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专题:
专题一:先进制造光电测量
主席:
董登峰,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谈宜东,清华大学
侯 溪,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林嘉睿,天津大学
李丽娟,长春理工大学
王伟波,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秘书:
王 珊,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孟繁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于连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多自由度非接触光学三维扫描测量技术研究(Keynote)
崔海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崔长彩,中国计量大学——半导体衬底超精密加工损伤层椭偏测量方法及实现
邓 晓,同济大学——量子化实物标准的集成电路纳米计量科学与技术
康岩辉,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光学测量方法在几何量计量的应用
林雪竹,长春理工大学——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结构多源感知与装配评估技术
苏 榕,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基于便携式角分辨散射的超光滑表面高频粗糙度快速表征法
孙军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装配外观缺陷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
尉昊赟,清华大学——面向高精度原位工业测量的相位测量偏折术关键技术研究
杨宏兴,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极端温度环境的高适应性高准确度激光稳频技术
殷 鸣,四川大学——基于线激光的航空发动机叶片高效高精检测技术
尹仕斌,易思维科技
于兴虎,宁波亦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高速高精度全自动贴片机及其检测技术
张效栋,天津大学——光学元件/系统全维度测量技术进展
专题二:空间光电测量
主席:
郑永超,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邢 飞,清华大学
刘银年,中国科学院上海技物所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
魏振忠,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题秘书:
李 同,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开钦,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胡永富,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江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间光学导航敏感器技术
李博,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点目标相位感知技术
李文昊,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大尺寸高精度衍射光栅研制
刘春雨,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刘骅锋,华中科技大学
刘智颖,长春理工大学
牛振岐,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学自由曲面高动态偏折测量技术与应用
王峰,复旦大学——耦合物理模型与深度学习的多源遥感植被监测方法
吴冠豪,清华大学——双光梳测距技术及应用
闫勇,中山大学
杨凌辉,天津大学
杨肖,西北工业大学——复杂制造场景下视觉测量技术及应用
姚凯男,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AI光子积分探测器与大气层内光学全天时天文导航技术研究
战海洋,启元实验室——高精度星光测量微系统技术及其导航应用
专题三:环境光电测量
主席:
刘建国,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刘 东,浙江大学
刘继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夏海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董 磊,山西大学
田兆硕,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专题秘书:
李相贤,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赵泓楷,浙江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毕卫红,燕山大学——我国核电冷源生物监测仪器需求与挑战
卜令兵,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碘分子吸收池的新型瑞利多普勒激光雷达
戴光耀,中国海洋大学——双偏振相干激光雷达及其风-雨-气溶胶兼测应用
狄慧鸽,西安理工大学——基于多源遥感仪器探测云层垂直结构研究
梁凌熙,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大型激光装置光束指向精密控制技术研究
刘东,浙江大学——复杂环境激光探测仪器研发与应用
刘丽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精度激光光热光声光谱气体监测技术
柳付超,武汉大学——拉曼lidar探测大气水汽
梅亮,大连理工大学——单光子双光梳鬼成像光谱学
田兆硕,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基于多种光谱技术的水质监测研究进展
魏天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全光纤多普勒激光雷达在气溶胶-云-降水遥感中的应用
薛庆生,中国海洋大学——基于无人平台的高光谱成像探测技术研究
杨馥,东华大学——双光梳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技术研究
袁景和,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STED超分辨光学显微镜
张阔,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高功率激光指向控制技术及应用
张红霞,天津大学——海洋水体理化参数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章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基于激光雷达遥感的工业排放源对大气CO2时空特征影响研究
专题四:生物/医药光学测量
主席:
张大伟,上海理工大学
欧阳证,清华大学
刘永焘,南京理工大学
何兴道,南昌航空航天大学
巫建东,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专题秘书:
陈 轩,上海理工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冯世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用于病原体的集成片上光电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研制
胡飞,西安交通大学——荧光分子诊断和生物微流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孔令杰,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光学脑机接口技术
刘保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型化偏振调制型计算光谱仪与散射调制多维成像技术
史久林,南昌航空大学——光学多模态弹性成像方法与关键技术研究
王成,上海理工大学——基于光学技术的眼生物参数及屈光度测量研究
王蕾,中国农业大学——光学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岳蜀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受激拉曼代谢成像助力精准医学
张德龙,浙江大学物理学院——中红外光热成像:突破百纳米分辨率的非接触分子指纹识别
张帅龙,北京理工大学——基于光电镊与数字微流控的生物微系统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朱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的眼组织弹性测量
专题五:智能传感
主席:
王 雪,清华大学
谷洪刚,华中科技大学
吕群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王 鹏,清华大学
专题六:集成电路与MEMS光电检测
主席:
周维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刘世元,华中科技大学
李根梓,中国机械总院基础制造技术研究院
王 超,清华大学
胡春光,天津大学
专题秘书:
石俊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杨 肖,西北工业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曹葵康,苏州天准——国产明场纳米图形晶圆缺陷检测色鬼被助力集成电路制造良率提升
陈创创,合肥工业大学——高通量宽场部分相干衍射成像与计算光谱测量
陈坚,合肥知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面向半导体产业应用的深紫外光学测试技术
陈修国,华中科技大学——先进技术节点IC纳米结构关键尺寸在线测量技术
陈远流,浙江大学
程鑫彬(待定),同济大学
崔长彩,中国计量大学
戴鹭楠,中科飞测——基于激光皮秒超声的材料内部性质的表征
董长昆,温州大学——CNT场发射X射线成像技术
董显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MEMS器件光机电协同测试及可靠性技术
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超精密激光干涉位移测量中的误差调控
孟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成电路光刻工艺套刻误差测量技术研究
齐月静,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基于衍射的套刻测量技术研究
沈吉,华东光电集成器件研究所——机器视觉在集成电路和MEMS制造中的应用
沈华,南京理工大学——超精密光干涉面形测量技术
施玉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集成电路关键尺寸溯源技术研究
宋有建,天津大学异步光学采样皮秒超声薄膜测厚技术
石俊凯,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光学量检测技术研发进展
唐军,中北大学——芯片热/电/磁多物理场测试技术
王超,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在线监测方法及应用
武震宇,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面向激光瞄准的MEMS偏转镜及其高精度测试表征技术
俞翔,欧创科技——数字全息4D成像技术在MEMS振动测试中的最新进展
张宸睿,深圳市埃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AI驱动高灵敏度量测良率提升
张开锋,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探针显微镜技术的产业应用及光学联用
周子杰,大成精密——精准测量驱动锂电智造,大成精密在光电测量领域的创新与实践
待定(刘涛),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纳米显微光谱成像
待定(周许超),上海微电子装备
待定(王建),成都光电所——光刻机光学检测技术
待定(程鑫彬),同济大学——纳米计量
待定(余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小型化高亮度深紫外光源进展
专题七:红外光电测量
主席:
郝小鹏,清华大学
何志平,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朱亦鸣,上海理工大学
吕俊鹏,东南大学
俞 兵, 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
刘玉芳,河南师范大学
刘俊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齐 宏,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秘书:
宋 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鲍成英,清华大学——光梳辅助中红外扫频光谱
邓玉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从可见光至太赫兹波段的激光辐射功率计量
顾明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定量化红外光谱测量和成像探测技术进展
黄 坤,华东师范大学——泵浦多维调控的中红外上转换成像
李冠海,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红外光电耦合调控光谱探测
李津宁,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嫦娥六号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设计及在轨应用
李 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表面光场调控及其光学测量传感与显示应用
林常规,宁波大学——红外硫系玻璃创制及其成像应用
刘学青,吉林大学——超快激光构建结构型面源黑体
刘子龙,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数据驱动的红外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技术
宋 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红外光谱亮度温度计量研究进展
孙建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温度计量进展及在航天、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
唐国良,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
唐鑫,北京理工大学——胶体量子点红外成像焦平面阵列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王晓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远距场景要素红外特性测量与成像数据生成技术
魏琳扬,东北大学——梯度折射率介质光热物性参数反演研究
于 坤,河南师范大学——微纳结构红外热辐射光谱精确测量与系统评价
臧小飞,上海理工大学——太赫兹多通道衍射神经网络和信息加密
张 彪,东南大学——基于光谱光场成像的火焰三维温度场与物性场同时测量
张 旭,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红外热像系统成像参数测试技术发展现状
张振伟,首都师范大学——太赫兹无损检测技术及若干应用
专题八:两用光电测试测量
主席:
年夫顺,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赵慧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吴冠豪,清华大学
王军波,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阚瑞峰,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
麻云凤,国家激光器件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刘智颖,长春理工大学
专题秘书:
王元祖,清华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付玉喜,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超短激光脉冲产生与测量
贺东,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空间引力波探测中激光精密指向机构关键性能测试
骆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短波红外InGaAs焦平面探测器研究进展
谈宜东,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猫眼目标高灵敏度激光探测技术
田进寿,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超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及应用
魏朝阳,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张云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多模态强连续激光烧蚀远程诊断技术
同期活动:
第二届全国光电测量测试技术及产业青年科学家会议
主席:
胡鹏程,哈尔滨工业大学
曹 暾,大连理工大学
李亚红,大连工业大学
林琳涵,清华大学
徐 速,吉林大学
张 林,天津大学
专题秘书:
杨 欣,哈尔滨工业大学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董祎嗣,哈尔滨工业大学
靳淳淇,吉林大学
李亚红,大连工业大学——基于偏振成像的复杂环境下目标自动识别研究
李远征,东北师范大学——基于载流子倍增实现高响应自驱动紫外光电探测
曲丽颖,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启发学习助力活细胞超分辨显微成像
任航,吉林大学——面向太赫兹探测的片上换路器件
王洪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扫描式近场光度测量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王元祖,清华大学
谢蓄芬,大连工业大学——基于高动态范围成像的夜景光环境色度测量研究
叶高达,吉林大学——基于有机单晶电荷传输层的高性能OLED器件研究
特别专题: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中的检测技术
主席:
韩 森,上海理工大学
刘啸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吴金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王 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董晓浩,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刘 军,张江实验室
专题秘书:
庄锦程,苏州慧利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报告人(按姓氏音序排列):
董晓浩,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大口径高精度X射线曲面反射镜干涉测量
韩森,上海理工大学——高精度形貌测量比对和在大科学装置中的应用
胡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直接型软X射线探测器的结构优化和异质集成
黄秋实,上海同济大学——Metrology and manufacture of X-ray reflective optics with nanometer accuracy
李华东,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引力波探测惯性传感器物理场噪声地面测试技术
李钦明,深圳先进光源研究院——深圳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光学元件及检测需求
刘军/申雄,张江实验室—— 拍瓦激光的时域特性测量:从一点到全口径
刘明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引力波激光收发望远镜设计与后向杂散光测试
佟亚军,上海科技大学——SXFEL和SHINE装置波前探测器研发进展
王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空间引力波探测核心测量系统研制进展
吴金杰,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同步辐射计量及其应用
薛帅,国防科技大学——X射线反射镜面形干涉拼接测量技术
赵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阿秒条纹相机测量和数据反演
赵帅,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先进光源(HALF)光学检测技术挑战与进展
展览展示,成果展评选(产品及技术),金融投资
第三届金燧论坛
标准化论坛/培训
优秀论文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