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会
1.微波光子器件和集成技术
召集人:瞿鹏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恽斌峰(东南大学)、钱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亢海龙(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委员(音序):戴道锌(浙江大学)、孔月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刘宇(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刘建国(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熊兵(清华大学)、张新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秘书:肖永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
陈开鑫(电子科技大学)——应用于薄膜铌酸锂电光调制器的低成本高效模斑转换技术与低功耗热偏置技术
崔大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高速高功率光电探测器技术与进展
冯俊波(重庆联合微电子)——微波光子硅基混合集成技术
高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面向雷达系统的微波光子技术应用挑战与对策
国伟华(华中科技大学)——基于薄膜铌酸锂的调制器研究进展(主旨报告)
孔月婵(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微波光子芯片及集成技术(主旨报告)
时尧成(浙江大学)——硅基微波光子器件集成技术研究
孙长征(清华大学)——面向微波光子学的高性能光调制器与光探测器
谢小军(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高效薄膜铌酸锂异质集成光电探测器
恽斌峰(东南大学)——光控多波束形成芯片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
张文富(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光频梳技术与应用研究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硅基相控阵激光波束成形和扫描(主旨报告)
朱文国(暨南大学)——铌酸锂电光高速扫摆器研究
2.微波光子处理技术
召集人:周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刘阳、郑小平(清华大学)
委员(音序):陈建平(上海交通大学)、陈明华(清华大学)、戴一堂(北京邮电大学)、顾杰(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马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徐坤(北京邮电大学)、张杰君(暨南大学)、赵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赵明山(大连理工大学)
秘书:张博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
陈明华(清华大学)——硅基集成微波光子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探讨(主旨报告)
江天(国防科技大学)——光频梳光源及其在微波光子信号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杨旭(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硅基电入电出的微波光子波束形成芯片技术
钟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面向全光处理系统的微波光子关键技术
3.微波光子雷达及关键技术
召集人: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予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王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杨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李王哲(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委员(音序):陈向飞(南京大学)、李沛轩(西南交通大学)、李若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刘尊龙(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三十五所)、王安乐(空军预警学院)、于晋龙(天津大学)、莫修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秘书:张亚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
董屾(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微波光子雷达应用探索与挑战
刘永(电子科技大学)——面向雷达系统的微波光子信号源及数字化接收技术(主旨报告)
王祥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宽带稀疏成像雷达
邢孟道(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波光子雷达超高分辨成像和新体制研究(主旨报告)
周沛(苏州大学)——基于光注入半导体激光器的宽带雷达信号产生及应用
4.微波光子通信技术
召集人:张杰(北京邮电大学)、尹怡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李少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董毅(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
池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邓雄(西南交通大学)、高永胜(西北工业大学)、李朝晖(中山大学)、裴丽(北京交通大学)、秦玉文(广东工业大学)、王云才(广东工业大学)、尹飞飞(北京邮电大学)、余思远(中山大学)、余显斌(之江实验室)
秘书:王怡昕、尹子恺(北京邮电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
常林(北京大学)——面向高速率微波光子通信的下一代集成光源
丁伟(暨南大学)——基于反谐振空芯光纤的微波光子链路
唐明(华中科技大学)——基于空分复用光纤的微波光子信号传输与处理(主旨报告)
魏伟(北京理工大学)——微波光子多天线相参收发通信系统
闻和(北京邮电大学)——支持通感一体化的微波光子技术平台
张俊文(复旦大学)——面向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毫米波太赫兹智能融合通信
5.智能微波光子技术
召集人:刘永(电子科技大学)、邹卫文(上海交通大学)、李伟(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委员(音序):陈宏伟(清华大学)、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
秘书:曾珍(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
陈宏伟(清华大学)——集成光学衍射神经网络
戴道锌(浙江大学)——高性能硅基微波光子器件(主旨报告)
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可重构光学矩阵运算芯片
郭旭涵(上海交通大学)——多维硅基光场调控和单片集成
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基于半导体激光器的光脉冲神经元和光神经形态计算
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硅基微波光子可重构信号处理器
赵尚弘(空军工程大学)——面向电子战的光子辅助微波频率测量关键技术(主旨报告)
6.微波光子测量与传感
召集人:郑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朱涛(重庆大学)、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张尚剑(电子科技大学)
委员(音序):蔡海文(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龚鹏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林桂道(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王祥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李奕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邀请报告(音序):
黄礼刚(重庆大学)——基于外腔自适应分布反馈的超窄线宽激光时频调控及动力学测量研究
王文亭(中科院雄安创新研究院)——高性能集成化光学频率梳器件
王子南(电子科技大学)——基于正交信道的大带宽准分布式声波传感
韦联福(西南交通大学)——基于液氦上表面电子态调控的毫米波电场灵敏探测
朱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微波光子信号多维参数测量
郝腾飞(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基于光电振荡器的微波光子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MPTA2023-11-004)
7.光子AI处理和量子计算
召集人:范静涛(清华大学)、董晓文(华为公司)、虞绍良(之江实验室)
委员(音序):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石暖暖(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健(华中科技大学)
秘书:胡勇(之江实验室)
邀请报告(音序):
王兴军(北京大学)——超高算力密度硅基集成光子处理器(主旨报告)
丁冬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微波传感
林晓(浙江大学)——界面切伦科夫辐射
强晓刚(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硅基集成光学量子计算技术研究
田永辉(兰州大学)——基于片上多维复用的神经网络光子加速器
8.激光微波融合通信技术
召集人:徐常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韩秀友(大连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李小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刘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徐忠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俊文(复旦大学)
秘书:梁慧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邀请报告(音序):
韩秀友(大连理工大学)——微波光子有源对消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主旨报告)
李嘉琪(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面向高集成多功能飞行器的微波光子射频前端应用技术
李宇航(清华大学)——面向空间相干光通信的kHz线宽多波长光纤光源
梁慧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星地链路激光微波一体化传输技术
汪滴珠(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空间激光通信技术发展及思考
赵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超宽带微波光子传输技术
于文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无人机蜂群分布式高精度协同技术(MPTA2023-19-003)
9.面向通抗的微波光子技术
召集人:谭庆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刘明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钟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委员(音序):陈智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顾华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蒋炜(空间微波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李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二厂)、马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孙树风(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吴龟灵(上海交通大学)
秘书:孙一唯(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邀请报告(音序):
刘静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从系统视角探索微波光子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主旨报告)
宋新刚(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抗干扰通信技术发展趋势及微波光子技术应用
陶理(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微波光子毫米波抗干扰通信技术
王文杰(西安交通大学)——微波光子在信道模拟中的应用研究(主旨报告)
翟伟乐(西北工业大学)——光子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技术研究
朱子行(空军工程大学)——光载无线通信射频干扰消除技术
大会组委会为您量身订制了多套市场推广方案,包括:会前媒体推广,相关活动赞助,产品展示,人才招聘及会议现场广告等,帮您有效地找到目标客户群,提高公司知名度。如有需要请联系组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