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
介
科学发展和重大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越来越依赖于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光子学及光子技术作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呈现出前沿探索深入、多学科交叉融合及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发展态势,且正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优势单位共同组织召开“第二届光学工程前沿交叉科学大会”,旨在打造探讨光学与相关学科融合发展成果的交流平台,突出“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理念,推动光学工程学科发展和技术进步。热诚欢迎从事光学交叉研究领域的学术及产业界人士汇聚天津,开展学术交流、探讨技术合作。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联办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协办单位
南京理工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
天津大学理学院
南开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
脉冲功率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光机电系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海洋观测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激光技术学会
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
支持媒体
《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
大会主席
吕跃广院士
大会副主席
许京军,南开大学
胡文平,天津大学
吕志伟,河北工业大学
苏建忠,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会执行主席
刘伟伟,南开大学
田 震,天津大学
朱 猛,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大会组织委员会
刘 波,南开大学
徐德刚,天津大学
王雨雷,河北工业大学
胡以华,国防科技大学
会议议题/征文方向
激光科技及应用前沿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激光科技及其应用的前沿创新性成果,聚焦但不限于: 高功率激光技术、高能量激光技术、超短脉冲激光技术、超快光谱技术、激光放大技术、光束合成技术、非线性光学及频率变换、光学频率梳、受激散射技术、激光调制技术及器件、激光测量技术与仪器、激光显微成像、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激光雷达与探测技术等,以及上述技术在国防、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测量仪器及装备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专题主席:
胡明列,天津大学
周 朴,国防科技大学
白振旭,河北工业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付 星,清华大学
柯常军,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进延,华中科技大学
卢华东,山西大学
罗正钱,厦门大学
秦冠仕,吉林大学
吴 坚,国防科技大学
张百涛,山东大学
朱江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
冯 衍,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光纤激光非线性频率变换技术(主旨)
朱 涛,重庆大学——外腔分布弱反馈超窄线宽激光技术及应用(主旨)
彭俊松,华东师范大学——呼吸子飞秒激光分形动力学(主旨)
李 捷,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小型工程化高次谐波单色极紫外激光器
李 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中心——基于集束调控实现光谱展宽的束匀滑技术
李宇航,清华大学——基于微纳光纤的超快光纤激光
梁厚昆,四川大学——5-11μm高效率长波红外片上参量产生
刘 军,深圳大学——新型光纤激光器及其光场调控研究
刘博文,天津大学——基于相干合成的高功率飞秒激光技术
卢华东,山西大学——高功率低噪声全固态单频连续波激光器关键技术研究
马 杰,江苏师范大学——基于Yb:Y2O3陶瓷的高功率碟片激光器研究
彭志刚,北京工业大学——基于超大模场光纤的高功率、高能量超短脉冲激光放大及其应用研究
孙敬华,东莞理工大学——基于准相位匹配的非周期极化晶体设计
田文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平均功率高重复频率飞秒激光
王 庆,北京理工大学——Cr:ZnS飞秒激光器及中红外产生
韦小明,华南理工大学——大功率GHz重频飞秒光纤激光跨学科应用研究
肖旭升,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面向3~5μm中红外全光纤激光应用的光纤器件研究
许将明,国防科技大学——高功率随机拉曼光纤激光及其光谱调控研究
叶 俊,国防科技大学——超荧光光纤光源的时频特性研究与应用
尹 彬,中国海洋大学——窄线宽光纤激光技术及其在环境激光雷达领域的应用
游利兵,深圳技术大学——面向新型显示制造的准分子激光技术研究
张金伟,华中科技大学——100W高功率飞秒碟片激光振荡器
张子龙,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结构光场的生成变换及应用
赵智刚,山东大学——高重频真空紫外光源及其驱动源
朱江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功率全固态飞秒激光技术
邹金海,国防科技大学——深红光被动锁模飞秒光纤激光器
先进光电成像探测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先进光电成像探测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先进光谱(红外、微光、太赫兹、紫外、X射线、微波)成像探测技术、先进多维(强度、相位、偏振、三维、光场)成像探测技术、先进高性能(高灵敏度、超分辨率、高动态范围、超快成像)光电成像与探测技术等,以及上述技术在工业测量、航空航天、国防探测、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前沿应用。
专题主席:
左 超,南京理工大学
赵 星,南开大学
田 震,天津大学
朱 猛,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陈子阳,华侨大学
冯世杰,南京理工大学
胡浩丰,天津大学
刘 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
王 军,电子科技大学
张启灿,四川大学
张韶辉,北京理工大学
张诗按,华东师范大学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
邀请报告:
冯泽心,北京理工大学——面向光束调控的自由曲面光学系统构建方法研究
高 亮,华中科技大学——胶体量子点红外探测芯片
郭忠义,合肥工业大学——待定
江劭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高通量无透镜编码成像技术及其生物医学应用
赖溥祥,香港理工大学——基于波前整形的散射光聚焦、成像、刺激及信息传递
刘 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散射光场中信息复原的关键技术研究
吕 磊,河南工业大学——基于扩散模型的透明物体三维重构方法研究
马冬林,华中科技大学——成像光学系统自动化设计与全局优化设计方法
穆廷魁,西安交通大学——快照式偏振散射光谱赋能光纤内窥早癌诊断技术
施钧辉,之江实验室——高速度三维光声计算成像技术
施可彬,北京大学——双折射散射样品的光学层析成像
吴佳琛,清华大学——深度学习在无透镜计算成像中的应用
吴周杰,四川大学——基于多尺度并行单像素的多类型混合场景动态三维重建
徐 毅,广东工业大学——多模光纤的非正交复用传输技术
殷永凯,山东大学——单像素快速成像与目标定位技术
岳慧敏,电子科技大学——基于相位测量偏折术的光滑表面缺陷及三维面形快速检测方法
张宗华,河北工业大学——基于激光雷达与相机异构数据融合的三维室内场景重建方法
朱江平,四川大学 ——散斑编码弱纹理目标三维重建
赵少宇,北方微电子研究院——可调谐MEMS法布里-珀罗干涉仪技术及其应用
量子信息与光场调控
本专题研讨以线性及非线性光场调控为物理基础的量子信息研究前沿进展,特别是红外波段光量子调控的创新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光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技术的工程应用;新型非经典光场的制备、调控与表征;高维量子接口与量子存储的物理实现;新型量子传感与成像技术;非线性超结构与片上光量子调控技术;基于超表面及液晶几何相位原理的经典及量子光场调控技术。
专题主席:
史保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慧田,南京大学
贾晓军,山西大学
李小英,天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蔡阳健,山东师范大学
陈理想,厦门大学
胡小鹏,南京大学
李勇男,南开大学
张 沛,西安交通大学
张 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志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朱智涵 哈尔滨理工大学
邀请报告:
蔡阳健,山东师范大学——微纳光场相干性调控
陈理想,厦门大学
范锦涛,天津大学——基于时分复用飞秒OPO的量子随机数产生器
郭学石,天津大学——基于布拉格衍射的干涉增强效应的压缩真空态频率调节
胡 伟,南京大学
胡小鹏,南京大学——基于铁电畴工程的非线性光场调控
黄 坤,华东师范大学——中红外上转换多维成像
荆杰泰,华东师范大学
孔令军,北京理工大学——基于轨道角动量纠缠的高维量子全息
李 鹏,西北工业大学——基于超表面的光场成像与光学计算
李勇男,南开大学——光子轨道角动量纠缠表征及应用
刘 博,国防科技大学——皮秒级光纤量子时间同步
龙桂鲁,清华大学/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用量子说悄悄话-量子直接通信简介和进展
孙宝清,山东大学——基于非定域关联的全息成像技术
塔西买提·玉苏甫,新疆师范大学——基于涡旋光泵浦光参量振荡器的输出特性研究
汪喜林,南京大学
肖光宗,国防科技大学——基于有源腔光力系统中的声子激光频梳
闫智辉,山西大学——连续变量量子通信网络
尹华磊,中国人民大学——量子密钥分发与多方量子密码
张 沛,西安交通大学
张 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
周 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实用化长距离量子密钥分发
周志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红外量子非线性光学研究进展
微纳光子学与光电集成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微纳光子学和光电集成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微纳结构中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子晶体与拓扑光子学、超构表面与超构透镜、微纳光子集成芯片、光学微腔及器件、纳米激光与有源集成、硅基光电子集成、薄膜铌酸锂光子集成、等离激元结构与器件、二维材料光电子器件、非线性光子集成、人工智能集成光子学,以及相关技术在光传感、光互联、光芯片等方面的应用。
专题主席:
李 涛,南京大学
张 诚,华中科技大学
时尧成,浙江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常 林,北京大学
董建绩, 华中科技大学
甘雪涛,西北工业大学
桂丽丽, 北京邮电大学
郭旭涵, 上海交通大学
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
胡跃强, 湖南大学
刘文玮, 南开大学
路翠翠,北京理工大学
文花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张 林, 天津大学
专题秘书:
陈 晨,南京大学
邀请报告:
戴道锌,浙江大学——硅基多模光子学(主旨)
胡小永,北京大学(主旨)
李向平,暨南大学——人工微结构多维光场调控及应用(主旨)
彭超,北京大学——拓扑荷调控光子集成(主旨)
蔡鑫伦,中山大学——高速铌酸锂薄膜光电子器件
常林,北京大学——集成高相干并行技术
甘雪涛,西北工业大学——模式调控的纳米线激光器及其片上集成
郭旭涵,上海交通大学——硅基光电子集成芯片
黄玲玲,北京理工大学——基于端到端逆设计的超表面全息
赖耘,南京大学——透明哑光表面、单向“隐形”窗户与高清透明显示
李林,华东师范大学——基于二维光场的光调控
李子园,北京理工大学——
林宏焘,浙江大学——
任梦昕,南开大学——铌酸锂超构表面的非线性倍频及其调控研究
宋万鸽,南京大学——基于拓扑波导阵列的微纳光子集成
温兴林,华中科技大学——光学谐振腔/二维半导体复合体系研究
夏可宇,南京大学——无磁可集成非互易光量子调控
杨原牧,清华大学——基于超构表面的快照式单目多维相机
大气与海洋光学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大气与海洋光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大气光学、海洋光学、环境光学,以及相关的信息获取与分析技术,如大气探测激光雷达技术、环境监测激光雷达技术、海洋激光雷达技术、光学遥感技术、水下光学探测技术、水下光学通信技术、水下声光融合技术等。
专题主席:
李红志,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薛 彬,天津大学
刘 东,浙江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孔美巍,同济大学
李志伟,天津理工大学
汪小勇,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王 星,天津大学
吴翰钟,华中科技大学
张翠翠,天津大学
专题秘书:
蔡 跃,天津海事测绘中心
邀请报告:
戴光耀,中国海洋大学
胡 伟,天津大学
黄 慧,浙江大学
孔美巍,同济大学
李校博,天津大学
孙丙强,复旦大学
王 星,天津大学
王玉峰,西安理工大学
王章军,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闫召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应轲臻,清华大学
周雨迪,东海实验室/浙江大学
生物光子学与精准诊疗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生物光子学、医学光子学和疾病诊疗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光与组织相互作用、计算光学光谱与成像、超分辨光学成像、神经光子学与神经调控、光学诊断与治疗、光学传感与调控、光场调控与检测、组织光谱与成像、光学与微纳米技术、生物光电功能材料、激光医学、智能光子学、医工融合转化等方面的创新理论、技术及其应用。
专题主席:
陈雪利,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袁 振,澳门大学
杜 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顾有林,国防科技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胡文博,西北工业大学
李 晖,西安交通大学
马晓鹏,山东大学
牛海晶,北京师范大学
潘雷霆,南开大学
钱 骏,浙江大学
施可彬,北京大学
王 富,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周王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邀请报告:
李 聪,复旦大学(主旨)
史海斌,苏州大学(主旨)
闫天翼,北京理工大学(主旨)
杨 健,北京理工大学(主旨)
杜 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胡文博,西北工业大学
李 晖,西安交通大学
李 婷,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李斯文,中国药科大学
刘成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牛海晶,北京师范大学
潘雷霆,南开大学
钱 骏,浙江大学
施可彬,北京大学
宋继彬,北京化工大学
王 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袁 振,澳门大学
太赫兹技术与应用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太赫兹科学前沿与核心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型成果,包含但不限于:太赫兹物理与理论,太赫兹辐射源,太赫兹传输技术,太赫兹检测技术,太赫兹光场调控技术,太赫兹超材料与超表面,太赫兹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太赫兹通信,太赫兹雷达,太赫兹光谱与成像技术,太赫兹生物医学,太赫兹强场等方面。
专题主席:
刘伟伟,南开大学
徐德刚,天津大学
朱礼国,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程洁嵘,南开大学
邓 彬,国防科技大学
祁 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施奇武,四川大学
孙怡雯,深圳大学
王与烨,天津大学
吴敬波,南京大学
颜立新,清华大学
张栋文,国防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钱文启,南开大学
邀请报告:
范 飞,南开大学——太赫兹超高灵敏波导干涉仪及其生化传感应用(主旨)
江 天,国防科技大学——基于可调谐超表面奇异点的太赫兹功能器件(主旨)
王天武,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高时空分辨太赫兹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研究进展(主旨)
丛龙庆,南方科技大学——基于BIC的太赫兹柔性超表面吸收器
邓 彬,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SAR精细化成像技术
杜 鹃,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新型太阳能电池内太赫兹动力学研究
李海粟,北京交通大学——太赫兹亚波长偏振保持光纤集成器件研究
吕治辉,国防科技大学——太赫兹技术在瞬态过程测量中的应用
祁 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太赫兹成像技术
施奇武,四川大学——低损耗太赫兹光纤材料及器件研究
王迎新,清华大学——太赫兹光热电探测与片上集成光谱测量
王与烨,天津大学——高性能、宽带太赫兹频域光谱技术的研究
魏东山,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太赫兹光谱技术在热力学研究中的应用
邬崇朝,上海交通大学——高性能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及其应用
吴敬波,南京大学——液晶太赫兹可编程超表面
徐新龙,西北大学——二维材料太赫兹辐射特性研究
闫培光,深圳大学——大面积高灵敏度太赫兹探测器研究
张 波,首都师范大学——基于钙钛矿异质结的太赫兹波记忆功能调控
光刻胶与光刻技术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光刻胶与光刻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含但不限于:光刻胶的合成与表征,光刻胶反应机制,光刻胶理论计算,光刻胶工程化应用,极紫外光刻、纳米压印、导向自组装等先进光刻工艺与技术,逻辑与存储制造工艺,掩模制作与缺陷检测,同步辐射、自由电子激光等大科学装置在光刻中的应用等。
专题主席:
杨国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熊诗圣,张江实验室
张 磊,南开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崔 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Yasin Ekinci,瑞士保罗谢尔研究所
李 冰,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罗 锋,南开大学
邰仁忠,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伍广朋,浙江大学
专题秘书:
甄 妮,南开大学
邀请报告:
崔 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主旨)
刘世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旨)
邰仁忠,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主旨)
伍广朋,浙江大学——二氧化碳基聚碳酸酯光刻胶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主旨)
熊诗圣,张江实验室(主旨)——导向自组装光刻技术及应用
杨国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半导体光刻材料研发进展(主旨)
陈金平,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季生象,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李 冰,北京科华微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吴晓斌,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傅里叶合成照明技术研究
徐 宏,清华大学
许晓斌,张江实验室——非传统微纳图案化方法研究及器件应用
神经形态与低维柔性光电子器件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神经形态与低维、柔性光电子器件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旨在促神经形态、柔性光电子器件领域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未来智能柔性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向。研讨内容包含但不限于:神经形态器件的基本原理与实现、柔性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与制造、新型柔性光电材料、柔性电子可扩展制造技术、神经形态与柔性光电子器件的电路和系统集成,基于功能材料的光电转换器件、光电传感器、柔性显示器等,以及在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疗监测、人机交互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型应用等。
专题主席:
徐文涛,南开大学
耿德超,天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安众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狄重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黄 佳,同济大学
纪德洋,天津大学
李希艳,南开大学
邱龙臻,合肥工业大学
沈国震,北京理工大学
叶 乐,北京大学
张 珽,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专题秘书:
陈家欣,南开大学
张 晴,天津大学
邀请报告:
安众福,南京工业大学(主旨)
狄重安,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主旨)
黄 佳,同济大学(主旨)
沈国震,北京理工大学(主旨)
张 珽,苏州纳米所(主旨)
陈惠鹏,福州大学——面向显示的神经形态器件
陈杰威,华南师范大学
李东,湖南大学
刘 奥,电子科技大学
刘 钢,上海交通大学——感算融合智能新器件与仿生计算技术
孙 佳,中南大学
田 禾,清华大学
叶 镭,华中科技大学
光通信与光传感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光传感与光通信领域的重要创新性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微纳结构光纤传感、光纤生物化学传感、点式光纤传感器、分布式传感器、新型传感光纤和涂覆材料、传感解调系统和技术、光纤传感器工程化及系统集成技术、高速光纤通信、水下光通信、卫星激光通信、光交换和光电混合交换、智能光组网协议与算法、面向智算中心的光互联技术等。
专题主席: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永利,北京邮电大学
张 帆,北京大学
刘艳格,南开大学
江俊峰,天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薄天外,北京理工大学
陈斌,合肥工业大学
顾华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金龙,暨南大学
李凡,中山大学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
李泳成,苏州大学
刘志海,哈尔滨工程大学
娄淑琴,北京交通大学
庞拂飞,上海大学
邵理阳,南方科技大学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
王健,华中科技大学
杨雷,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张红霞,天津大学
诸葛群碧,上海交通大学
专题秘书:
李宏伟,哈尔滨工业大学
邀请报告:
光通信:
王健,华中科技大学——基于结构光的光学计量(主旨)
杨奇,华中科技大学——单模光纤单跨超1000公里传输技术(主旨)
张杰,北京邮电大学——(主旨)
曹原,南京邮电大学——大规模量子密钥分发组网关键技术
李凡,中山大学——数据中心高速光互连
李建平,广东工业大学——短距多模光纤通信
李巨浩,北京大学——少模光纤传输体系架构和应用进展
刘业君,重庆邮电大学——空间激光通信的协同组网关键技术研究
裴丽,北京交通大学——信息感测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汪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星载高速光交换技术研究进展
王丹石,北京邮电大学——光网络数字孪生与应用
于思源,哈尔滨工业大学——非定轨平台下的激光通信系统和终端技术
郁小松,北京邮电大学——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组网技术及标准化进展
展月英,中科院空间工程中心——深空激光通信高灵敏度信号处理关键技术
朱逸萧,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模拟混合前传接入
光传感:
刘志海,哈尔滨工程大学——微结构光纤SPR传感器(主旨)
庞拂飞,上海大学——金属-石英异质集成光纤磁场传感(主旨)
邵理阳,南方科技大学(主旨)——智能分布式光纤传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王义平,深圳大学——极端环境光纤传感技术及应用(主旨)
金龙,暨南大学——光纤光声成像技术
李健,太原理工大学——高空间分辨率混沌拉曼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
刘帅旗,哈尔滨工业大学——低复杂度相敏光时域反射技术研究
娄淑琴,北京交通大学——微结构光纤及其新型光纤传感器的研究
张红霞,天津大学——海洋环境下光纤传感技术
张信普,大连理工大学——催化式红外热成像与氢探测
激光智能制造与增材制造
本专题拟研讨近年来在激光智能制造和增材制造领域的前沿创新。重点关注激光技术在智能制造中的高效应用、增材制造技术的材料创新和工程实践。包含但不限于激光加工、智能控制系统、数字化制造、高性能材料、复杂结构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制造工程标准化、精密制造、以及航空航天、汽车和生物医学等行业应用。
专题主席:
姚建华,浙江工业大学
雷剑波,天津工业大学
雷李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
袁 群,南京理工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音序):
邓 晓,同济大学
金 涛,上海理工大学
孟宪凯,江苏大学
王 涛,中国民航大学
闫 浩,上海交通大学
姚喆赫,浙江工业大学
邀请报告:
崔健磊,西安交通大学——碳基集成电路的激光微纳制造方法与机理研究
邓 晓,同济大学——激光汇聚原子光刻技术与应用
刁晓飞,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于跟踪式激光干涉的工业机器人标定技术研究
胡永祥,上海交通大学——激光驱动金属微滴喷射打印技术
黄 虎,吉林大学——非晶合金表面纳秒激光微结构制造与力学性能调控
金 涛,上海理工大学——高精度双频激光干涉仪及其应用
刘辉龙,广东工业大学——微型超级电容器多尺度微纳结构石墨烯电极的激光制造及高集成研究
倪劲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及手性光学应用
王 迪,华南理工大学——激光选区熔化异质材料成形装备与工艺
王大锋,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宁波分院——高氮钢摆动扫描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研究
王建波,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光波长基标准研制进展
于 海,中科院长光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光电位移测量技术的交叉融合
张志宇,中科院长光所——增材制造金属反射镜的表面缺陷激光修复研究
周留成,空军工程大学——激光冲击强化技术发展
同期活动
学生快报告
面向在读学生,参加者须在线提交摘要信息,会上准备5分钟ppt报告(7-8页),着重介绍自身成果与创新点。欢迎踊跃报名!
光学工程博士交叉学术交流会
通过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为光学工程学科博士生培养营造以交叉和创新为特征的学术文化氛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投稿须知
投稿网址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OEAI2024.html
截稿时间
2024年4月8日(第一轮)
出版渠道
英文稿件:将由SPIE出版,发表在SPIE Proceedings(EI收录)
仅交流,不发表:若已在其他出版物发表的文章,希望在会议做交流,请投稿时提交摘要(中英文皆可),在主要投稿期刊选择“仅交流,不发表”。
中文稿件:需在会议网站上直接提交稿件全文,择优推荐至合作期刊发表。
合作期刊:《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与激光工程》、《光学精密工程》、《中国光学》、《光子学报》、《红外技术》、《电光与控制》、《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应用光学》、《海洋学报》,《光电工程》、《量子电子学报》、《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光学与光电技术》、《红外》、《激光与红外》等。
《红外与激光工程》特推出简讯类文章,作者需提交1000字左右的内容概述、包括实验数据和结果吗,并配图表2~3个。
会议注册
注册网址
https://b2b.csoe.org.cn/registration/OEAI2024.html
会议费
会议费3206元/人,学生2206元/人(不含在职学生)。
2024年5月2日前缴费,会议费优惠为3006元/人,学生优惠为2006元/人。
付款方式
1.优选在线支付:注册完成后,可跳转到“支付宝”付款(可关联发票信息,票务快捷)
2.若银行汇款,请务必注明“OEAI+姓名”,以便核对出票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园支行
户名: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账号:0200296409200177730
会议地点
天津东丽湖恒大酒店(天津市东丽区东丽大道1037号)
单双同价480元/间
加入学会会员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邀您成为会员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是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全国性一级学会。会员涉及光学和光学工程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教授、学者,以及商界精英。学会秉承“创新、协同、求真、务实”的精神,将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搭建一个产学研大平台,推动光学工程的技术创新、注重光学科技的成果转化、面向应用促进光学前沿的工程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推荐年轻的领军专家作为学会核心力量,培养一批国内外新领军人物。
想要了解更多大会资讯,欢迎进入活动官网↓↓↓
欢迎分享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