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信息首页 资讯信息分类 切换频道

【征文】第九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会议

2024-04-08 14:06940

时间

2024年8月3-5日

地点

长春

官网

https://b2b.csoe.org.cn/meeting/MPTA2024.html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

会议简介



      微波光子学作为融合了微波射频技术和光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广泛应用于通信、传感、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军事和安全等领域。尤其是随着电子信息系统向宽带化、阵列化和小型化不断发展,微波光子技术被认为是解决信息系统面临的速率和带宽瓶颈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不仅具有微波射频技术泛在与灵活的优点,而且具有光子技术宽带与高速的优点。

      为了总结交流我国微波光子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微波光子学技术发展和交流,开拓微波光子学技术应用领域,中国光学工程学会联合多家单位将于2024年8月3-5日在长春举办“第九届微波光子学技术及应用会议”。会议以牵引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推动工程应用为特点,聚集微波光子学技术领域的领军专家和科技团队,搭建无缝对接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合力,促进微波光子学自身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应用领域的产业发展。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吉林大学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全国重点实验室(南京)

长春理工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元实验室

广西光网络与光信息安全重点实验室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联办单位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大会主席

吕跃广(院士,中国工程院)

祝宁华(院士,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姚建平(院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

大会共主席

杨小牛(院士,中国工程院)

王永良(院士,中科院)

王沙飞(院士,中国工程院)

罗先刚(院士,中国工程院)

苏东林(院士,中国工程院)

罗   毅(院士,中国工程院)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

孙洪波(清华大学)

李   明(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周   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

付跃刚(长春理工大学)

孟   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孟   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李朝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张春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刘   伟(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陈   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组织委员会共主席

陈岐岱(吉林大学)

董科研(长春理工大学)

征文方向



1

微波光子器件和集成技术

本专题面向微波光子系统应用需求,立足于微波光子基础核心器件与关键集成技术,研究新功能、高性能微波光子器件新机理以及光电多材料、多芯片集成新工艺与新方法,分享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收发器件、微波光电传输与处理器件、微波光子多功能集成芯片、有源/无源光子异质异构集成工艺、微波/光/电融合集成工艺与光电2D/3D集成封装等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等。

召集人:

瞿鹏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钱广(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五研究所)

亢海龙(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舒浩文(北京大学)

委员(音序):

蔡鑫伦(中山大学)

戴道锌(浙江大学)

董玮(吉林大学)

冯志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

刘建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熊兵(清华大学)

张新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秘书:

肖永川(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2

微波光子处理技术

微波光子处理技术是指基于微波光子技术,对宽带微波信号进行时域、空域、频域、能量域等多域的信息变换和联合处理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微波和数字技术的局限,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本专题旨在探索时空频域各种新颖的微波光子处理技术及其系统应用方法,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处理器件、光学信道化、光学波束形成、光学时频处理与频谱感知、可编程光子集成芯片、智能微波光子处理系统等。

召集人:

周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刘阳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委员(音序):

邱琪(电子科技大学)

孙力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四研究所)

杨登才(北京工业大学)

郑小平(清华大学)

钟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周林杰(上海交通大学)

朱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

张博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3

微波光子雷达及关键技术

微波光子雷达通过光子学方法产生与处理雷达信号,在高分辨与抗干扰探测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雷达系统及相关技术,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雷达信号产生、传输、处理与阵列技术,新型微波光子雷达系统架构及应用等。

召集人:

张方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杨威(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

李王哲(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委员(音序):

董屾(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

谷一英(大连理工大学)

李若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李尚远(清华大学)

莫修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雷华电子技术研究所)

王安乐(空军预警学院)

秘书:

徐忠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4

微波光子通信技术

本专题围绕微波光子技术在5G/6G/数据中心通信系统,空天陆海通信系统,通感测融合系统,空天地一体通信网络,地面接入网络等系统/网络发展需求,开展微波光子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基于微波光子技术的通信体制、微波光子通信系统、微波光子通信多功能融合、微波光子新兴通信技术和微波光子通信系统工程实现技术研讨,推动微波光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工程应用。

召集人:

张杰(北京邮电大学)

尹怡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董毅(北京理工大学)

李少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委员(音序):

池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高永胜(西北工业大学)

李朝晖(中山大学)

裴丽(北京交通大学)

秦玉文(广东工业大学)

王云才(广东工业大学)

尹飞飞(北京邮电大学)

余思远(中山大学)

余显斌(之江实验室)

朱建东(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二十五所)

秘书:

王怡昕(北京邮电大学)

5

智能微波光子技术

智能微波光子技术是微波光子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交叉融通的新技术,旨在通过利用人工智能策略支持与判断能力,结合光子的宽带和实时优势,突破电子速率瓶颈,实现高频宽带微波信号的智能合成与处理,为未来信息通信、感知计算等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本专题计划研讨人工智能算法、微波光子技术、光电子集成技术、传感处理应用的有机融合方法、关键核心技术和新型应用场景,促进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发展,推动智能微波光子创新与进步。

召集人:

刘永(电子科技大学)

董建绩(华中科技大学)

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

戴一堂(北京邮电大学)

何吉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天(国防科技大学)

项水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秘书:

曾珍(电子科技大学)

6

微波光子测量与传感

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学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面向精密测量与智能感知中新原理、新方法、新系统、新器件的突破与新场景应用需求,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信号光子学测量、光电器件测试与标定、光子毫米波/太赫兹检测与成像、微波光子传感器件与系统,以及上述器件与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

召集人:

邹喜华(西南交通大学)

董永康(哈尔滨工业大学)

张尚剑(电子科技大学)

委员(音序):

蔡海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

陈智宇(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龚鹏伟(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203所)

李奕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林桂道(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三研究所)

王目光(北京交通大学)

祥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秘书:

卢冰(重庆邮电大学)

7

光子AI处理和量子计算

本专题聚焦于面向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的微波光子技术,针对未来新型计算需求,发挥微波光子学优势,探索相关新原理、新方法、新系统、新器件与新场景,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频段及面向微波应用的光学神经网络与器件映射、量子计算算法与系统实现、新型计算原理与架构,以及围绕上述方向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

召集人:

石暖暖(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董晓文(华为公司)

虞绍良(之江实验室)

委员(音序):

何建军(浙江大学)

苏翼凯(上海交通大学)

王健(华中科技大学)

秘书:

肖晔(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8

激光微波融合通信技术

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学在空间通信中的应用。以目前大规模星座空间激光和微波通信为背景,开展微波光子学在空间通信中颠覆性应用探索作为切入点,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空间激光通信、激光微波融合通信、光载射频传输、微波光子矢量信号生成等技术与系统,以及上述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

召集人:

徐常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郭秉礼(北京邮电大学)

杨凯(北京理工大学)

委员(音序):

靳一(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李建国(北京理工大学)

李明玉(重庆大学)

王瑞(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王天枢、张鹏(长春理工大学)

秘书:

梁慧剑(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9

面向通抗的微波光子技术

本专题立足于微波光子学的理论与技术基础,面向通抗的微波光子技术中新原理、新方法、新系统、新器件的突破与新场景应用需求,相关主题包括但不限于:微波光子宽带通信、微波光子抗干扰通信、微波光子保密通信、微波光子通信对抗等系统、技术、新型材料及器件,以及上述系统及技术的前沿探索与工程应用。

召集人:

谭庆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刘明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钟欣(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委员(音序):

戴键(北京邮电大学)

顾华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二厂)

梁晓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叶佳(西南交通大学)

秘书:

刘高见(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同期活动



活动一

产学研圆桌会议

本活动将围绕微波光子学领域的焦点问题和开放性话题,通过不同视角的争辩与质疑,碰撞观点,打开思维,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建立以应用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主题:智能微波光子技术与系统

召集人: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戴道锌(浙江大学)

简介:集成化与智能化是微波光子系统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重要前提。微波光子技术的光电融合属性决定了微波光子集成芯片具有频率跨波段、结构跨尺度、材料种类多、工作机理多等独特特点。本圆桌会议针对微波光子系统应用对高性能高集成芯片及智能化的发展需求,重点研讨智能化集成微波光子技术的发展路线、关键突破、平台建设以及系统应用。

活动二

专家讲堂

本活动将邀请微波光子学领域的知名专家授课,围绕重要的基础概念、原创成果和前瞻理念开展学术报告和知识讲堂,帮助听众深化理解、激发兴趣、开阔视野。

召集人:

周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

1.可调谐集成微波光子器件

主讲人:戴道锌(浙江大学)

2.面向典型微波光子系统的智能化仿真设计方法

主讲人:叶佳(西南交通大学)

活动三

微波光子企业家交流会

本活动将邀请多位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成就的科创企业、科研院所、创投机构和媒体代表,介绍自己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践与经验,共同探讨微波光子学领域的技术演进路线、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聚集策略。

主题: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时代微波光子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召集人:

宗柏青(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谭庆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尹怡辉(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四研究所)

简介: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正在面临革命性发展,要求信息传输速率更高、安全性更高、业务传输处理种类更多、信息融合能力更强。特别是超大规模低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急需要变革传统信息获取、处理和传输模式。空间微波光子学(Space MWP)正在推动下一代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向更大的数据吞吐量、更低的SWaP、更快的可重构性、更高分辨率和依赖量子技术的安全通信等方向发展。本交流会旨在汇聚该领域的企业界专家,交流空间微波光子技术领域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与经验,探索这一令人兴奋的领域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新机会。

活动四

技术难题“揭榜”公告

微波光子技术正处于从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为了挑战行业难题,组委会在会前发布微波光子技术难题“揭榜”公告,采用揭榜挂帅方式提出若干项微波光子技术关键难题,欢迎全国35岁以下青年学者揭榜,揭榜成功者将有确定的支持渠道(国家级)。会议期间有意向的揭榜者针对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在会上与专家进行交流。此次揭榜活动的目的是引导青年学者踊跃投身科研攻关第一线,促进青年学者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召集人:

潘时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动五

工艺平台/创新技术/产品展示

为更直观、有效地展示国内微波光子学领域科研成果和研发实力,并使与会者能更灵活、深入地与各平台工作人员交流,组委会将在会议期间设置多个展台,邀请相关单位参与展示与宣讲。

活动六

人才招聘

为充分发挥学会平台的人才对接优势,会议期间将设置人才招聘广告位,有招聘需求的单位请联系组委会预约,组委会审核通过后将在会议现场安排相应形式的交流。届时招聘单位需委派专人到场,求职者请自备简历,双方进行面对面交流。参与单位涵盖了中科院、中电科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船舶集团、国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知名公司等单位。

活动七

中国微波光子学术新星快报告

组委会邀请35岁以下青年学者,包括学生与老师,所有参选者须是会议投稿作者。采取大会程序委员会专家推荐或自荐的方式,主要以快报告的形式(每人限时5分钟)针对1-3项创新性成果在会上做报告,要求报告内容为报告人的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成果。不建议数论文,注重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旨在为青年学者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青年学者的科研热情。请有意向申报的人员于2023年4月30日前登录投稿网站提交摘要(500字左右)和个人简介信息,选择“口头报告”,题目后注明“学术新星”。

投稿须知



投稿要求

1. 如果希望正式发表到会议文集(EI收录),请作者先提交英文摘要,摘要长度为500-600个单词。如果不发表文章,请在投稿系统上选择“仅作口头/张贴交流”。通过会议学术委员会专家审查被录用的论文,将于截稿日期后两周内收到组委会的邮件通知。

2. 如果希望发表到会议的合作期刊,请作者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提交全文。通过期刊初审后我们将以邮件形式通知作者。

投稿网址

https://b2b.csoe.org.cn/submission/MPTA2024.html

截稿日期

2024年4月30日(第一轮)

合作期刊

PhotoniX(SCI)、Science Bulletin (SCI)、Opto-Electronic Advances (SCI)、Photonic Sensors (SCI)、SPIE会议文集 (EI)、红外与毫米波学报(SCI)、红外与激光工程(EI)、光学精密工程(EI)、光子学报(EI)、中国光学(EI)、半导体学报(EI)、太赫兹科学与电子信息学报(中文核心)、现代雷达(中文核心)、光通信研究(中文核心)、光通信技术(中文核心)、半导体光电(中文核心)、物理等。

组委会

张姝(会议赞助、投稿、注册、同期活动)

022-58168542

zhangshu@csoe.org.cn 

张伯儒(展商、产学研对接)

13911650484

zhangboru@csoe.org.cn

郭圣(展商)

18710157604

guosheng@csoe.org.cn    

鄂荣鹏(展商)

13001030561

erongpeng@csoe.org.cn


沿





欢迎分享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光学工程

举报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