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区文远大路1555号(点击查看地图)
场馆:长春国际影都万达锦华酒店
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快速报名:
立即报名
活动说明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空天领域技术创新链和服务应用链的全面、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促进空天科学、技术与应用创新和动态光学细分领域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组委会特组织本次大会。大会将汇聚本领域领军专家和骨干团队,聚焦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需求,为各研究机构搭建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会议公开非密。
会议文集下载地址: https://pan.baidu.com/s/1FRt5WpncCatuTGCLGSVXLw
提取码: 请详见会议指南参会提示页
主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空间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
动态光学成像与测量全国重点实验室
光学系统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
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联办单位(更新中):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微小型航天器快速设计与智能集群全国重点实验室
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
大会主席:
吕跃广(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包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江碧涛(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大会共主席:
王家骐(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杨元喜(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安测绘研究所
王立军(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姜会林(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春理工大学
樊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
姜 杰(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侯 晓(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王建宇(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
王沙飞(中国工程院院士) 军事科学研究院
林 君(中国工程院院士) 吉林大学
曹喜滨(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于登云(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李得天(中国工程院院士)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李 陟(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刘益春(中国科学院院士) 东北师范大学
李劲东(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张学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孙胜利(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童小华(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
大会执行主席:
贾 平(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更新中):
薛栋林(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关松(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仲小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大会组织委员会主席(更新中):
魏君成(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李岩(长春理工大学)
马剑钢(东北师范大学)
郑福胜(吉林大学)
刘彤宇(电磁空间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
张一鸣(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组织机构
专家报告
专题一、复杂异构星座网络技术
专题主席:
徐帆江(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专题秘书:
王小惠(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夏玉立(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特邀报告:(音序)
崔祜涛(哈尔滨工业大学)——巨星座在轨分布式协同管控技术
贺小军(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光学遥感星座低速互联与高速接入技术研究
匡麟玲(清华大学)——天基算力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李子杰(北京市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异构星座自主任务规划研究
戎太宗(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基于复杂异构星座网络涌现性的新型应用模式探索
王 强(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异构多源信息智能融合技术
王文博(北京邮电大学)——复杂异构巨星座网络互联关键技术与展望
幺周石(浙江大学)——巨星座大规模激光星间链路的挑战与应对
张世杰(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低轨异构星座组网关键技术进展与试验验证
仲小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感协同与时空同步问题探讨
专题二、通信感知计算技术与多域信息融合应用
专题主席:
李劲东 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常 明(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彭木根 北京邮电大学
盛 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岳富占 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
孙海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陶 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
专题秘书:
王兆琦(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邀报告:(音序)
程 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新一代民用遥感卫星体系设计
郭柠瑄(鹏城实验室)——空间网络通感协同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彭木根(北京邮电大学)——6G通信感知计算融合:理论、架构与应用
盛 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导遥一体化低轨卫星星座网络管理技术及典型应用
孙海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待定
陶 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与导航卫星总体部)——天基信息网络异构互联发展展望
禹霁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空间信息协同感知技术
王 勇(哈尔滨工业大学)——星载中低轨雷达对海目标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专题三、空天系统数字工程技术
专题主席:
姚 雯(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专题共主席:
徐 伟(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刘质加(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牟 宇(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龙 腾(北京理工大学)
祁俊峰(北京卫星制造厂有限公司)
杨 磊(国防科技大学)
张 鹏(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刘 奇(苏州同元软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周 奇(华中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王 宁(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特邀报告:(音序)
陈献琪(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卫星智能布局优化设计方法及软件工具探索
陈 勇(成都流体动力创新中心)——航天器具身寿命预估关键技术与进展
刘质加(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卫星机械总体高效数字化智能化设计探索
彭 博(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数字伴飞技术研究
秦 瞳(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基于知识嵌入多源数据融合的火箭气动特性预示应用研究
沈 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mbse模型图表体系研究
王 之(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待定
郑 文(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下一代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卫星设计验证一体化
朱建斌(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基于数字孪生的光学航天器微振动试验技术
专题四、空天系统智能控制技术与应用
专题主席:
李化义(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共主席:
王天舒(清华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张景瑞(北京理工大学)
张立宪(哈尔滨工业大学)
刘 明(哈尔滨工业大学)
李超勇(浙江大学)
于灵慧(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岳程斐(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特邀报告:(音序)
陈海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黄攀峰(西北工业大学)
金仲和(浙江大学)
靳永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O五研究所)
罗亚中(国防科技大学)
孙 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八O三研究所)
王学谦(清华大学)
魏 承(哈尔滨工业大学)
吴志刚(中山大学)
解永春(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邢立宁(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阳春华(中南大学)
战兴群(上海交通大学)
张泽旭(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晓峰(北京电子工程总体研究所)
专题五、动态光学技术与应用
专题主席:
郝 群(长春理工大学)
专题共主席:
沈宏海(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徐飞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颜露新(华中科技大学)
唐 鑫(北京理工大学)
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王晓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世华(东南大学)
专题秘书:
蔡 盛(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特邀报告:(音序)
董希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群系统协同控制理论及在飞行器集群中的应用
范才智(国防科技大学)——基于图像的视频小卫星滑模姿态控制研究
李世华(东南大学)——机电系统的抗干扰控制与分布式优化
蒲华燕(重庆大学)——基于智能材料-结构-控制的振动抑制研究
孙 健(北京理工大学)——网络化系统分析与控制
唐 鑫(北京理工大学)——红外胶体量子点焦平面制备及成像技术
田大鹏(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光电系统高动态智能成像技术
王晓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红外遥感成像系统数字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邢 飞(清华大学)——泛星光测量微系统技术及其应用
徐飞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光子计算成像雷达
颜露新(华中科技大学)——复杂环境光学成像增强与复原
专题六、空天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及应用
专题主席:
田 菁(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专题共主席:
万 刚(航天工程大学)
盛卫东(国防科技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宛东生(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实验室)
姜明勇(航天工程大学)
智帅峰(国防科技大学)
刘 宏(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分中心)
胡 纯(北京理工大学)
陈绍龙(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刁文辉(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侯佳礼(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专题秘书:
路 遥(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实验室)
刘亚奇(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实验室)
专题七、空天智能感知新技术
专题主席:
陈凡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专题共主席:
智喜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程序委员会委员:
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
何召锋(北京邮电大学)
刘 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李荣华(大连交通大学)
王跃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孙光辉(哈尔滨工业大学)
顿 雄(同济大学)
林再平(国防科技大学)
专题秘书:
陈异凡(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特邀报告:(音序)
陈凡胜(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广域精细热红外感知技术
昌 毅(华中科技大学)——基于神经形态事件相机的高速高动态成像与目标探测
顿 雄(同济大学)——轻简计算成像系统研究
何召锋(北京邮电大学)——空间多智能体博弈对抗技术
林再平(国防科技大学)——空天时敏动目标端到端智能获取与处理技术展望
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基于散射辐射特征的复杂场景融合感知研究
李荣华(大连交通大学)——不确定环境下动态非合作目标材料物性构型重建方法
李潇雁(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多传感器联合的空天目标感知及测量技术
刘 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隋修宝(南京理工大学)——基于超结构的异质红外探测技术
孙光辉(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非合作目标多模态视觉感知技术
王跃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高光谱遥感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张承康(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基于轻量化智能模型的“双碳”新能源重要目标快速识别与分析
智喜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题八、空天领域青年交流会
议题方向
投稿指南
会议日程
会议注册
会员申请
企业赞助
下载文件
同期活动
交通住宿
往届回顾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