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基于光量子芯片的密集纠缠分发

   2024-01-11 4720
核心提示:前沿 | 基于光量子芯片的密集纠缠分发

撰稿人 | 任尚宇


论文题目 | Photonic-chip-based dense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


作者任尚宇,王伟强,程羽洁,黄龙,杜炳政,赵卫,郭光灿,冯兰天,张文富,任希锋


完成单位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

研究背景

      小型化、集成化是量子光学系统走向大规模和实用化的必经之路。量子集成光学芯片以微纳加工为技术手段,将量子光源、光量子操作、单光子探测等集成于同一块芯片,以实现高稳定性和高扩展性。这种芯片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量子计算和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在科学价值和产业化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

论文导读

      在量子网络中,为增强信息传输能力、充分利用纠缠光子带宽、增加用户数量,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通常被采用,并在多种量子网络架构中发挥关键作用。与偏振和频率纠缠相比,基于时间基的纠缠对光纤传输中的偏振和频率色散不敏感,可在光纤网络中保持良好的相干性,因此被广泛使用。例如,可以将不等臂马赫-曾德尔干涉仪(UMZI)网络与DWDM元件结合起来,利用能量-时间纠缠态进行多用户之间的远距离量子纠缠分发。将这些关键元件单片集成,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紧凑性和实用性。作为集成DWDM系统的主要选择,阵列波导光栅(AWG)已经在二氧化硅、绝缘体上硅(SOI)、氮化硅(SiN)、绝缘体上薄膜铌酸锂(LNOI)和聚合物等多种材料上实现。然而,受限于基于上述材料可制备的器件性能,目前的工作仍局限于较小的集成规模,特别是其中两个关键器件——DWDM和UMZI网络尚未完全集成在同一个芯片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任希锋教授团队与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文富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将AWG和UMZI单片集成,并展示了芯片间的多波长能量-时间纠缠态分发过程。相关工作以“Photonic-chip-based dense entanglement distribution”为题于2023年3月9日发表在PhotoniX上。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实现了32通道高性能AWG和32个UMZI的单片集成,并用于构建量子网络,展示了在三个光子芯片之间进行多波长能量-时间纠缠分发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个光纤封装的硅波导纳米线用于产生宽带光子对,而另外两个接收器芯片则集成在单芯片上,作为用户端,用于操作能量-时间纠缠态。在这两个接收芯片上,32个波长通道可支持32个不同用户的同时操作。我们证明,即使芯片之间隔着上1公里长的光纤,也可以实现高可见度的量子干涉。这说明了多芯片互联系统的有效性。该系统将在密集量子通信和建立实用化量子网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技术突破

      在实验中,UMZI的臂长引起的时延差为400 ps,主要由探测器的时间抖动和单光子的相干时间决定。使用窄带光源和抖动更小的探测器,能够进一步减小臂长差,这将有助于在芯片上构建更多通道的高维能量-时间纠缠。在本论文结构基础上,通过级联多级UMZI,可以演示高维多通道能量-时间纠缠分布,从而进一步增加系统容量。此外,如果添加一个UMZI来调制脉冲泵浦激光,本文的方案可以扩展到time-bin纠缠。由于接收器芯片的多个波长通道可以支持不同用户的同时操作,本论文的工作推进了大规模和复杂量子网络的研究的进展。

图1 单发双收多通道纠缠分发过程。(a)实验设置示意图。芯片 I 上的硅基光波导作为量子光源。芯片 II-a和芯片 II-b是能量-时间纠缠制备和分析芯片,作为接收器。两根标准单模光纤被用来连接各个芯片,长度均为1公里。(b)两个关联通道的符合计数随相位的变化规律。

观点评述

      本工作首次在芯片上单片集成了DWDM组件和多个UMZI,并展示了高干涉可见度的多芯片纠缠分发过程。受益于所采用的低损耗、适中的光学非线性和高集成密度集成材料,本工作有望扩展到多用户高维能量-时间和time-bin纠缠分发过程,为构建更复杂、更大规模的量子网络奠定了基础。

主要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博士生任尚宇、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伟强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冯兰天副研究员、任希锋教授与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张文富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基金委、中国科学院以及安徽省的资助。

本文出处

发表于:PhotoniX

论文链接:

https://photonix.springeropen.com/articles/10.1186/s43074-023-00089-1

文献检索:

PhotoniX 4, 12 (2023). https://doi.org/10.1186/s43074-023-00089-1

更多原文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推荐阅读

封面 | 自适应光学定量相位成像——基于环形照明里叶叠层显微成像的实现

前沿进展 | 多焦点光场显微成像技术

Feature Article | 新型多功能超透镜助力AR显示集成化   

前沿进展 | 利用深度学习提高共聚焦显微的空间分辨率实现超分辨成像           

前沿 | 揭示微生物超微结构和组分的台式极紫外显微系统

前沿 | CsPbBr?/石墨烯纳米墙人工光电突触的可控感知学习           


关于PhotoniX

  • PhotoniX 属同行评议、开放获取(OA)高影响力国际期刊。是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刊,由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上海理工大学和西湖大学共同主办,由Springer Nature集团出版。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和西湖大学仇旻教授担任期刊主编,庄松林院士担任期刊名誉主编。期刊拥有强大的国际编委和编辑团队。PhotoniX 主要报道国内外光学与光子学技术与信息、能源、材料、生命、精密制造、纳米、光电子器件、微纳米电子等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带来的颠覆性科研成果和最新的工程应用进展。以展现具有前沿性、多学科交叉和衍生性特点的技术为核心,成为推动国际前沿“使能技术”的平台。

  • PhotoniX 现已被SCIE、SCOPUS、DOAJ、ProQuest、CNKI、INSPEC、Dimensions等多个数据库收录,并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2022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19.818,位列Q1区

扫码关注我们

了解PhotoniX最新动态


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并按国家标准支付稿酬或立即删除。邮箱:wanghaiming@csoe.org.cn


公众号投稿请联系:wanghaiming@csoe.org.cn

商务合作/文章转载请联系:022-59013419


欢迎分享

↓点赞

↓在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PhotoniX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信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信息
点击排行