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
主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承办:中国光学工程学会
快速投稿:
活动说明
组织机构
专家报告
议题方向
投稿指南
论文出版
会议日程|
日期 |
内容 |
地点 |
|
11月13日全天 |
会议报到 |
二号楼一层酒店大堂 |
|
11月14日上午 9:00-12:00 |
大会开幕式及大会报告 |
二号楼多功能厅 |
|
11月14日下午 13:30-18:00
|
专题一、复杂异构星座网络技术 |
二号楼会见厅A |
|
专题三、空天系统快速设计与智能控制 |
一号楼小礼堂 |
|
|
专题六、太空智能新质防卫技术 |
二号楼会见厅B |
|
|
专题七、空天信息传输与时空基准技术 |
二号楼大宴会厅 |
|
|
专题八、新质新域空间技术 |
大礼堂 |
|
|
11月15日上午 8:30-12:00 |
专题二、空间微波通信与频谱感知 |
二号楼会见厅A |
|
专题四、智能化空天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 |
六号楼一号会议厅 |
|
|
专题五、空天智能感知新技术 |
二号楼会见厅B |
|
|
优秀学生报告,学术新秀报告 |
八号楼一楼南湖厅 |
|
|
专题八、新质新域空间技术 |
一号楼小礼堂 |
|
|
11月15日下午13:30-17:00 |
专题八、新质新域空间技术 闭幕式(简短总结,优秀学生报告,学术新秀报告颁奖) |
一号楼小礼堂 |
|
11月13-15日 |
企业展览展示 |
会议酒店走廊区 |
专题1:复杂异构巨星座系统技术
地点:二号楼会见厅A
|
11月14日 下午 |
|
|
主持人:郑瑾,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
|
13:30-13:50 |
全局弱链接传输系统总体构想——袁亚博,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
13:50-14:10 |
大规模星座智能自主控制系统发展与展望——刘付成,上海交通大学 |
|
14:10-14:30 |
复杂异构巨星座时空同步问题与探讨——仲小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
14:30-14:50 |
巨型遥感星群时空智能服务研究进展与展望——潘俊,武汉大学 |
|
14:50-15:00 |
茶歇 Coffee Break |
|
15:00-15:20 |
低轨异构巨型星座组网技术与融合服务新范式——张世杰,银河航天 |
|
15:20-15:40 |
大规模异构星座仿真推演与评估技术——仇林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
|
15:40-16:00 |
异构巨星座智能化组网体系与技术——刘立祥,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专题2:空间微波通信与频谱感知
地点:二号楼会见厅 A
|
11月15日 上午 |
|
|
主持人:王显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研究员 |
|
|
8:30-8:55 |
网联+智能 卫星通信系统技术发展展望——周钠,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总师/首席研究员Keynote |
|
8:55-9:15 |
大规模卫星网络激光微波融合通信技术——徐常志,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主任/研究员 |
|
9:15-9:35 |
面向6G的卫星互联网接入技术——朱立东,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
|
9:35-9:55 |
空中有源智能反射面辅助安全通信与感知技术——王大伟,西北工业大学 研究员 |
|
9:55-10:10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王显煜,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 研究员 |
|
|
10:10-10:30 |
面向6G的可信频谱感知与共享技术——王威,西安交通大学 教授 |
|
10:30-10:50 |
太赫兹柔性波导及无源器件研究——孔德鹏,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副主任/研究员 |
|
10:50-11:10 |
通信卫星灵活载荷资源调度关键技术研究——李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空间微波通信全国重点实验室,高工 |
|
11:10-11:30 |
广域电磁频谱智能感知与应用——王丹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副教授 |
|
11:30-11:50 |
基于元学习的智能分布式大规模天线通信技术研究——周小林,复旦大学 |
²专题3:空天系统快速设计与智能控制
地点:一号楼小礼堂
|
11月14日 下午 |
|
|
主持人:张泽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 教授 |
|
|
13:30-13:55 |
面向在轨服务的空间具身智能技术——王学谦,清华大学教授 Keynote |
|
13:55-14:15 |
关于空间自主决策的思考——赵晓峰,航天科技二院二部研究员 |
|
14:15-14:35 |
面向并发任务的大规模星座分级路由规划——吴云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
|
14:35-14:55 |
面向极限约束的卫星机械总体智能设计与数字化实践——刘质加,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究员 |
|
14:55-15:15 |
大模型智能体在卫星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谢海润,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
|
15:15-15:2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张永合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 |
|
|
15:25-15:50 |
大规模卫星对地观测任务天基协同决策——崔祜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Keynote |
|
15:50-16:10 |
基于AI+MBSE的卫星自动化设计研究——郑文,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
|
16:10-16:30 |
多源遥感数据实景三维建模技术与应用——刘欣怡,武汉大学副研究员 |
|
16:30-16:50 |
天基空间态势感知技术解析与应用——安琪儿,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 |
专题4:智能化空天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
地点:六号楼一号会议厅
|
11月15日 上午 |
|
|
主持人:田菁,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
|
|
08:30-08:55 |
弱小目标红外高光谱遥感辐射特性测量与处理关键技术——毛宏霞,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 |
|
08:55-09:15 |
空间遥感成像全链路设计与信息处理技术——智喜洋,哈尔滨工业大学 |
|
09:15-09:35 |
多模态遥感智能基础模型技术进展与应用实践——孙显,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
|
09:35-09:55 |
单比特SAR成像与应用方法研究——杨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09:55-10: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孙显,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研究员 |
|
|
10:05-10:25 |
星上硅基光处理与空间精密测量——张伟锋,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海优 |
|
10:25-10:45 |
面向空间信息融合服务的遥感智能体——贺广均,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
|
10:45-11:05 |
火眼”遥感多模态大模型最新研究进展及应用探索——许敏强,合肥讯飞数码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
|
11:05-11:25 |
商业大气密度星座“天目一号”卫星数据质量评估和可用性分析——刘嘉豪,卫星信息智能处理与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西安分部) |
专题5:空天智能感知新技术
地点:二号楼会见厅B
|
11月15日 上午 |
|
|
主持人:沈清,北京理工大学 |
|
|
08:30-08:55 |
地月空间目标智能感知技术——尹继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08:55-09:15 |
多航天器协同观测与智能感知的问题思考——韩飞,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
|
09:15-09:35 |
空间微波遥感新技术探讨——毛永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 |
|
09:35-09:55 |
面向异构星群算力协同的在轨微云技术——冉德超,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 |
|
09:55-10: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沈清,北京理工大学 |
|
|
10:05-10:30 |
多源信息融合感知技术——吴斌,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
10:30-10:50 |
大口径天线力载荷与结构变形同步感知方法研究——赵飞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10:50-11:10 |
大型空间桁架结构变形智能监测技术研究——鱼则行,航天五院西安分院 |
|
11:10-11:30 |
天基雷达空间目标探测——沈清,北京理工大学 |
|
11:30-11:50 |
多源信息融合感知技术——吴斌,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 |
专题六:太空智能新质防卫技术
地点:二号楼会见厅B
|
11月14日 下午 |
|
|
主持人:肖余之,上海霄元创新中心 研究员 |
|
|
13:30-13:55 |
超大口径光学望远镜在太空防卫中的应用与展望——高 昕,太空安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总师/研究员 |
|
13:55-14:15 |
集群航天器轨迹规划与控制相关问题研究——赵 勇,国防科技大学 教授 |
|
14:15-14:35 |
智能学习技术在太空轨道博弈中的应用——党朝辉,西北工业大学 长聘副教授 |
|
14:35-14:55 |
面向空天信息传输的智能新频谱光通信——迟 楠,复旦大学 教授 |
|
14:55-15: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肖余之,上海霄元创新中心 研究员 |
|
|
15:05-15:25 |
太空态势感知“民兵”系统——王建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 研究员 |
|
15:25-15:45 |
天基高时效空间碎片探测技术——郝 伟,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 研究员 |
|
15:45-16:05 |
空天网络通信面临的干扰分析及应对策略——朱立东,电子科技大学 教授 |
|
16:05-16:25 |
激光源相频锁定关键技术及空间应用——郑耀辉,山西大学 教授 |
专题7:空天信息传输与时空基准技术
地点:二号楼大宴会厅
|
11月14日 下午 |
|
|
主持人:王飞雪,国防科技大学 教授 |
|
|
13:30-13:55 |
巨星座网络安全技术进展——唐小妹,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研究员 |
|
13:55-14:15 |
大模型驱动的空天网络安全防护关键技术——南国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
|
14:15-14:35 |
空间激光高速通信与精密测距关键技术——杨凯,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
|
14:35-14:55 |
卫星通信网络资源感知和时敏路由技术——刘志慧,航天恒星科技有限公司研究员 |
|
14:55-15: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樊昀,天基综合信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研究员 |
|
|
15:05-15:25 |
卫星互联网本质安全与迭代演进——李凤华,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教授 |
|
15:25-15:45 |
通信导航一体化波形设计——肖丽霞,华中科技大学教授 |
|
15:45-16:05 |
异构星座数智训练场SpaceSim设计与思考——魏承,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
|
16:05-16:25 |
手机直连卫星网络的挑战与关键技术——高跃,复旦大学教授 |
|
16:25-16:3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主持人:汪春霆,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 研究员 |
|
|
16:35-17:00 |
北斗全球动态时空基准智能构建与高精度增强服务系统技术——赵齐乐,武汉大学教授 |
|
17:00-17:20 |
低轨导航增强信号体制与信号质量控制技术——陈林,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九研究所研究员 |
|
17:20-17:40 |
基于巨型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精确定位方法——孟维晓,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
|
17:40-18:00 |
融合广义导航源的无人集群智能协同导航技术——范广腾,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 |
专题8:新质新域空间技术
地点:大礼堂
|
11月14日 下午 |
|
|
第一场,主持人:李凯,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
|
13:30-13:55 |
空间核电源技术应用及研究进展——陈熙萌,兰州大学副校长 Keynote |
|
13:55-14:15 |
星上自主轨道控制关键技术——何艳超,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研究员 |
|
14:15-14:35 |
基于考夫曼型电推力器的吸气式电推进技术可行性研究——吴先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
|
14:35-14:55 |
基于ugkwp的稀薄空域飞行器外形优化技术——姬兴,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
|
14:55-15: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第二场,主持人:耿海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
|
15:05-15:25 |
射频自中和推力器研究进展——孙安邦,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
|
15:25-15:45 |
极低轨航天器气动力辅助姿轨控制——钟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
|
15:45-16:05 |
复杂工质射频离子电推进技术研究进展——贺建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
|
16:05-16:25 |
极低轨飞行轨道设计与增程控制——徐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
地点:大礼堂一号楼小礼堂
|
11月15日 上午 |
|
|
第三场,主持人:邵剑雄,兰州大学 教授 |
|
|
08:30-08:55 |
超低轨道卫星霍尔电推进技术实践与应用潜力探析——沈岩,北京易动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教授 Keynote |
|
08:55-09:15 |
电化学双模式空间推进技术及其潜在应用——车碧轩,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
|
09:15-09:35 |
微型化离子喷射推进器性能研究——郝明,东北大学副教授 |
|
09:35-09:55 |
面向吸气式电推进的磁喷管ECR推力器研究进展——付瑜亮,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
|
09:55-10:05 |
茶歇 Coffee Break |
|
第四场主持人:吴辰宸,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
|
10:05-10:30 |
极低轨大气环境探测与空间计量技术——张虎忠,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Keynote |
|
10:30-10:50 |
面向空间辐射场的探测技术研发与防护标准修订——邵剑雄,兰州大学教授 |
|
10:50-11:10 |
地球的“高压锅”-超低轨空间环境中性和带电粒子相互作用实验研究——刘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
|
11:10-11:30 |
极低轨空间主要挑战与前沿技术——耿金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
|
11:30-11:50 |
面向空间作业的机器人智能控制研究成果与展望——赵东东,兰州大学教授 |
|
11月15日 下午 |
|
|
第五场,主持人:张虎忠,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
|
|
13:30-13:55 |
月球电离层微纳星探测计划——孔令高,南京大学教授 |
|
13:55-14:15 |
超低轨道稀薄大气流动与压缩特性研究——张宇,国防科技大学副教授 |
|
14:15-14:35 |
连续稀薄跨域变几何可解释智能气动力预测方法——陈刚,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 |
|
14:35-14:55 |
超低轨电离层原位探测:高精度阻抗探针的在轨飞行试验设计——丁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
|
14:55-15:05 |
闭幕式 |
优秀报告评选(学术新秀、学生报告)
地点:八号楼一楼南湖厅
|
11月15日 上午 |
|
|
学术新秀专场,主持人: |
|
|
08:30 |
高轨遥感卫星星座任务规划算法——郑耀业,北京市遥感信息研究所 |
|
08:40 |
基于弯折线圆极化栅设计的宽带宽角扫描波导缝隙阵列——王步云,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 |
|
08:50 |
遥感图像目标三维信息提取与融合识别技术——高通,吉林大学 |
|
09:00 |
突破小目标检测的瓶颈:从数据度量到弱监督学习——应昕怡,国防科技大学 |
|
09:10 |
基于轻量化容器的巨星座网络仿真验证——周桓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
|
09:20 |
一种面向窗口型目标多星协同搜索查证概率估计方法——卢海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
09:30 |
面向未来大规模星座的天基网络协议思考——苏曼,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 |
|
09:40 |
茶歇 Coffee Break |
|
优秀硕博学生专场,主持人: |
|
|
09:50 |
基于代数拓扑的低轨卫星互联网星站切换策略——王健,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
09:55 |
基于主被动融合的浅海水深反演——郑杨歆,航天工程大学 |
|
10:00 |
基于双星编队的电推卫星推力标定方法研究——孙一波,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 |
|
10:05 |
微波无线传能发射天线多目标优化设计——陈朔,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
10:10 |
一种具有方向敏感性的遥感实时小目标检测方法——申艾嘉,北京理工大学 |
|
10:15 |
事件触发机制下的小目标检测技术研究——陈诺,国防科技大学 |
|
10:20 |
基于TurboUnet深度学习的非合作GNSS码估计方法——宋捷,国防科技大学 |
|
10:25 |
考虑定位效果的多目标观测任务规划方法——张城溪,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
|
10:30 |
基于深度学习的航天测控网络微突发流量协同优化方法研究——张龙凯,国防科技大学 |
|
10:35 |
天基网络安全测试评估技术综述——耿艺,上海交通大学 |
|
10:40 |
面向6G天地一体网络的雷达通信一体化波形与滤波器鲁棒设计——赖烨,中山大学 |
|
10:45 |
面向单星观测的轨迹平面参数化运动目标空间轨迹高阶估算研究——邱庞合,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 |
|
10:50 |
面向航天器集群的多层级异步通信仿真方法研究——童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10:55 |
可解释性驱动:视频遥感弱小目标检测的关键表征归因与利用新范式——李若敬,国防科技大学 |
|
11:00 |
基于动态退化调制的遥感图像超分辨技术——陈亚秀,国防科技大学 |
|
11:05 |
预热启动对200N单推-3发动机热试车动态特性的影响——刘国西,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
|
11:10 |
基于语义特征交互的多无人机协同场景理解研究——吴正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1:15 |
一种基于泛化特征映射与信息交互的遥感分布式基础模型——王喆超,中国科学院大学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
11:20 |
梁在碰撞振动过程中能量传递与衰减特性的保守能量法分析——郝思远,天津大学 |
|
11:25 |
多保真度数据驱动的几何非线性结构拓扑优化——何奕璇,国防科技大学 |
|
11:30 |
一种基于势博弈的卫星轮式编队与动态避障控制方法——卫子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11:35 |
基于UGKWP的稀薄空域飞行器外形优化技术——毛云鹏,西安交通大学 |
会议注册
会员申请
企业赞助
下载文件
同期活动
Workshop
交通住宿
往届回顾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