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时间
-
会议时间:10月15-17日
投稿截止:9月20日(最后一轮)
会议首页
国家的基础科学、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新工艺的研究水平和能力制约着国防和工业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和应用。其中包括强激光研究、第四代光源、航空与航天载荷研制、大口径地基光电望远镜研制、光电对抗、空间通信、深远海装备等国家重点发展的大科学工程。汇聚了国内光电材料与元器件方向及主要国防和工业应用领域的优秀科研团队,共同探讨新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程应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及可能改进的技术措施。
大会主席:
庄松林 院士(上海理工大学)
祝世宁 院士(南京大学)
范国滨 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执行主席:
邵建达(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金玉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岳晓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杨 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郑万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王占山(同济大学)
赵 显(山东大学)
苏良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专题方向:
专题方向:
专题一: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
专题二:光纤材料及光电功能玻璃/陶瓷材料和器件
专题三: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专题四: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与表征技术
专题五:光刻技术光学元器件
专题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专题X1: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
专题X2:深远海智能光电感知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激光与红外系统集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光束控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联办单位: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复杂航空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
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复杂航空系统仿真重点实验室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同济大学
上海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
大会主席:
庄松林 院士(上海理工大学)
祝世宁 院士(南京大学)
范国滨 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执行主席:
邵建达(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金玉奇(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岳晓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
杨 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郑万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王占山(同济大学)
赵 显(山东大学)
苏良碧(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宋瑛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专题组织机构:
宋瑛林(哈尔滨工业大学)
分专题组织机构:
专题一: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
主席:
孙 洵(山东大学)
张庆礼(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丁守军(安徽工业大学)
姜本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路大治(山东大学)
任怀瑾(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
孙贵花(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王晓洋(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王 燕(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周世斌(成都东骏激光股份有限公司)
专题二:光纤材料及光电功能玻璃/陶瓷材料和器件
主席:
胡丽丽(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章 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何冬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李晓东(东北大学)
毛小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王 皓(武汉理工大学)
吴云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祖成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专题三: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主席:
韩 森(上海理工大学)
刘红忠(西安交通大学)
薛栋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石 峰(国防科技大学)
石 峰(国防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蒋维涛(西安交通大学)
李龙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刘 磊(东南大学)
刘晓利(深圳大学)
薛常喜(长春理工大学)
严 伟(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杨晓飞(苏州大学)
张祥朝(复旦大学)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
专题四: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与表征技术主席:
熊胜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马 平(成都精密光学工程中心)
张锦龙(同济大学)
张锦龙(同济大学)
邵宇川(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程序委员会(音序):
姜玉刚(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李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沈伟东(浙江大学)
卫耀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吴周令(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易 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专题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主席:
巨 新(北京科技大学)
杨中民(华南师范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陈 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董国平(华南理工大学)
谷渝秋(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江 天(国防科技大学)
张大勇(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赵全忠(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专题X1: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
主席:
董宇辉(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王 劼(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张江实验室)
刘 志(上海科技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董晓浩(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黄秋实(同济大学)
刘 芳(上海科技大学)
石相军(上海科技大学)
佟亚军(上海科技大学)
王秋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魏 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张未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专题X2:深远海智能光电感知
主席:
赵 显(山东大学)
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
程序委员会(音序):
丁忠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郭金家(中国海洋大学)
李永富(山东大学)
唐军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王章军(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吴国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吴 锜(山东大学)
专家报告
大会报告:
方家熊 院士(山东大学、无锡中科德芯光电感知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InGaAs红外传感器若干研发和应用问题
邵建达(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强激光光学元件逼近体材料损伤阈值的超精密制造基础问题研究:机遇和挑战
江怀东(上海科技大学)-光子大科学装置及其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郑荣儿(中国海洋大学)-深海原位光谱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
郑耀辉(山西大学)-第三代地基引力波探测装置
专题一: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
柴向旭(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高功率激光系统中熔石英元件损伤机制与抑制技术研究
陈雨金(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高能量人眼安全1.55微米波段激光晶体研究
丁守军(安徽工业大学)-混晶石榴石黄光激光晶体的生长与性能研究
黄昌保(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长波红外非线性CdSe晶体的工程化制备研究
姜本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透明陶瓷研究进展
林进义(南京工业大学)-有机蓝紫光晶体激光器
梅大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宽带隙硫属稀土中红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性能研究
桑元华(山东大学)-光学级铌酸锂晶体生长及周期极化器件
孙军(南开大学)-电光调Q晶体的研究进展
涂朝阳(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Dy3+激活黄光激光晶体的生长及性能研究
王正平(山东大学)-RECOB(RE=Y,Gd)晶体的宽光谱倍频
肖金冲(河北大学)-扭曲并苯修饰的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光限幅性能
谢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功能杂化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其特种器件应用
谢政(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光功能杂化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其特种器件应用
杨志华(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氟化硼酸盐非线性光学晶体研究
专题二:光纤材料及光电功能玻璃/陶瓷材料和器件
范仕刚(北京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有限公司)-超低膨胀微晶玻璃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何冬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热折变玻璃及体光栅器件的国产化应用
蒋俊(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GGAG闪烁陶瓷与CT探测器
李晓东(东北大学)-稀土倍半氧化物复相材料:纳米粉体合成及其红外透明陶瓷制备
林常规(宁波大学)-硫系玻璃材料及应用研究
毛小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尖晶石透明陶瓷
王皓(武汉理工大学)-透明尖晶石型固溶体组成、结构及其构性关系的理论研究
王鹏飞(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透明导电玻璃及其电磁屏蔽光窗应用初探
吴云涛(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所)-新型铜基低维钙钛矿闪烁体
向在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光学石英玻璃
夏汉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光纤振荡器中超短脉冲瞬态演化动力学特性研究
夏汉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光纤振荡器中超短脉冲瞬态演化动力学特性研究
张永成(青岛大学)-PMN-PT基透明压电/电光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周刚(宁波舜宇光电有限公司)-硫系玻璃在红外光学方面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祖成奎(中国建筑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波红外硫系玻璃制备技术及表面碳基防护膜研究
专题三: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冯天(上海新昇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半导体大硅片缺陷和形貌的自动光学检测
侯溪(中国科学院光电所)-特殊与精密光学制造技术进展
刘东(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大口径光学元件缺陷及损伤自动检测技术
刘磊(东南大学)-拉曼增强光谱检测的研究
李龙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基于工业机器人的大口径复杂曲面光学加工技术
彭云峰(厦门大学)-大口径光学元件的进动抛光技术
彭小强(国防科技大学)-轻量化金属反射镜超精密加工技术
彭小强(国防科技大学)-轻量化金属反射镜超精密加工技术
田野(国防科技大学)-脉冲离子束高分辨率材料去除方法与高精度修形技术
宋丽梅(天津工业大学)-复杂几何形貌精密三维激光检测方法
宋丽梅(天津工业大学)-复杂几何形貌精密三维激光检测方法
王建(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微纳光刻技术与装备
徐敏(复旦大学)-非透明高陡度壳体厚度精密测量技术
杨晓飞(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技术以及未来发展)-非球面加工与检测技术以及未来发展
张诚(华中科技大学)-超构表面光场调控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基于并行通道条纹投影与反射的复合反射表面三维测量技术
张恒(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平面平晶检定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曾雪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大口径光学反射镜制造与检测技术
赵清亮(哈尔滨工业大学)-硬脆材料自由曲面光学元件的超精密磨削加工及在位测量
专题四: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与表征技术
艾万君(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大口径光学元件薄膜制备技术研究
陈坚(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学薄膜微纳缺陷检测技术研究
邓雪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基于微结构调控的高功率激光薄膜抗疲劳损伤技术研究
邓雪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基于微结构调控的高功率激光薄膜抗疲劳损伤技术研究
关贺元(暨南大学)-基于铌酸锂薄膜铁电极化的高灵敏度、宽带石墨烯光电探测器
姜玉刚(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超窄带滤光薄膜技术及其应用
焦宏飞(同济大学)-高能激光薄膜研究及其应用
柳存定(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光刻机镜头镀膜技术
王笑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站巡天光学设施主镜表面改性关键技术研究
魏铭(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超薄NiCrNx薄膜微观结构对Ag膜系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于天燕(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风云气象卫星载荷中的宽光谱光学薄膜分光技术
专题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陈涛(西安交通大学)-飞秒激光制备特种光纤光栅在光纤激光器中的应用
陈默涵(北京大学)-基于深度学习的原子尺度模拟方法和应用
程光华(西北工业大学)-利用超快贝塞尔光束的纳米孔制造、机理及应用
戴晔(上海大学)- 超快激光在石英玻璃内诱导自组织纳米光栅生长及调控机制
邓志刚(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激光驱动离子源产生及应用研究
董国平(华南理工大学)-超快激光与透明物质的相互作用研究
黄元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Tangential electrostatic field at metal surfaces
贾天卿(华东师范大学)-超快激光诱导表面周期纳米结构与特性调控
金云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激光对典型材料的热效应规律特性
李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单脉冲激光辐照下银纳米线损伤阈值及性能退化研究
李向平(暨南大学)-Tailoring light-matter interaction from super-resolved recording to six-dimensional multiplexing
廖常锐(深圳大学)-Femtosecond laser 3D printed optical fiber microstructured sensors
卢惠辉(暨南大学)-基于光与微纳结构铌酸锂相互作用增强的光子器件研究
芦鹏飞(北京邮电大学)-掺铋光纤铋活性中心发光机理研究进展
蒲继雄(华侨大学)-调控激光光场及其应用
亓东锋(山东理工大学)-脉冲激光烧蚀制备柔性透明光电子器件过程中的瞬态监测
任国利(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激光驱动球形汇聚等离子聚变中子源研究进展
谭德志(之江实验室)-超快激光直写:从化学到光子学
王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压缩感知技术在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中的应用
王云良(北京科技大学)-超强阿秒X射线激光脉冲的同步辐射机制和量子机制
吴冀川(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脉冲激光移除空间碎片的数字化效能评估
徐明霞(山东大学)-三倍频DKDP晶体缺陷研究
尤洁(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Utilizing a powerful scalable multi-task learning network for accurate prediction and inverse design of graphene-based heterostructures
远航(哈尔滨工业大学)-激光诱导KDP体内针点状损伤的演化行为及形态特征研究
张航(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飞秒激光诱导卟啉基MOFs的超快非线性动力学研究
张仁彦(中科院光电所)-插层可控调控石墨烯光电响应特性研究
张永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切向气流下激光辐照金属材料烧蚀效应
张增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熔石英光学元件的缺陷研究
张智猛(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等离子体为媒介的激光放大机理研究
专题X1: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
邓海啸(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连续波加速器驱动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机遇和挑战
董晓浩(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束线光学元器件高精度检测需求及挑战
杜学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超高分辨光栅单色器
龚学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束线关键设备设计与制造
郭智(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活细胞成像束线调式进展
高立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HEPS光学元件热力耦合设计
黄秋实(同济大学)-高精度大尺寸X射线反射镜加工与检测技术
李宾(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基于光学诊断的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波荡器调试关键技术
李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衍射极限光源的光学挑战和HEPS光学技术进展
刘芳(上海科技大学)-大科学装置中的稳定性测量及思考
刘鹏(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先进光源核心技术发展
刘正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极紫外及软X射线光栅
盛振(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面向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的高帧频大动态范围X射线探测系统
佟亚军(上海科技大学)-“Particle free”在自由电子光束线中的重要性
王勇(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相干X光在光束线中的传输仿真
王东(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王占山(同济大学)-面向先进X射线光源的高性能反射光学器件研制与应用
徐中民(深圳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光功能杂化凝胶玻璃的制备及其特种器件应用
杨勇(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超光滑碳化硅复合X射线反射镜研究进展
张硕(上海科技大学)-低温超导探测器在X射线谱学的应用简介
张未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相干光源光束线测试
周亮(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基于相干模式的HEPS硬X射线相干散射线站光学设计
专题X2:深远海智能光电感知
陈德胜(中国科学院声学所)-涉海光电技术应用探微
杜立彬(山东科技大学)-无人机载激光测深系统进展
丁忠军(国家深海基地)-深海采矿潜在环境影响因素及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郭金家(中国海洋大学)-水下原位探测LIBS系统研制与试验
郝宗睿(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新型水下潜器模拟系统
金久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观测无人船技术进展及光电感知应用思考
廖然(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颗粒物原位探测与分类
曲轶(海南师范大学)-1.55um人眼安全半导体激光雷达研究
汪伟(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水信道对激光传输的波前影响分析
吴锜(山东大学)-基于光电集成技术的海洋传感器
俞本立(安徽大学)-深海激光多普勒流速测量系统
议题方向
专题一: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与器件
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是重要的光电信息功能材料,基于此类材料制备的器件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科研、信息、军事等众多领域。本专题重点介绍激光和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的最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激光与非线性光学晶体的新材料探索、高质量生长、性能表征与优化、先端光学技术、高效器件制备等。本专题从应用端和技术端来牵引,结合国防和工业应用,搭建产业链的大平台。旨在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应用的团队搭建无缝对接的平台,形成合力,促进激光和非线性光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工业国防信息化发展。
专题二:光纤材料及光电功能玻璃/陶瓷材料和器件
光纤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在光电对抗、空间通信、多光谱成像、ICF大科学装置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应用。本专题拟反映近年来光纤材料、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领域的最新进展及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高功率激光光纤、耐辐照无源/有源光纤、中远红外光纤、高增益激光玻璃/陶瓷、高损伤阈值玻璃等。深入地探讨该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我国特种光纤以及光电功能玻璃/陶瓷材料和器件的技术提升和发展。
专题三:精密光学加工检测技术及装备
本领域主要瞄准光学元件的精密加工检测技术以及相关新型装备制造技术。专题主要包括强激光、同步辐射光源、航空航天载荷、大口径地基光电望远镜以及光电对抗等领域用光学元件精密加工与检测技术(含装备)的最新进展及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新材料加工、加工新技术、特种和极端光学制造技术、光学微纳加工技术、新型检测技术、新型加工及检测装备研制等。深入探讨上述领域中光学元件加工检测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本领域的深入沟通和联络,促进我国光学制造与检测领域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专题四:精密光学薄膜制备与表征技术
精密光学薄膜学科是以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为基础,以调控光波的反射、透射、偏振、位相或群延迟等特性为研究目标的学科,是光学、机械工程学、材料学、力学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学科。精密光学薄膜技术已经成为光电成像与探测、激光成像与探测、大型激光科学装置和工程、光学医疗器械和光电显示等工业领域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本专题拟反映近年来在光学薄膜设计技术、薄膜沉积技术、光学薄膜材料、微纳光学技术以及薄膜应用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和重要创新成果,包含但不限于:高功率激光薄膜、短脉冲激光薄膜、超低损耗激光薄膜、多谱段光学薄膜、光电功能薄膜、超硬光学薄膜、空间光学薄膜、光学显示薄膜、医疗/拉曼/荧光系统用复杂光学薄膜、色散薄膜元件的应用等。深入地探讨精密光学薄膜技术研究及产业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致力于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沟通和联系,促进我国精密光学薄膜技术的发展。
专题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激光已经广泛运用于物理学、化学、材料以及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并产生了重要的科学影响。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是关注激光与物质作用过程中物质的物理、化学、力学等特性的演化,以及作用后物质的特性变化。本专题重点关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但不限于:激光对金属烧蚀研究进展,激光与光学材料损伤机理研究、激光与高温气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激光与生物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先进激光加载技术研究、激光在材料物性研究领域的应用等。本专题从激光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出发,结合国家重大工程需求牵引,形成合力,推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学科的发展,促进激光在国防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专题X1: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
自由电子激光和新型衍射极限同步辐射装置,由于其在光源亮度和在深紫外、X射线波段波段得相干性的大幅度提高,为科学研究等带来革命性的发展机遇。如何高效地对其稳定和精准传输、诊断与调控、更好地利用其特性为前沿研究服务,特种光、电器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应用专题立足于自由电子激光和新型同步辐射装置光束传输、调控、诊断、探测等应用中特种光、电器件需求,而开展的研究与研发,主要包括相关相干光学理论,大型高精度光学元件制备、计量检测,光学器件在高热负载强脉冲条件下的运行,光学器件系统集成和稳定性的核心技术等几个方面。具体而言:1)相干光学技术理论基础:传输、调控、诊断、探测等;2)单脉冲/多脉冲/高重频脉冲下器件及材料损伤、破坏机理与实验;3)高热负载条件下器件及材料热沉积与热效应、热缓释与新型冷却方式;4)光学器件:超光滑反射器件、高效率衍射器件、高分辨折射器件,及其聚焦等功能器件等;5)诊断方法:能量、光谱、相干性等;6)探测器件:计数型、积分型等;7)超精密光学计量检测;8)器件在系统中稳定性及测量、反馈控制集成等。本应用专题结合目前国家正在建设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和衍射极限同步辐射在此方面的需求,并面向世界范围此领域前沿原理性研究与器件及材料研发,一方面集中全国力量努力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广泛合作,实现相关器件国产化,另一方面探索相关新原理、新方法,从而研发新材料、新器件等,助力我国先进光源大科学装置的应用发展。
专题X2:深远海智能光电感知
进入21世纪,海洋越来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合作与竞争的重要舞台,特别是深远海区域,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特有的生物资源和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而备受关注,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走向深远海,需要对深远海进行全面的探测感知和动态监测。光学技术具有分辨率高、蕴含信息丰富、实现方式灵活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受环境影响大等缺点,深远海环境的复杂多变性给光学探测提出了挑战,目前国际上也缺乏对深远海探测和感知的有效光学手段。通过开展深远海环境基础光学特性的研究,有利于认识、理解和开发深远海,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同时也有助于研制面向深远海信息感知应用的特种光电技术与系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议题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海洋光学辐射传输理论研究、海洋基础光学特性、海洋基础光学信息库等基础研究,海洋光学遥感、水下光学信息探测、水下光学通信技术、海洋磁探测等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光学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与资源探测中的应用研究。
投稿指南
请作者登陆会议网站提交文章。投稿后两个星期内快速答复推荐结果。
若希望文章推荐到会议合作期刊发表,截止日期前提交文章全文到投稿系统。收到组委会发的录用通知后,请按通知要求将文章全文提交至各支持期刊网站,由期刊编辑部审核录用后正式发表。
若希望文章发表在SPIE文集(EI收录),截止日期前提交英文摘要即可。会后提交英文全文,会后半年左右全文可在EI数据库检索到。
若不发表文章,只希望做粘贴/口头交流,可在投稿系统上传报告摘要即可,系统提交时期刊请选择“仅交流不发表”。
投稿网址: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MCA2021.html,最后一轮截止时间:2021年9月20日
口头交流:日程中有口头报告安排的作者请提前准备PPT文件。报告语言中文,时间10分钟。
口头交流:日程中有口头报告安排的作者请提前准备PPT文件。报告语言中文,时间10分钟。
粘贴交流:10月15日下午将海报张贴到海报区,海报交流时间是10月16日13:00-13:30;粘贴海报要求:尺寸为:高90cm,宽80cm,需打印成彩色,海报内容需标注稿件编号。具体模板请见附件。 海报模板.pptx
论文出版
Opto-Electronic Advances(SCI)、PhotoniX、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ESCI)、SPIE文集(EI)、《红外与激光工程》(EI)、《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强激光与粒子束》、《量子电子学报》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请登录: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MCA2021.html 在线注册报名。会议费2806元/人,9月30日前汇款优惠为2606元/人。
汇款时作者请务必注明“姓名+稿件编号”,非作者请注明“材料+姓名”
注册系统10月14日中午关闭,后续如需报名请到现场注册
汇款信息:
开户银行:工行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 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 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企业赞助
同期活动
交通住宿
会议酒店:
青岛海泉湾皇冠假日度假酒店(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88号)
住宿信息:
会议合作酒店:青岛海泉湾皇冠假日度假酒店(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公路188号),400元/间•天。
预订方式:请填写“ 预订信息采集表.xlsx”,发送到预订邮箱15086871@qq.com。
交通信息:
距离青岛胶东国际机场76.5公里,70分钟车程
距离即墨火车站 28公里,40分钟车程
距离青岛火车站北站50公里, 60分钟车程
防疫政策:
防疫政策:
1. 必须有山东健康码绿码
2. 山东健康码中14天行程带*号的不可接待(途径过有中高风险区域的城市的会带*)
3. 入境解除隔离一个月内的不可接待(需持解除隔离报告)
联系我们
组委会联系方式:
会议报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吴绍文,wushaowen@csoe.org.cn, 13810462594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蔡方方,cai_ff@csoe.org.cn,010-63726007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蔡方方,cai_ff@csoe.org.cn,010-63726007
企业赞助: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吕子晨,lvzichen@csoe.org.cn,13810226340
往届回顾
第一届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1月13-15日在成都举办
第二届强激光材料与元器件学术研讨会,于2018年12月1-2日在成都举办
第一届特种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应用研讨会,于2019年8月20-22日在大连举办
第二届特种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应用会议,于2020年9月5-7日在上海举办
会员申请
Worksh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