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会员申请

企业赞助
下载文件
同期活动

Workshop

交通住宿


会场信息:
南京水游城假日酒店
,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1号

住宿信息:
会议合作酒店(预定酒店时请给酒店经理打电话,提参加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微纳光学会议代表):
南京水游城假日酒店(南京市秦淮区建康路1号)500元/间•天。订房电话:孙经理 13605183223
房间数量紧张,预定截止时间是9月1日,请务必尽早跟酒店联系人电话确认订房。

地理位置:
夫子庙及新街口商业交汇处
•约3分钟可步行至地铁1号线三山街站3号口,地铁3号夫子庙站3号口
•约15分钟地铁可直达南京南站或南京站
•约45公里40分钟路程可达南京禄口机场
•约10分钟可步行至新街口商业中心:中央商场、新百商场、大洋百货商场、苏宁易购等
•约3分钟可步行至夫子庙秦淮河风景区
•更有老东门景区、中华门瓮城景区及大报恩寺景区
•与南京水游城商场相连,与水平方商场及茂业天地商场隔街相望


往届回顾
第一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于2017年10月15-18日在苏州举办。
会议官网    会议总结链接
第二届微纳光学技术与应用研讨会,于2018年9月15-17日在武汉举办。
会议官网    会议总结链接
第一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于2015年7月19-21日在长春举办。
会议官网    会议总结链接
第二届国际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于2016年10月9-11日在上海举办。
会议官网    会议总结链接
第三届国际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研讨会,于2018年12月8-10日在杭州举办。
会议官网    会议总结链接

联系方式
大会秘书处:
浙江大学:戴道锌,dxdai@zju.edu.cn 电话:0571-88206516-215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郭进,phenixgj@hotmail.com 电话:0551-65391125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蔡方方, cai_ff@csoe.org.cn 电话:022-58168541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张姝,zhangshu@csoe.org.cn 电话:022-58168542
组委会联系方式:
会议报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蔡方方,cai_ff@csoe.org.cn 电话:022-58168541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张姝, zhangshu@csoe.org.cn 电话:022-58168542
企业赞助: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郭圣, guosheng@csoe.org.cn 电话:010-8373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