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高速光互连中CPO、OIO、可插拔光模块的技术路线之争
召集人:汤宁峰(中兴通讯) 马卫东(光迅科技) 肖希(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
邀请嘉宾:王泰立(中兴光电子) 张博(光迅科技) 王建峰(华为) 谢崇进(奇点光子) 付思东(腾讯) 薛自醒(博通) 祁楠(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李雨(上海交通大学) 罗章(国防科技大学)
简介:随着数据中心对高带宽、低延迟和能效的需求不断增长,高速光互连技术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焦点。CPO(Co-Packaged Optics)通过将光模块与芯片集成,显著提升带宽密度并降低功耗;OIO(Optical Input/Output)则以其超高速度和低延迟特性,为下一代数据中心架构提供新可能;而传统可插拔光模块凭借灵活性和成熟生态,仍占据重要地位。NV在GTC2025上发布的三款CPO switch,使得原本就不平静的CPO、OIO和可插拔光模块的技术路线之争,再添波澜。本次会议将聚焦以下关键议题:技术的成熟度、功耗、可维护性、产业链的协同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研讨,分享前沿洞察,探讨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快速发展的背景下,CPO、OIO和可插拔光模块如何定位与协同发展。通过本次圆桌会议,我们在试图为高速光互连技术的未来提供清晰的视角与方向。
会上将讨论以下问题:
1)技术成熟度与部署时机:
CPO、OIO与可插拔模块的现实可行性如何?
三个路线在实际商用部署中的时间表与技术成熟度;哪种方案最可能在短中期内规模化部署?
2)功耗、带宽密度和技术复杂度的权衡:
CPO与OIO的“贴近芯片”设计是否真的能带来决定性优势?
在未来800G、1.6T甚至3.2T时代,谁更具可扩展性?
3)可维护性与可扩展性:
可插拔模块以其成熟的维护体系被广泛使用,CPO和OIO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运维策略是否会影响大型数据中心的选择?
4)产业链生态与标准化推动:
哪条路线最容易形成协同生态?
哪种技术更容易获得主流芯片商、系统厂商、设备商的支持?
标准化与开发接口还是技术的垂直整合?
5)长期愿景与平台化集成:
三者在未来的技术演进中是否会公用平台?
在AI大模型与高带宽、低延迟需求驱动下,哪条路线最适配未来架构?
将来是否可能出现“混合路线”?
主题二:待定
召集人:黄卫平(海信宽带多媒体) 孙敏(腾讯) 周斌(华为)
2.光电融合+通信
主题:空天地一体化光网络技术
召集人:吕建新(烽火通信) 王磊(中国移动)
邀请嘉宾:伍剑(北京邮电大学) 张泽(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金家德(烽火通信) 李允博(中国移动研究院) 魏步征(中国联通研究院) 刘陈(华中科技大学) 赵文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 牟进超(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进宇(中国星网网络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夏晓亮(杭州芯耘光电)
简介:区别于地面网络,卫星互联网具备覆盖全球的特性,而当下热点的低轨卫星星座要真正具备“网”的价值,需要解决星间互联、移动性组网和天地互联的三大问题。天地一体化光网络技术的提出,旨在将地面光网络与卫星光网络深度融合,构建一个无缝覆盖、高效传输、安全可靠的全球通信网络,可以为通信星座、遥感星座、计算星座、导航星座提供基础承载。它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星座带宽不足、境内覆盖周期有限等问题,满足真正的“全球覆盖”需求。
会上将讨论以下问题:天地一体化光网络建设必要性;国际空间光通信发展研究;天地一体化光网络架构设计;空间光通信关键技术与标准化研究;星间、星地光链路技术演进;网络资源管理与优化;卫星光通信产业化;天地一体化光网络的测试与评估;应用场景与实际部署等。
3.光电融合+智能感知
主题:光电融合技术在电磁频谱感知领域的发展方向及机遇
召集人:周涛(中电29所)
邀请嘉宾:曹暾(大连理工大学) 刘东(浙江大学) 王祥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赵俊(昆明物理研究所) 崔大健(中电44所) 陈智宇(中电29所)
简介:电磁频谱感知是全面探测、精确识别和详细分析电磁频谱中各种有意无意辐射特征和信号活动的技术,涉及基于微波和光波的雷达探测、电子侦察、光学成像等多种技术手段。随着电磁频谱环境的日益复杂,提升光电融合全谱的电磁频谱感知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超宽带、高灵敏度和多功能一体化将成为主要发展方向。而光电融合由于具有宽带性、高速性、并行性等特点,是支撑电磁频谱感知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本次交流会将紧密围绕光电融合的技术特征,聚焦基础器件、处理功能和系统应用,邀请业内知名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的专家和学者出席,共同探讨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携手推动电磁频谱感知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未来的技术进步和行业应用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会上将讨论以下问题:
1)微波光子感知、通信及一体化的技术能力和发展趋势?
2)微波光子雷达探测与成像识别的主要挑战和机遇?
3)激光雷达的主动探测能力和精度如何提高?在大气测量等典型应用的发展如何?
4)如何提升红外成像抗云雾、水雾干扰能力?如何增强成像细节?
5)红外探测技术如何向更远距离、更高分辨率的方向发展?对成像器件的要求是什么?
6)红外探测器等关键器件的技术瓶颈在哪里?突破的手段和方法有哪些?
4.光电融合+可穿戴设备
主题: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高低温热调控中的应用前景和实践探索
召集人:陶光明(华中科技大学) 付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
简介:近年来,具有个人热管理功能的智能温控防护装备受到广泛关注。这种装备能够在各种极端环境温度下为穿着者提供优异的热舒适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在航空航天、边防官兵和火灾救援等特种作业领域,轻质智能个体防护装备和可穿戴设备对保障特种行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光热调控、健康监测和电能供给等功能的复合功能织物与可穿戴技术的融合在个人智能热管理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其中光电芯片传感器凭借其高灵敏度、快速响应等特性,可精准监测人体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体温等,为实时健康监测提供有力支持,这些技术的融合不仅提升了防护装备的智能化水平,还为特种行业人员提供了更安全、更高效的工作保障。本次交流会聚焦于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和可穿戴融合技术,邀请应用需求单位、科研机构和领军企业代表出席,会议旨在深入探讨特殊作业场景下的个体防护需求,攻克先进光电材料的难题,并推动可穿戴技术研发,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合作,加速“光电技术和可穿戴融合”在个体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创新,为特种行业人员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防护解决方案。
会上将讨论以下问题和难题:
1)极端高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如何量化、大尺度模拟和评价?
2)具有个体保护、健康监测和穿着舒适的智能防护服装研发的需求和难题?
3)光热调控的热防护、低温保暖防护先进材料的研究进展?
4)低温强风防护装备研发的最新进展和趋势分析?
5)无感化个体可穿戴技术和设备研发的主要挑战和机遇是什么?
6)基于光电子材料的可穿戴热管理器件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7)如何结合光电技术提升防护装备智能化?
8)如何确保可穿戴设备采集和传输的个人健康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9)如何开发适配高低温热调控可穿戴设备的电能供给技术?
5.光电融合+先进显示
主题:基于相变材料的全固态彩色反射式显示器件研究
召集人:秦锋(天马微电子) 宋茂文(东南大学)
简介:面向视频级高刷新率电子纸显示技术需求,开展高性能反射式显示器件关键技术研究是重点发展方向之一。探索基于相变材料超表面的动态可调人工亚波长结构内光场、电场、热场等多物理场的耦合机制;研究亚波长微纳结构与相变材料的制备工艺;研制电致可重构的非易失反射式显示器件及像素化方法,研究广色域、高反射率、灰阶精准调控及具有一定视场角的显示设计方案,实现静态零功耗的高性能固态反射式显示器件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次交流会将针对先进显示技术,邀请知名显示厂商和科研代表出席,共同探讨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和核心问题,进一步推动高性能反射式显示器件的快速发展。
会上将讨论以下问题:
1)如何研制出能实现静态零功耗的电致可重构像素器件,切换时间<800 μs,驱动电压<5 V?
2)人工微纳结构阵列与相变材料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可能性探讨,是否真能应用到反射式显示器件中去?还有哪些工艺技术有待探讨与突破?
3)如何实现更高效率更广色域范围的RGB显示?反射率≥50%,色域范围覆盖100%sRGB
4)如何保证一定范围的视场角和空间分辨率?视场角≥120°,分辨率≥2000 ppi
5)像素化金属电极的制备工艺与迭代?
6.光电融合+医工交叉
主题一:光电技术在医用内窥镜中的发展方向及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